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红军第七军的建立与发展

(2005-06-18 07:13:22) 下一个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简称红七军),是由邓小平、雷经天、张云逸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于1929年12月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的部队组成的,它是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这支部队在左、右江地区坚持斗争十个月以后,由韦拨群、陈洪涛率领部分兵力,留在原地继续与敌斗争;由邓小平、张云逸率领主力于1930年10月沿桂黔边、、桂湘边、湘粤边进行长征。1931年4月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参加了第二次反“围剿”。同年七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归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建制,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和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6月改编为第三军团第五师,红七军番号即行撤销。

    百色起义和红军第七军的成立

    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就有一定的工作基础。1929年6月,蒋介石打败桂系军阀之后,任命反桂投蒋的原桂系将领俞作柏为广西省政府主席,李明瑞为广西“绥靖”公署主任兼军事特派员。俞作柏、李明瑞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一直同共严党保持联系。应俞、李的要求,中共中央于1929年6月,指派邓斌(即邓小平,中共中央代表)、张云逸、陈豪人、龚鹤村(即龚楚)、石赤峰、李谦、贺昌、叶季壮、沈静斋等共产党员到广西开展工作。邓小平和省委代理书记雷经天等,同俞、李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采取公开和半公开的方式,恢复与发展了各地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农民武装。接着,俞、李安排了一批共产党员在政府和军队中工作;任命陈豪人为省政府机要秘书,任命张云逸为广西省警备第四大队大队长和教导总队副主任,任命俞作豫为广西省警备第五大队大队长。9月1日,邓小平、贺昌代表中共中央在南宁主持召开了广西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会议根据党的“六大”决议精神,决定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工农红军。同时决定将中共广西省委改为广西特委,由雷经天任书记,受中共广东省委领导。

    1929年9月下旬,俞作柏、李明瑞在南宁宣布反对蒋介石,10月初,俞作柏、李明瑞因部下叛变而失败。俞作柏被迫出走香港,李明瑞率领警备第五大队撤往左江的龙州。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代表邓小平和中共广西特委决定,以共产党掌握的武装两千余人,准备举行武装起义,建立红军和苏维埃政权。邓小平在布置了右江地区的起义工作后,于11月上旬启程去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途经龙州时,又布置了左江地区的起义工作。李明瑞毅然同意参加起义。

    同年12月11日,,广西省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和右江农军两千八百余人,在百色举行起义,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红七军党的前委,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龚楚任参谋长,陈豪人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及特务营和教导队。第一纵队(由原警备第四大队改编,李谦任纵队长,沈静斋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营(营长何莽)、第二营(营长王飞展)、第三营(营长雷竹平);第二纵队(由原机关枪营、特务营及地方武装合编组成),胡斌任纵队长,袁任远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营(营长符镇)、第二营(营长冯达飞)、第三营(营长黄冕昌);第三纵队(由东兰、凤山等地农民武装合缔组成),韦拔群任纵队长,李朴任政治委员,钟鼎任参谋长;特务营,营长符录;教导队,队长许卓。翌年秋,又成立第四纵队,黄治峰任纵队长,罗少章任政治委员。

    百色起义的第二天(即12月12日),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雷经天任主席,此后,在广西特委领导下,右江地区陆续建立了百色、平马、东兰、凤山、隆安等十余县的苏维埃政权,各县农军改编为赤卫军,同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右江根据地初步建成。

    龙州起义和红军第八军的成立

    根据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和中共广西特委的决定,1930年2月1日,广西省警备第五大队和左江工农赤卫队,在龙州宣布起义,遂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简称红八军),俞作豫任军长,邓小平兼任政治委员,宛旦平任参谋长,何世昌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一纵队,何家荣任纵队长,潘裕明任政治委员,袁也烈任参谋长,第二纵队,宛旦平兼任纵队长,涂振农任政治委员;第三纵队,黄飞虎任纵队长。全军共约两千人。

    与此同时,成立红七军和红八军总指挥部,李明瑞任总指挥;成立左江革命委员会,王逸任主席。

    攻打南宁  龙州起义后,总指挥部决定,集中去红七军和红八军攻打南宁。当时,广西国民党军阀李宗仁部正和广东军阀陈济棠部进行混战,南宁只有敌军一个团防守。红七军除留第二纵队一个营在百色地区保卫后方机关外,集中全军二十一个连的兵力进攻南宁。由上海刚回到龙州的红七军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邓小平得悉这一情况后,决完停止进攻。但红七军未及停止进攻。结果,国民党军发现红七军的行动,迅即从贵县调来四个团的兵力,首先向龙州发起攻击,红八军大部受损,余部一百余人后来并入红七军。军长俞作豫、政治部主任何世昌在外出被害。

    2月6日,敌人转向百色进攻。在隆安城外,红七军与敌激战五昼夜,终因敌众我寡,连遭失利,部队伤亡三百余人,第一纵队政治委员沈静斋英勇牺牲。二月底,红七军被迫退到根据地腹地东兰、凤山地区休整。

