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酒文化,主要的是饮酒的文化。当然,会饮酒的不一定会做酒,会做酒,饮酒不一定能识酒。做酒有好,差之分,饮酒有醒,醉之态,醒态之人不一定比醉态之人高明,醉态之人也不一定比醒态之人胡涂。胡涂之人也不一定不,不---,高明!高明不敢说!这醉吗?咳!就有点难说哩!,家乡人说我有酒蔸子!我高祖爷喝不喝酒我不知道,曾祖爷喝酒我听爷爷说过,爷爷喝酒我见过,爸爸喝酒我和他比试过。我呢?嗯——,小时候,爷爷用筷子头蘸酒给我吮,我只咂咂嘴,从没皱过眉,。每次家里蒸酒•熬酒,我先拿只碗在灶旁站着,等着舀那锅里的酒醩吃,一次就可以吃一饭碗。我可以说是很小就和酒结了缘,算起来也有些年头了。我想,再喝个一、二十年,破个迪尼斯记录,你看有可能吗?有一次我去看医生,医生说我有酒基因,这是瞎扯谈,喝酒和科学有什么关系!
我来美国时,带了几瓶白酒,很快就完了。后来,有位朋友约我喝酒,他拿出一瓶美国名酒,嘟噜了一个洋文名字我也没记住。刚抿了一口,嗨,差点没吐出来!这,整个一瓶潲水,好在我没吐出来。要真吐了,对朋友太不尊敬了不是。况且,我还能算是喝酒世家么?
然而,自带的中国酒喝完了。不得已,美国酒也得喝。喝不惯,强迫自己喝。我有酒基因,怕什么,果不其然,终于由不惯到习惯,由习惯到喜欢。对于这洋酒,不管什么牌子,我也可以做到能天天喝。不再馋中国白酒了。
说起喝酒,美国人似乎多愿上酒吧、酒馆,各买各喝,谁喝酒谁买单,就是我邀你来,也是对不起,酒钱自付,邀者概不负责。中国人要是邀客饮酒,那必是作东了。就得要以主人身份,邀客同饮,举杯致意,频频相劝,主动买单,以显示自己的慷慨大方、热情高兴之意。就是斟杯酒,都得讲点规矩。
“哎,你会斟酒吗?”听了这问话,我想你一定会生气,“什么?斟酒!我就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路吧?”“好!恕我无礼,这不是酒话,那么请你为我斟一杯。”于是,你刷的站起来,拿起酒并或酒壶就往我酒杯里一顿猛倾,霎那,酒杯满了,溢了满桌,你放下酒瓶,气得故作自谦:“请,请慢用。”嗯!你这酒斟得有劲、大方,有点中国人的豪迈气概。不过,我要是再说一句,美国人不喜欢你这样斟酒,你可能会更来气了。其实你也不必这么激动,会斟酒并不就怎么高尚,不会斟酒也不见得就怎么渺小,它只是各地的习惯不同而已。比如你刚才的斟法,中国人看你倒挺豪爽,便连忙高喊:“满上!满上!”结果满得外溢了,大家高兴,拍手称爽快,多么气派。美国人不喜欢这样,一般是:先接过你的酒杯,倾斜三十度,再以酒瓶口挨着酒杯边沿,徐徐注入,倒至酒杯的约半杯处就可以了。我开头对这种倒法也不自在,倒得慢且不说,只这小半杯,不也太小气了吗?再看人家端着那小半杯酒,左旋旋右旋旋,象拿了个什么宝贝,就是不往嘴里去,却先送到鼻子底下,挨着那杯边闻呀!吸呀!吸呀!闻呀!说先要过一过这香气瘾。就这么地五秒、八秒之后,才微微张张嘴,先吸了吸酒气之后,才慢慢抿上一小口,让那酒水和气融和起来。但是还不忙着把这口酒吞下,得让它在嘴里转几个来回,直到这满嘴的味觉神经都触到了这芳香的酒味后,再慢慢地滋润到咽喉,然后自自然然渗到五脏六腑。这才算是喝了这小半杯酒的第一口。这样,口里才能一直保持余香不绝。算是好好地品味,慢慢地享受了。
中国人喝酒的兴致又不同。既是请客喝酒,那酒香、酒美自不用说,就看如何使客人领会主人之情意了?所以,客人到齐了,主人请他们“入席”,这“入席”就有首座、上座、主座、陪座之分,按照礼仪坐定后,主人宣布斟酒、上菜,然后起身举杯,一声“请!”客人才一齐起身,以唇沾酒,砸摸一抿,嗒嗒嘴,接着夹菜到嘴里慢慢嚼,这算是吃完了第一口。然后是第二口、第三口,就这样,主客边谈边饮,此之谓“慢品”。自然,也有那性急或不耐烦的。呼一声“换大碗”。于是众人碗碰碗,齐声吼:“干!”一饮而尽,再干再尽,这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三碗下肚痛快淋漓,脸不变色心不跳,此之谓“豪饮!”在中国乡村,喝酒还有爱划拳行令的,划拳划输了喝罚酒,罚酒有罚双杯、三杯之分。全凭行酒令的人决断,故俗谚有“酒令大如军令。”以显其威严。秀才文人饮酒,又来个新名堂,要显出斯文秀气,故以吟诗作对为趣,吟诗有各人各吟一首,有数人联吟,一人一句相接,以显其文雅。皇室贵官的饮宴,则伴有轻歌漫舞、丝竹弦黄,以显其高贵、豪华,那是咱老百姓看都看不到的。至于民间百姓,就只有“瓦罐煨浊酒,灶前嚼黄豆,喝完昏昏睡,明朝更趁早。”辛苦痛楚都在这酒里了。不过是借酒驱劳,以求能踏上更艰苦的明天罢了。
自然,美国人也有并不为酒而喝酒的时候,那就是他们上酒吧,倒不一定是为喝,也许实实在在是为聊。你看他们一杯在手,或随意,或无意地找上一个人或几个人慢慢喝,慢慢聊,上至国家大事,社会轶闻,下至民间趣话,邻里笑语;可高谈阔论,喜嘲怒斥;亦可轻言细语、感时兴叹,一切悉听尊便。至于那杯中物是红是绿,是浓是淡,倒不一定在关心之列。酒吧里即使宾客满座,喧闹充耳,似乎也挡不住他们的兴致。后来者就是站在过道上,或倚着柜台,也可以旁若无人地慢慢喝,慢慢聊。就在这漫不经心的喝、聊中消散着疲劳,调适着心情,交流着信息,融洽着感情,将一周来的紧张、烦闷尽抖落在这酒吧里,各色液体中。故名之曰:“泡酒吧。”等到聊够了,那也就是喝足了的时候。于是一个个心满意足的离开酒吧。至于那酒吧老板、伙计们,一般是不等到最后一名酒客离席,他们是决不敢随意打烊关门的。
