美华热衷回国做身体检查的背后(下)
如山
(2025年9月8日,星期一)
上文美华热衷回国做身体“套餐”检查的背后(上) - 博客 | 文学城我们聊了美华热衷回国做身体检查的原因主要是在中国医院做身体检查便宜、方便、服务快速又可在探亲访友的同时做了美国略为麻烦//花费略多才能做的一件事。上文也讨论了国内医院检查费便宜的一些原因。但这个“便宜”是否真的值得去“占”呢?
我们乡下有个黑色幽默,说我们村老王在医院是操刀手(医院外科手术医生),找他手术可以免费送多你几刀。就是说,没必要的东西不仅没用,有些“便宜”给你只有害处没有益处。
太多没必要的身体检查正是如此,不仅没有好处,还容易带来坏处。
常规检查通常是实验室检查(血检)与 影像学 X光、B超等功能检查。这些检查在美国做通常都不容易被医生或者保险限制,就算自费也花费不多。贵的都是用到MRI、CT等一类设备。
CT 使用 X 射线,辐射量远高于普通X光。全身CT 一次辐射约等于1-3 年的自然环境辐射量。多次CT检查的辐射长期累积会增加癌症风险。增强的CT 需要注射碘造影剂 ,对有肾功能下降的患者,容易造成造影剂肾病。当CT发现 “无害异常” 比如小结节、小囊肿等,大多数没有临床意义,却会引发额外的随访甚至不必要的手术。
MRI 使用强磁场,没有CT的辐射伤害,但并非完全无害。增强MRI 需要用钆造影剂 ,肾功能不全 的人群中,可能造成 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SF),虽然罕见,但严重。MRI 分辨率高,更容易发现 “小异常” (如小血管瘤、小囊肿),但多数没意义,却可能导致过度担心、重复检查。MRI 检查环境封闭,部分人会有幽闭恐惧、焦虑等心理/身体不适。
血检、影像学检查(CT/MRI/超声)、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等检查都有产生假阳性(false positive)的可能。“假阳性率”是医学检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在癌症筛查和实验室检查里。简言之,就是检出来有问题的指标其实并非病,而是正常情况。人们为此而反复作排除性检查甚至不必要的创伤性手术就变成一个负面的结果,更不用说等待检查与结果的心里焦虑。
那么假阳性率发生的机率有多大?从 1% 到 25% 不等,取决于筛查项目、设备性能、操作人员水平、质量控制系统如定期设备校准、双人阅片、跨科室会诊、设备软件更新及时与否等等。中国顶级医院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对接,从设备到体系都达标,误差会少,但并非没有。在欧美检查也一样有机会产生误差。但中国的中小医院误差可能性就大很多。虽然中国三甲医院都是同样标准考核评比通过,但中小城市的三甲与北、上、广、深的三甲医院还是有不少差距。
关于医疗设备,我了解的情况是,中国国产设备份额在中低端市场中正在快速上升,尤其是二级、县级医院,未来有望逐步替代进口中低端市场;而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大部分高端机型仍依赖进口。三甲医院中的高端市场仍然由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日本佳能等进口品牌占领。美国本身就是全球医疗影像设备的生产大国,核心厂商有 GE Healthcare(通用电气,美国)、Philips(荷兰品牌,在美国有大量工厂)、Siemens(德国品牌,在美国本土也有生产基地)。
设备的差异并非是唯一产生差异的因素,还有对设备的使用技术与系统设著。例如软件的更新速度与频率。欧美对医疗器械的法规要求是软件必须遵守 FDA、CE MDR 的监管,厂商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快速推送更新,因为属于高风险(尤其涉及放射);其次医院采购时不仅看硬件,还要看“持续升级能力”,所以厂商必须不断推出新功能(AI影像识别、3D重建、剂量优化)。欧美设备软件的更新频率有很多高达几个月一次。中国医院的进口设备(GE、西门子、飞利浦、佳能等)理论上也能得到同样的软件更新。但是否更新、更新频率,取决于医院是否签了 维保合同/软件升级包,大三甲医院一般都会更新到最新版,而二级、县级医院有时为了省钱,不续保或只用硬件,不追新功能。
可能有读者认为,过度检查当然不好,但耽误检查不是更差?在美国的医生、保险的限制下不让检查或者自费太贵也不利呀。的确,应该有些准则去做决策与判断才合理。
那么美国医生/保险遵循什么原则的允许或者不允许检查项目呢?欧美医开出的检查项目都必须有Protocol去遵守。当然也有医生个人的知识与经验的影响。美国不同保险公司与Programs之间也有cover的部分差异或者copay差异。但总的原则是存在的:例如根据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提供的年龄和风险分层的筛查建议。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是一个 独立的专家小组,主要由初级保健、预防医学、循证医学等领域的医生和科学家组成,成立于1984年。它的主要职责是系统性评估科学证据,对各种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和筛查(如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的临床证据进行严格分析,根据是否有效、风险与获益是否平衡而提出,从而发布筛查与预防建议。他们的推荐共分A、B、C、D、I 五个等级A 级为强烈推荐,获益远大于风险;B 级为推荐,获益大于风险;C 级不常规推荐,但可根据个人情况考虑;D 级明确不推荐,风险大于或等于获益;I 级属于证据不足,无法确定是否推荐。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必须覆盖A、B级建议,并且不允许病人额外自付。例如结肠镜、乳腺X光、宫颈抹片等常见筛查项目,就是因为USPSTF的推荐而成为 “保险必须覆盖” 的内容。
USPSTF推荐的检查项目不仅是令消费者受益,也是令保险公司受益的,因为提前的疾病筛查减少后期保险公司的治疗费用。一项研究估计,癌症筛查在25年内为美国节省了至少6.5万亿美元的医疗费用,主要通过减少晚期治疗费用和提高生存率实现的。
例如,美国直肠镜检查以前一直是从50岁开始,基于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与数学建模研究,2022年从 USPSTF 2021 新指南的推动下提前到45岁开始。提早筛查可以显著减少这方面癌症死亡风险。顺便说,这个检查是所有到龄人都应该马上去做的,因为近年在身边已经听了几个这样的病例,其中一两个还是40多岁到50来岁的。这是一个证据最强、而收获最大的检查,是早期最容易获得治愈的一种癌症。童鞋们千万不要怕麻烦而拖着啊。
综上所述,美国医生推荐的与年龄、性别、家族中有某些基因问题的检查一定要按时按指引做。没有推荐的你认为个人风险比较高的与医生讨论,多半保险都能报销;特定的担心找有关专科医生讨论;不是医生推荐做的检查,而只是想排除的,除了血检无妨,个人认为没必要多做。而在美国上50岁的“老留” 美华经济条件都没问题,应该是在美国做这些检查以便于医生与自己的记录与跟踪。假如因为长期或者大部分时间已经在中国的,重要检查尽可能选择省城以上的三甲医院。一般血检无所谓。没有必要的,免费我也不去做检查。不是紧急状况,更不会选择在美国之外做检查。
本人之所以关心这个话题是因为年初几个月参与处理在国内亲人的急救。有关话题虽然聊得多,但难避免有道听途说的偏差。
声明:本人不是中、美的医生或者医疗界人士,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销售人士,有关方面的叙述只是基于自己的了解与认知与读者分享。所有观点都只是讨论不是专业建议。读者中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士的,对错误的陈述欢迎指正,不胜感激!
谢谢诸位的阅读和捧场
(注:本文为如山原创,转载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