    转战黔南  红七军为避开敌人进攻和解决给养问题,于一九三年三月中旬,在凤山盘阳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第三纵队留在东兰、凤山地区坚持斗争;军部率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离开右江根据地向东游击。四月,红七军主方向河池前进,一举占领怀远镇。继之在向思恩(今环江)进军时,遭敌杨腾辉师袭击,部队被打散,两门山炮丢失。军部遂率第二纵队向北行进,在贵州省荔波县板寨与第一纵队会合。转战途中,红七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取得了苗族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劫。4月30日向贵州南部的榕江县城发起进攻,战至5月1日,攻克该城,歼敌五百余人,缴获电台一部和大批武器弹药,五月上旬,红七军鉴于敌桂系和黔系两军的夹击之势,即向右江回师,经宜北(今环江一部)、河池,到达都安。

    袭击百色  1930年6月初,红七军主为回到右江革命根据地后,突然向百色守敌陈剑英团发起猛攻,敌全线溃退,红军重占百色城,缴获枪三百余支,全部收复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战后,红七军进行了整训和补充。这个时候,国民党云南军阀张羽中率部万余人经百色、果化,去进攻南宁李宗仁部。红七军乘敌不备,集中兵力在果化地区突然袭击张羽中部后尾,杀伤敌六百余人。因该敌顽强反击,红七军也伤亡四百余人。双方相持不下,各自撤兵,战斗结束。

    在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期间,坚持根据地斗争的第三纵队和赤卫军,在韦拔群领导下,积极开展游击活动,经过三个多月的作战,迫使敌人退出平马、奉议(今田阳附近)、思林三座县城。在斗争中,红军和赤卫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红军第七军和第八军一部合编为红军第七军

    1930年9月21日,中共中央代表邓岗到达红七军。10月10日,红七军在河池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选举陈豪人、邓小平、张云逸、龚楚、李谦、黄一平、袁任远为委员,组成红七军前委,陈豪人为书记。

    在这里,红七军和红八军一部合编为红军第七军,李明瑞任总指挥,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豪人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共七千余,编为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其编制序列和领导人如下:

    第十九师(由原第一纵队改编):李谦任师长(后由龚楚继任),邓小平兼政治委员,许进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五十五团(团长何莽,政治委员佘惠),第五十六团(团长章健,政治委员漫衍)。

    第二十师(由原第二纵队和第八军一部合编组成):胡斌任师长(后由李谦接任),陈豪人兼政治委员,黄治峰任副师长。下辖第五十八团(团长冯达飞,政治委员杨英)、第五十九团(团长张翼,后袁振武继任)。

    第二十一师(由原第三纵队改编):韦拔群任师长,陈拱涛任政治委员,黄松坚任副师长。

    转战桂湘粤边

    部队整编以后,红七军前委决定,由第二十一师师长韦拔群、政治委员陈洪涛率领一个连,留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扩大武装,坚持斗争(I932年10月,在强敌进攻下,韦拔群英勇牺牲于东兰战斗中);军部率主力按照中共中央原定“不能坚持,便汇合朱、毛”的指示,由河池出发,向桂湘粤三省边界转移。部队刚出天河,即与敌遭遇奋战四天,损失三百余人。不久,进攻长安,与守敌李宗仁部两个师激战七天七夜,数攻未克,损失五百余人,遂撤出战斗,经富禄和古宣(今三江)、龙胜之间东进,十月底到达湖南省绥宁县。十一月到武冈,围攻该城六天,敌调十个团增援,红七军主力在撤围中,又损失五百人。后向新宁前进。这时,中共中央代表邓岗、红七军前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陈豪人离队去上海。十二月底,部队经道县、江华县,爬越粤、桂、湘三省交界的老苗山,进入广东连县桂岭。

    1930年12月底,红七军前委鉴于部队在转战桂湘粤边中,屡遭伤亡,许多连队建制不健全,遂对部队又进行了一次整编。将两个师部撤销,全军主力缩编为第五十五团和第五十八团两个团。整编后的红七军及两个团的领导人是:李明瑞仍任总指挥,张云逸仍任军长,邓小平仍任政治委员,许进接任军政治部主任。第五十五团,龚楚任团长;第五十八团,冯达飞任团长,黎心诚任政治委员。

    转战湘赣边根据地

    红七军整编后,为了筹款,于1931年1月,一举攻克连县城。入城后第七天,敌粤军八个团突然向连县城扑来。红七军退到阳山,后转至乳源县梅花。这时,湘敌和粤敌纠集四个团又向红七军发动进攻,红军与敌激战数日,撤出战斗。

