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月

资深记者,专栏作家。
正文

走近南靖土楼—尘封的记忆之八 (图)

(2009-06-15 00:07:40) 下一个





图一:漳州南靖县田螺坑 “四菜一汤”土楼群。



图二:南靖土楼一角


                                               图三:游客在参观怀远楼。

           走近南靖土楼----------尘封的记忆之八

记得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任何名城的魅力,首先都是来自它独有的建筑美。”斯言不谬。北京的四合院,湘西的吊脚楼,福建的客家土楼……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无不在诠释着当地独特的民情风俗和历史文化。

在客家众多的土楼中,笔者对以“天圆地方”概念作为建筑的主体造型南靖土楼情有独钟。何故?因为中国古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天圆地方,人在中间,堂堂正正,天经地义。南靖土楼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古老的东方文化天圆地方之美!

据介绍,南靖现存土楼15000多座,其中大型土楼1300多座,500年历史以上的土楼20多座,堪称“土楼的王国”。在蔚为壮观的 “土楼王国”中,最宏伟的土楼组合群体当属位于田螺坑、被人形象地称之为“四菜一汤”土楼群:它由一座方楼、三座圆楼和一座椭圆形土楼组成,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山岰中。南靖土楼独特的构图风格,深邃博大的文化内涵,巧夺天工的都市化聚居景观,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去年9月,它与龙岩永定土楼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一位本土作家说:“土楼是个句号,却引出无数的问号和感叹号”。今年端午节,应南靖友人之邀,我们一干人马带着一大堆问号从厦门驱车来到南靖土楼。最先迎接我们的是田螺坑土楼群。虽然这组被人戏称为“四菜一汤”的土楼群,很早就从画报和屏幕上认识了她,但是走进土楼,笔者还是被那神秘的建筑所震撼:青黑的乌瓦,黄色的泥墙,古朴的天井,古老的客家祖堂灵牌……土楼蕴含了一股莫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犹如一强大的磁场,令我感到一股莫名的战颤。我在土楼真正感觉到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意象!

南靖土楼文化底蕴深厚。大都是几家甚至数十家聚居于一楼,反映了客家人传统宗族观念。楼内的祖堂与众多楹联、匾额,体现了敬祖重教的理念。土楼集中展现了家族内部团结互助、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范。正如一副古朴的楹联所描绘的:“山中有楼,楼中有天,天人合一土楼经千年;圆中连方,方中连圆,天圆地方弹指一挥间。”从中原避战乱来到八闽深山的客家先人,早在千年前的宋朝就用粘土、溪石、红糖、糯米、竹篦混合夯筑一座座在建筑历史绝无仅有土楼。圆圆方方的土楼寄托着他们子子孙孙都要都守着方圆,守着规矩儒家文化。试问,除了客家土楼,还有什么建筑可以诠释这古老的“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理念?

友人带我们一行依次走进了文昌楼、振昌楼。与众多古民居一样,土楼外表虽然气势恢宏,但内部也开始无可避免地变老、甚至有几分破败。土楼中生活的几乎都是老人与小孩,青壮年大都去厦门、泉州打工去了。住户散养的家禽,在土楼的庭院里踱着步;年长的老人坐在阳光下晒着太阳,泡着功夫茶;女人们灶前井边地张罗着一家老小午餐……地道的闽南农家生活,只是因为有了土楼的映衬而变得格外古朴、细腻而温馨。
 
南靖土楼周边环境优美、水源丰富,气候适宜,没有环境污染,盛产铁观音、柿饼、酸梅、糯米酒、香菇、木耳、笋干、麦 冬、蝉花、巴戟天、金线莲、石橄榄等纯天然特产。居民们有的在楼下摆摊出售一些自家采摘的山货和农产品,我问了一下,红菇仅每斤100元,这可是地道的山珍啊,能补血养颜。但买者寥寥,生意并太好。我想,如果有一根宽带,把这些山珍、特产放到网上,恐怕不愁没有买主,村民也不至于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值得欣慰的是,友人的家族企业在我们返厦不久,就将”土楼家园”品牌系列土特产放上了厦门购物网(http://mall.xmnn.cn/category.php?id=104),据说,这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很受都市白领青睐,常常卖到断货。

南靖土楼之旅的最后一站是裕昌楼,也称“东倒西歪楼”。据友人介绍,这是南靖县现存最古老的土楼,它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87年)该楼由刘、罗、张、唐、范五姓家族共同修建,设计为五大单元,每个单元设一道楼梯,每个家族各居一单元,以表示五姓家族永远和睦相处,共同富裕昌盛之意,故命名为“裕昌楼”。该楼有三大谜团,一是楼内其梁、柱、楹皆东倒西歪,最大倾角达15度,看了令人心惊胆跳,据说,是建楼时主人对木匠师傅照料不周,木匠师傅在技术上做了手脚所致;二是楼内有13口水井,均掘在底层厨房内,拿起瓢子伸手即可打水,井水清净甘甜,历经数百年仍可饮用;三是五行图案,道藏之深,图文之艰涩非一般匠人所能为。观毕此楼,同行的文友赋歪诗调侃: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车南腔北调人”。众皆大笑。  

南靖土楼自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每天都要迎来一批批游客顶礼膜拜。游人之于土楼,与其说是礼赞不如说是瞻仰,与其说是在触摸土楼的皮肤,不如说是在温暖客家人的心脏。也许对于大多数的游人来说,正是因为土楼而知晓了客家民系,或者正是因为客家民系而记起了土楼。然而,历史的演变过程总是包含了一半创造一半泯灭,对有着弥足深厚的文化沉淀的客家人而言,历史的最大泯灭莫过于土楼日渐归隐所带来的疼痛。虽然用千篇一律的平庸丑陋的混凝土高楼取代土楼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有着浓郁文化客家土楼永远不会因为钢筋水泥丛林而消失,在客家人眼中,土楼已不再是土楼,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世界遗产名录,而是一支薪火相传的客家民系的记忆——那里有客家人的灵魂和文化承载!对于客家人而言,土楼就是他们精神和情感的全部寄托。所以,尽管外边的世界很精彩,山里的日子很无奈,但是,还是会有人坚守这一方精神家园,直到地老天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