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大笔会

亚特兰大笔会是由一群居住在亚特兰大的中文写作爱好者组成。笔会提倡中英文写作,互相交流提高。欢迎有兴趣的人士加入。
个人资料
亚特兰大笔会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物外趣:垂直城市

(2014-11-08 21:24:02) 下一个

飞机航班上的十几小时空间的局促,忍忍便罢了。下了飞机,航站巴士出了浦东上了延安路高架,满眼的大楼巨厦,满耳的的城市噪音,视觉和听觉器官的所见所闻,让我心绪被动的发生了不同与美国的感受,我仰头看建筑,看城市,这是我的职业习惯,设计上的差异,让我的喜好和讨厌或未知可否在行程中忙了起来。以后的厦门深圳珠海长沙四城之行,不管是坐在私家车、出租车、高铁还是长途汽车,我总是在看着,忙着,思考着。

尽管我不喜欢在高楼密集的大都市定居,但降落后头三天会让我在躁动里感到几分新鲜,至少黑夜来临后,城市的人工魅力便显示出来,霓虹灯早已过时,取而代之的LED灯光富有动感的在各个商业建筑上忙活,垂直的、横向的、斜向的,蓝紫红黄,珍奇斗艳。不知何时起,至少我在两年前没看到,上海的豪华办公楼在夜晚开始从室内往外一层楼一层楼的散发新型的日光灯光,没有了惨白却充满水晶般的虚幻白光。我看不到星星,看不到月亮,它们都被垂直的城市要素给遮挡了。

上海高架路的前瞻性,即使在高架下行驶也没有败相,市区中心延安高架下美丽的蓝色LED光带为阴雨沉闷的夜上海带来一丝温馨。淮海路茂名路精品店,在莫敏奇妙的英语店名下装修的美轮美奂,形式上好像与国际接轨。湿冷的冬夜,让有幸坐打到出租车的乘客,在无奈的等待和蚁行中得到了视觉美学上的安慰。

清早,我往往会被窗外的城市噪音唤醒,侧头望去,沉重的布幔窗帘的垂直缝隙间,雨后暖白色的日光急切的挤了进来,擦亮了侧墙。我的心绪又浮躁起来,城市醒了,我也该醒了,这种浮躁在美国是没有的,那里的城市郊区静的让我断去了念想,返璞归真。

尽管不情愿,我依然每天早早的起了床,不管是龙之梦或是凯宾斯基,客房的天花再高装潢再好,仍然还是客房,绝没有美国别墅内充满大空间的舒畅。电梯从30层楼垂直的往下驶去,行进过程中不断地被进进出出的人们打断,男女老少,中国人外国人,洋人的比例之高让我想起了太平洋的另一侧国度。

出了大堂,阳光只照亮了那些密集高层的上半部,多少掩盖了下半部尤其是底部的城市街景,明暗交界线在缓慢地向下移动,玻璃幕墙的明部浅了亮了,镜像着天光。未照见的暗部色调暗重,一些不合时宜的窗帘抹去了玻璃窗后应有的深度,玻璃幕墙变滑稽的出现了类似塑料片的斑点。太阳是霸道的,只要是他的轮值时,只要是乌云不和他捣蛋,它一如既往的辐射他的光芒,将城市的每个角落照亮。然而,晴日在这个季节是少见的。

酒店的门口的人行道上,美丽的抛光花岗岩花坛旁,随地乱扔的纸片合着满地的黄叶在风中滑来滑去,行人毫无表情的低头或抬头前行,高低不平的地砖不时让我深一脚浅一脚,在我行走时我多将仰视改成了俯视,以防踏进裂缝。只有在那些时髦美观的铝合金制的人行天桥平直路面上行走,我又可以向上仰去,继续打量垂直的城市。

