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月

资深记者,专栏作家。
正文

下梅古村--武夷山下的清明上河图 (图)

(2009-07-11 21:38:19) 下一个



                                                          下梅古村村口一瞥

老记行走江湖几十年 , 借工作之便 , 也算跑了一些名山大川 , 看了一些古迹名胜 , 但总觉得 " 看景不如听景 ", 看了也就罢了,几乎没写过什么游记。倒是漂泊到厦门后 , 因工作关系常到福建乡村采访 , 老记对散落在八闽大地上的古村镇情有独钟 , 竟打破了不写游记的惯例 ......


            下梅古村--武夷山下的清明上河图

正月初二 , 趁着乡村年味正浓 , 我们踏上了八闽古镇的乡村之旅 , 第一站来到刚刚被授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村 ) ”称号的武夷山下梅古村。

下梅古村位于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 距市区仅 8 公里 , 村庄四面环山,按《周易》八卦布局,外人进入村庄,犹如进入一个迷宫,没人引领,难以出村。

据陪同的武夷山旅游局局长余泽岚介绍,下梅村从隋朝起有了村落,唐朝设驿道,宋朝开始形成街坊,从明朝开始有了较大规模的民居建筑群,清朝时村落达到鼎盛。清康熙年间,下梅村是武夷山的茶市,当时运茶出入梅溪、当溪的船只最多时每日行舟 300 余艘。那个时候的茶商邹茂章 4 兄弟和程氏、彭氏、陈氏、方氏等成为下梅富户后,他们大兴土木,建豪宅 70 余幢,所居渐成街市。这些建筑以当溪为中轴线,枕溪而建 ,有巨商的豪宅,有官宦的府第,有隐士的别业,有儒生的学堂书阁,功能以居住为主,辅以教育,集会、休闲、娱乐设施等场所。

驱车进村,记者立即被下梅古村水墨淡香的古意吸引了。走近下梅村当溪古桥 , 宛如走进宋人的 " 清明上河图 ", 又恍忽置身于电影芙蓉镇的湘西古镇。 1000 多米的当溪穿村而过,沿河两岸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点缀其间 ; 铁匠铺、米粉坊、豆腐坊、剃头店 ...... 这些早已消失在上个世纪的手工作坊穿插在在沿河两岸明清建筑中 , 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下梅村如今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考究。现尚存完好的民居有邹氏祠堂、西水别业、邹氏大夫第、施政堂、陈氏儒学正堂、邹宅闺秀楼、方氏参军第、程氏隐士居等民居近 40 幢,还有镇国庙、天一井等古建筑。它们多坐北朝南,有二进、三进、四进,东设书阁,西置厢房,书屋楼台,天井花园,一应俱全。让下梅村村民得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巴切科夫,建筑大师杨廷宝,上海同济大学路秉杰教授都曾参观考察过下梅村,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砖雕、石雕、木雕和墙头彩绘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下梅古民居门楼无一例外地饰以精美的砖雕,体现豪华和富贵。砖雕以浮雕为主,也有镂空雕。内容多取自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吉祥风物花卉等。石雕主要用在础石、门当、石鼓、花架、池栏、井栏、水缸等物,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不失为赏用兼备的工艺精品。木雕亦是精彩纷呈,有挑梁、吊顶、桌椅、栏杆、窗棂、柱础等,尤以窗棂为最,窗户以透花格式为主,是四扇、六扇、八扇为一樘的格扇窗。窗棂有叙棂、平行棂等,最大限度地加以艺术化。

邹氏大夫第是下梅村众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为清代建筑,因屋主曾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大门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题材丰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构图得体。两厢的隔窗均饰以木雕,分别雕刻蝙蝠、花卉、几何图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丽堂皇。屋内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装饰,柱子原先都有烫金字挂抱联。每个天井都有一高一矮两个石花架。屋后有观花赏月的花园“小樊川”,属江南园林造型,有“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石花架等。园内植有罗汉松,嵌式窗镶以双面镂花砖雕,通过借景给人以“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美学感受。整个建筑宽敞明亮,无不显示主人公的富有与显赫地位。

位于下梅北街邹家闺秀楼 则是第宅内的附属建筑,主要供家族中黄花闺秀,妻妾小女休闲娱乐。此楼结构精巧,为双层楼面:底层木板饰以花纹;上铺方砖,图案整洁。吊顶装饰精美木刻图案,四壁雕窗,可环眺窗外山水景色。记者爬上二楼 , 闻着那淡淡的幽香,就想起了古时,想起了闺绣楼那恍如上古的时光。历时 300 载 , 闺秀楼犹能听到古代少女琴声和和闺中怨妇的叹。

下梅村民风古朴 , 独特的风情会让你找到 300 前民间的梦境。剪纸、舞龙、放河灯、锁呐吹打、手工作坊表演、农家宴 ...... 让人目不暇接 , 展示古朴的农家生活。村里盈溢着安宁祥和的气氛,当溪两岸的风雨桥上 , 村民有打麻将的 , 还有的在美人靠上小寐。导游小刘向我们介绍 , 因为过年 , 当溪两岸的手工作坊都关门歇业 , 平日 , 这条 1000 米的长街 , 可谓“铜匠店里叮当响 , 铁匠铺里响叮当 , ”磨豆腐 , 吊米酒 , 卖小吃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 游人有兴趣还可以参与其中 , 亲身体验己经消失的民间绝活。

下梅村的年俗是浓烈的,红火的,燃烧的,悠久的民俗风情在过年的日子里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充满趣味。春节当然要红彤彤的 , 深宅大院里讲究的是层层春联,门上的斗方和祖宗供桌前的三张吉祥红纸亦是必不可少的。春节当然要火爆爆 , 许多平时难得一见的民间活动都会在春节里集中上演。记者随着导游穿街走巷 , 不时遇到从北京、天津、上海、兰州 , 从福州、厦门、泉州、甚至金门来体验下梅村过年民俗风情的团队。舞龙、放河灯、锁呐吹打 吃农家年饭 ...... 热闹、喜庆、红火的传统年味和神秘、独特、狂欢的年俗活动让这些都市来客远离了钢筋水泥的都市,村民和游客 , 不论城乡 , 不分贵贱 , 也不讲亲疏 , 把积蓄了 365 天的期待、憧憬、祝愿,都在乡村过年的民俗活动中破茧而出,肆意宣泄。那晚的农家宴亦是极为感人的。腊鹅、熏鸭、河鱼、豆腐、家酿米酒 , 伴随着家家户户的爆竹声 , 锁呐吹打声 , 舞龙的锣鼓声 , 见过的人们永远过不够,没见过的人们听了都沉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