    为了实现到江西与红一方面会合的原是计划,红七军不顾连日行军作战的疲劳,兼程北上。二月初,在韶关、乐昌之间的杨溪附近飞渡武水。李明瑞总指挥、邓小平政治委员率领军机关一部和第五十五团及第五十八团一部刚偷渡过河,粤敌忽然从韶关乘车赶到,堵住渡江,袭击红军。这样,红七军被敌截为两段。渡过河的红七军主力在李明端、邓小平率领下,迅速进至江西南部的崇义地区休整补充。一月后,邓小平奉命离开红七军去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由许卓接任军政治委员,张翼升为第五十五团团长,佘惠任第五十五团政治委员。

    未渡过河的红七军军机关一部和第五十八团一部共约五百人,由军长张云逸率领,编为一个团(实际上只有四个连),在地方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随后也顺利地渡过了武水。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行军作战,多次击退了沿途敌人的袭击和堵截,于三月中旬在湖南雷县十都圩与湘赣红军湘东南独立师第三团会合。

    红七军于1930年9月从广西平马、田州地区出发,经黔、桂、粤、湘、赣五省边界,转战八个月,历程一万二千里,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于1931年4月,两部分部队先后到达湘赣边革命根据地。

    红七军第五十八团与湘赣红军湘东南独立师第三团会合后,决定迅速返回湘赣革命根据地,准备配合红一方面军反对敌人的第二次“围剿”。这时,敌人以两个团追击红军,以三个团附两个县的反动民团在沔渡和湖口圩之间防堵。红七军第五十八团和湘东独立师第三团密切配合,在严塘附近的将军山,歼敌第十九师一个团及茶陵、攸县、安仁等三个县保安团各一部,战后,红军胜利回到莲花县。当地党、政府和人民热烈欢迎红七军第五十八团的到来,并以约八百名子弟兵补入红七军部队。

    1931年4月,敌人在集中二十万人第二次重点“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同时,以三个师又四个旅的兵力“国剿”湘赣边根据地。中共湘东南特委根据红一方面军总部关于牵制敌第五路军经湘赣地区南下的指示,组成河西临时总指挥部,以张云逸任总指挥,曾炳春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红七军第五十八团、第二十军第一七五团和湘东南独立师(辖三个团)的作战行动。四月四日,红军向永阳镇发动进攻,击溃敌第七十七师第二三旅。永阳战斗后,红军挥师南下,同经遂川北进的红七军主力会合,尔后,共同北出安福地区。4月15日,红军在安福西南廖塘桥等地区,以伏击手段,歼灭由阜田来援之敌第五十二师一部共七百余人,缴获枪数百支。6月6日,又在茶陵地区击败敌九个县联防挨户团,歼灭其两个团,并占领茶陵、安仁、攸县、雷县等城。

    编入红军第一方面军序列

    红七军在湘赣革命根据地活动三个月之后,东渡赣江,经良口到兴国,于7月10日在于都县以北银坑、琵琶垄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合,归第三军团建制和指挥,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反“围剿”。此时,红七军的领导人和编序列为:李明瑞任军长,许卓任政治委员(不久由葛耀山继任),张云逸任参谋长,许进任政治部主任(后为叶季壮接任)下辖第五十五团(团长张翼,政治委员佘惠)、第五十六团(团长李显,政治委员陈漫远)、第五十八团(团长黄子荣,政治委员黎心诚)。

    扩编为三个师  为统一战斗序列,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中革军委指示,1932年3月,红七军由原来三个团扩编为三个师,领导人也作了调整:龚楚任军长,张纯清任政治委员,叶季壮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十九师(由原第五十五团和第五十六团合编组成,师长李显,政治委员倪愚)、第二十师(由原独立第六师改编,师长邓国清,政治委员陈漫远)、第二十一师(新组建,师长龙云,政治委员陈保元)。每师辖三个团。

    缩编为红军第五师  1932年6月至1933年3月,红七军先后参加了水口战役、乐安宜黄战役、建黎泰战役、金资战役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6月7日,遵照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一方面军部队进行了一次大整编,所属军的番号全部撤销,红七军改编为第三军团第五师,寻淮洲任师长(不久由彭绍辉继任),乐少华任政治委员(不久由陈阿元继任)。下辖第十三团(团长李天佑,政治委员毛毕虎)、第十四团(团长黄冕昌,政治委员田丰)、第十五团(由原红二十一军改编,团长白志文,政治委员罗元发)。

    红军第五师缩编为第十三团  红七军缩编为第五师以后,先后参加了东方军入闽作战、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2月10日,第五师奉命缩编为第十三团,彭雪枫任团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

    第十三团与第一团合编为红军第一师  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第十三团直属第一军团领导和指挥,参加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1月,第十三团和第一团、新组建的第三团合编组成为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陈赓任师长,杨成武任政治委员,杨得志任副师长,胡发坚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团、第三团和第十三团。从1936年1月到1937年“七七事变”这段时间,先后任第十三团团长的有李祥、朱水秋、陈开禄,任政治委员的有魏洪亮、黄振堂、郭林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一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在副师长聂荣臻(一九三七年十月改为政治委员,后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指挥下,参加了抗日战争和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摘自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史略》第318至326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