光鲜入时的垂直城市背后往往存有弯弯曲曲的小街,时光在这里回流了,也许和三十年前没啥两样,只是街角的大饼油条铺改成了南翔小笼店,东西贵了,档次却提高了。我享受着美味小笼第一口的鲜汤汁,要是角度没算好,一口下去,旁座的脸上兴许会溅上汤汁。店内的食客多半是中老年,还是地方早点愉悦着他们的口胃。我在美那么些年,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已大为改变,还是讨厌麦当劳式的早点,油腻腻、淡刮刮,没有上海早点的清爽细致鲜美。甚至我后来去深圳访问,那里的早点粗糙乏味,也是无法恭维的。食文化实在是个骨子里的东西,小渔村变大都市,三十年可以做的,但上海的精致和品位三十年是学不来的。尽管我不断地在批评上海,但是上海小吃传统的传承确有独到之处。

恒隆广场一号楼 - 上海南京路的黄金地段,我望着那高耸入云的蓝灰色玻璃幕墙,阳光将玻璃、铝合金、石材等建筑要素触摸的有了生气,城市的爆发也就是这十来年的功夫,上海人的施工选材没有外地城市一年新两年旧的感觉。如深圳大而乱,新而旧,上海人相对的精致和档次,让这座新城依然靓丽着。

十年前美国KPF建筑事务所设计了这座玻璃巨搂,成为了上海市中心的经典,尽管我不太喜欢它的上半部,比例上似乎有些问题。但是静安区南京路,地价的珍贵和档次将这里的高档写字楼价格推向了顶端。也许室外材料的昂贵吃掉了预算的大部分,室内设计和陈设好像有点和室外脱节了,没有了大气高贵的的门厅,连铺地石材的切割也都有点小气琐碎。但是恒隆就是恒隆,每个进出着正装的帅哥靓妹器宇轩昂,目不斜视。我在28楼的一间豪华会议室参加了一个小范围的有关新建城市体育中心的内部会,曾经叱咤风云的该领域大佬犀利依然不减当年,豪言和牛逼混杂,让该项目的核心成员听得蠢蠢欲动。我无意的往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天已转阴,外面幢幢玻璃高楼已被水汽包围的失去了咄咄逼人的高傲,若隐若现的混杂在灰色的大气中,我想起了张家界的云雾和奇峰。

处在高度繁忙的大都市,那些垂直的城市,全国各地都在追求的垂直城市。它在视觉上吸引你或压迫你,它汹涌的的人浪,它无垠的车流,它混杂的气味,成了一曲奇怪破碎不协和轰鸣的庞大交响乐。它被不断涌入的寻找机会的外来人口所充斥,它的建筑产品在投机炒房者抢购中消化殆尽,以致它不断地在寸土如金的基地上建造着几十层楼的垂直钢筋混凝土森林。它挤走了蓝天,挤走了白云,于是城市的各种废气在庞大的垂直城市间徘徊,雾霾出现了,城市的居民用他们的肺做人肉吸尘器,从而也练成了百毒不侵的神功。

为了亲眼看看花园城市,我出差顺道去过大连青岛,也许有些点建成了所谓的花园,但点外延伸的线,点外扩展的面,在那些早已定局的街道路网间,充斥着新旧对立,杂乱依旧的城市区块和建筑实体,中国的花园城市纯粹是薄熙来之流的白日梦。自古以来,国人轻视环境美学的习惯,来自于自私和不公益的居住文化的劣根性,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环境重要吗?其实北京的四合院和上海有围墙的洋房的产生,也是名流官贾自我保护,和对市民草根文化无奈的隔绝。当习惯成自然,无论城市如何翻新,国民意识的滞后是需要时日来提升的。

我周游着一些城市,所见所闻,千篇一律。城市已不需要文化了,也不需要地方风格了,大家在比建着越来越高越来越新奇的建筑怪兽,而快速建成的现代城市和建筑却在快速的旧去,相当多的建筑上和高架桥上钢铁构件的锈蚀在立面上形成了一道道垂直的黄锈斑,以整治脏乱差入手建造的宏伟城市却制造了新的脏乱差,城市的新奇和城市的长久成了互不搭界的对立,任内五年的政绩和百年的经典之间的选择往往是前者胜出。我们各地的决策者和他们的门客链关注的只是当下的成就和利益,城市的面貌往往会在几年时间内出现让人不愉快的败相。我总在看着,也总在想着,这几年去过的西安、杭州、大连、青岛、厦门、深圳、珠海、长沙,现代城市的发展、整体城市的发展和维护成功,大概只有上海,厦门和珠海了。北京也许超出了本篇可以讨论的范围,它是一个更为病态的超级怪兽,无论是它的城市规模和建筑样式,还是它那无法遏止的膨胀和雾霾。当人人都想长成姚明的个头时,生态社会的自然平衡会加速崩溃。