中国的饮酒文化,可谓丰富多彩。说大可大,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酒,可以经国济世,兴亡天下。鸿门宴,当然少不了酒,刘邦、项羽喝的是争天下的谋略酒;桃园结拜,没有酒行么?喝的是令天下三分的结义酒;曹孟德、刘玄德借煮酒而论英雄……,真是酒系天下兴亡啊!一部《水浒》,写尽了酒的文章:宋江因酒怒杀阎婆惜、因醉浔阳楼题反诗,吴用借酒七星聚义,鲁智深凭酒劲倒拔垂杨柳、大闹五台山,武松因醉卧景阳岗而打虎、怒杀西门庆,林冲的酒葫芦,李逵的三板斧,……哪一个不是因酒而起事,因酒而闹事,因酒而成事。真是酒系个人安危。难怪古人说:“无酒不成《水浒》,不喝酒上不得梁山。”就是那几个女人,母大虫,也都是敢扳倒酒缸的。.自然,酒也只是种可喝可乐的液体,说小可小,不过是寻欢斗趣,消愁解闷的玩意儿。你看,《红楼梦》里那些软绵绵的公子、小姐,不也以饮酒撒娇作乐么?,要不,怎么把个刘姥姥醉翻在怡红院呢!
其实,酒之用多矣!对文人来说,酒以寄情,《诗经•卷耳》有“我姑酌彼金垒,维以不永怀”,是女子借酒怀念夫君。酒以结友,酒逢知己饮,;酒逢知己千杯少。有了酒就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结生死兄弟;,酒以消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以酒抒发求贤济世之忧。酒以解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借酒浇怀才不遇之愁。古人云:“一醉解千愁。”其实,酒何能解愁,“酒不解真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以抒怀,陶渊明闲居田园,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醉后即题诗抒怀“先后得二十首,均以《饮酒》题名”。借以抒发个人的悠闲自在的隐居感慨,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那“兴酣落笔摇五岳”(《江上吟》)的气势,“会须一饮三百杯”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的气魄,何等慷慨豪放。他一生留下的诗九百余首,就有一百多首写到酒。不知到底是酒兴激发了诗兴,还是诗兴助发了酒兴。,唐诗三百首。;就有50首写到了酒,占六分之一。,杜甫一生爱酒,到了晚年猶与酒作伴,“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前贤》)即使典当春衣,借债沽酒,也还是天天少不了,不忘抒发暮年达观之怀。酒以致趣。“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只有诗仙李白,才以为只有自己能悟得这酒趣的真谛。酒以闲适,中唐诗人白居易做人常以学陶渊明的恬淡闲适自居,后来饮酒也以陶公为师了,“更拟共君何处去?且来同作醉先生。”(《题酒瓮呈梦得》)然而,北宋以醉翁自命的欧阳修却以酒为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可是苏东坡却又迷茫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敞开自己胸怀发问了。酒以明志,南宋词人辛弃疾饮酒又是另一种境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至于唐代王翰的《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种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气概可算是以酒明志的最高写照。看来这酒,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多少慷慨、豪放、抒情、欢娱的生动故事啊!
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酒文化似乎也呈现出新的异彩。在那些新兴的城市里,高楼耸立的建筑群中,自然少不了那霓虹灯交映中的酒楼、酒馆、酒家、酒店。每到假日、周末,这些地方总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在弥温着酒香、菜香的餐厅里、雅座间,人们在流光溢彩里,高举着玻璃杯,到处是“请!请!”“干!干!”的呼叫,欢笑,人们尽情地展现着这座城市的繁华,这个酒馆的豪华,表演着这里主人的好客,这里客人的欢快,力求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美好,国家的兴盛。然而,在这种欢乐之余,总有几位大款、贵官来到这里,要搞出点新创造,翻出点新花样。喝酒么!谁怕谁!来!举杯:“感情深,一口焖。”把喝酒和私情挂勾。“感情如铁,不怕胃出血;感情海深,不怕打吊针。”把喝酒和忠诚联系起来。提出口号;上酒桌等于上战场,端上杯就是拼刺刀了。要奋力拼搏,百战不殆,“会须一饮三百杯,没有醉倒莫停杯。”“有公款有股票,统统拿去换美酒,喝完还有“三陪”把舞跳。”喝赢了的夸海口,“再来一坛也不倒”。醉倒了的总结失败原因,订出再战方针:高价征聘有海量,善饮者,名之曰“陪酒员”。公开宣布:“凡能为我一雪酒耻者,立大功,授特奖,连升三级。”这就把中国特色的酒文化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