DALTA的航班在亚特兰大机场降落时,我似乎还未回过神来,满耳鸣嗡嗡的,满脑闹哄哄的。国内三周的急行军,狂轰乱炸式的视觉感受,庞大的城市、垂直的高楼,密集的车流、庞杂的人群,将天空、地面、楼层、电梯、餐馆、店铺充斥的满满当当,灯红酒绿,劲歌艳舞,你想逃避的唯一办法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然而住惯了美国的大宅,你不时感到憋气。

我曾清澈的降下去,却浑噩的飞回来。一觉醒来,我突然有点陌生的发现,这儿的路宽了,车流少了,人群没了。晚秋的山水之间,别墅掩映。晚秋的林海花木,色彩斑斓。我看到了水平城市,高楼消失了,自然显现了。我看到了蔚蓝广阔的天空,我看到了逶迤蜿蜒的林荫道,车在满地黄叶上驶过,沙沙声令人愉悦舒服。周围的一切安静祥和,偶尔出现的晨练者,运动装束,或骑或走,生机勃勃。

回到了习惯的生活环境,作为这个森林城市中的一员,绿色的概念已溶于我的血液中,我无法不热爱这片山河大美的水平城市。

当残留在脑中的喧闹被排除出去后,我意识到,垂直城市和水平城市的比较有一点是令人感兴趣的,如果几十层楼面的大楼的人们一起往下走出去时,当这种现象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城市时,只有一层的地面如何来消化由立体的叠加成为的水平疏散,但愿这个同时不会同时出现,否则那将是灾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物外趣 回复 悄悄话 感谢若敏、楚人、宵枚来访,祝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亚特兰大笔会 回复 悄悄话 物兄好文章! 多写多写。
在延安高架桥上,回身一看,上海那灰濛濛的钢铁森林真让人触目惊心, 赞兮?叹兮?恐怖兮?无可奈何兮?纽约的曼哈顿下城,大多数楼房不超过十五层。显然在造楼之时,就有规划。

有谁去过印度?听说他们保存了旧德里,建立了一个新德里。有人说,北京应该遵从这个模式。

宵枚
亚特兰大笔会 回复 悄悄话 上篇简评文字,我忘记署名了。 楚人
亚特兰大笔会 回复 悄悄话 物总是建筑艺术行家,视觉和观点的确敏锐新鲜。过去多年进进出出上海,从未能如此细细品味过,真是大开眼界。曾发过一些观感,却落在琐碎事上了。下周再去,将会巡着你的思路,也怀着“爱恨情仇”的激情,重游上海。
若敏 回复 悄悄话 物兄好文!有同感,看到北京消失的四合院,取而代之的是怪异的建筑,无言。
物外趣 回复 悄悄话 久违了婉妮,谢谢鼓励和对上海的实际感受。城市与建筑的建造和发展还是一种骨子里存在的文化,几十年或几百年,成败与否还是取决于哪里的决策者和人民。对比一下欧洲的和非洲的城市便一目了然了。

物外趣
婉妮 回复 悄悄话 物君,你的很多文章都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给出自己的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更深入思考的精神值得学习。
今年夏初,我在上海住了几天,在南京西路附近。总的感觉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秩序比北京还是要好些。当然我住的时间不长,只得到粗浅的感觉和印象。
亚特兰大笔会 回复 悄悄话 谢老秃兄共识。从五十年代梁思成未能阻止中共高层重建北京的计划起,不纯正的现代主义风格肆掠了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了地域文化的消失,除了无奈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很高兴在文学城见到你,这儿的读者群令人赞赏!

物外趣
老秃笔 回复 悄悄话 物兄好文,观察仔细。 我也有同感。 北京的城市建筑特点正在消失。上海同纽约一样,只是更大更新。 发展结果是大家大同小异,不复过去的独特风格。无奈也无法避免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