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此次来美,算是了却一桩走出国门看世界的心愿。当初公婆自美返国以后,我们立刻着手办理他们的申请。无奈,中国部分的护照刚刚拿到手,母亲就已快速衰弱到无法长途旅行。
随之而来的,就是父亲必须日日服侍老伴的饮食起居。一下就是四年。父亲总以为这生再无机缘,谁知母亲撒手也快。真正没有拖累她深为依赖的老头和儿子,让他得以在有生之年,一踏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的土地。
父亲常说,你妈这辈子对我最好。事实确实如此。
成年以后,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显得十分疏离。他从不跟我多话,我渐渐也不和他谈任何心里话。甚至电话里“爸爸”两个字,都勉强叫不出口。
父亲是老思想严重的人,虽然从村里考出来,尚是年轻学子。但幼年时代被灌输在脑子里的观念,影响一生,左右一生。
父女之间关系僵硬的一个关键,就是因为我是闺女。闺女在他成长的农村,生来就是别人家的人。因而他对我,总感觉隔了一层。
而这次跟我来到美国,在我身边居住的三个月,可以说是我们关系最为融洽最为亲密的一段日子。
老人来美,很少喜欢这儿的。首先语言就限制住交往, 再者不会开车局限了活动自由。又没有朋友,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新鲜劲儿过去之后,马上就会感到孤独和厌倦。
为了好好照顾老爸的身体,每天早上,让他跟我们一起到店里上班。中饭之后,再送他回家休息。
饭时,是谈天说地的最佳时辰。一壶酒,两个菜,老人家话匣子就打开了。若是与女婿对坐,爷俩儿扯的多是国际局势,政治历史。若是和我共餐,就必然是家长里短,叔舅婶姨。
或许是老了,我也成为大人,父亲的话题不再有什么禁忌。家族里的人和事,他一路成长的足迹,一一道来。
父亲生在黄河以北一个叫后里仁的村子,幼年丧父。他的父亲兄弟三人,我那从未谋面的爷爷,位居长子。现在兄弟三人中的老三,我的三爷爷九十高龄还在世。
父亲的爷爷是乡村私塾先生,会给人诊医看病。小时候在老家,见过他拿根不知什么动物的骨头,对着太阳划圈,然后再在求他诊治的人身上头上指指划划。
那时候我小,也就四五岁的样子,常跟着一帮同族哥姐到老爷爷的书房扒头瞧瞄,调皮捣蛋。养他的老,三家轮流转。他的头两个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和二爷爷,都先他而去。那就归我大爷和二大爷管,当然还有他的三子。
二大爷院子里,西北角上有间小土屋,偏僻安静,算是他的书房。记得偶尔跟进去看过,炕上几下,满满当当,全是线装书!
老爷爷厚道老实,一辈子怕老婆。父亲说,我老奶奶厉害,筘,经常跳着脚地骂人。而那挨骂的,多半是木讷软弱的老爷爷。
老实人,又知书达理,懂医会文,老爷爷在乡里名望很高。而且长寿,85岁辞世,子孙满堂。葬礼时候,弟弟刚刚蹒跚学步,我们跟在长长的送葬队伍后头,看着大人们假装哭泣。
我问爸爸,你爷爷这么有学问,你的启蒙教育是他开启的吧?爸爸说不是。他说小时候调皮,爷爷叫住他给他讲经史子集,待睁开眼,孙子们早跑没影了。
老奶奶似乎是个人精,泼辣大胆,敢爱敢恨。仗着给家族贡献了三个儿子,更是有恃无恐,说一不二。三个儿子里,她最宠溺就是老三。“天下父母向小儿”,是老奶奶的口头语,后来也成了我爸爸常说的话。
爸爸说,我爷爷还活着的时候,他们兄弟几人都要下地干活。到了饭时,老奶奶站在高沿子上的大门口,扯开嗓子喊,“三儿哎——,三儿哎,家来吃饭了!”
那另外的两个儿子呢?在老奶奶心里,早已没了他们的位置。喜新厌旧,人的天性啊,甚至体现在亲子关系里。
二爷爷听到娘的喊话,只气得火冒三丈,连声说,别插了,都给她祸害了!往地里插的不知什么苗,二爷爷反过来倒着插,全部头朝下。
看来不公平,对人心的伤害是最严重的。即便这样,母亲死的时候,二爷爷还是大哭了一场。据说当时他不在家,在外跑买卖做生意,等回到家里,娘没了,嚎啕大哭。
以我活到中年的人生经验,感觉好像男性对母亲的内心依恋更甚。父亲快八十岁了,遇到儿子给的委屈,还常常掉泪,说是“想你奶奶了”。
老奶奶对我那不幸年轻就守寡的奶奶非常不友善,我爷爷死后,老奶奶作为婆婆,极尽欺压之能。她几次三番逼迫媳妇改嫁,孩子留下,女人走人。好在我奶奶这人,虽然软弱善良,但心明如镜。她清楚知道自己有两个半大的儿子,后半生拥有希望,因而绝不离开。
老天也的确不负有心人,奶奶老来算是享了几年清福。守寡守大的两个儿子,都尽心尽孝。我爸我妈和大爷大娘都对她很好。
再说老奶奶的不公平,父亲至今讲起仍然义愤填膺。虽然那时他小,但也懂事记事儿了。他说,老奶奶偏心,怎么个偏法儿呢?每家秋后收成了要进贡,她每每问老大老二家多要几斗粮,然后偷偷留给三儿。
这让我想起父亲为了弟弟硬要我的房子。他自己,不也如出一辙吗?老奶奶旗帜鲜明打出旗号,“天下父母向小儿”,为自己的不公平开设证明注脚。他亦理直气壮地宣称,“人家都说我偏心,我就是偏心!我就是向着儿子!我儿子没能耐啊,没本身啊!”天呢,他不去想想,好好一个儿子,小时候也是聪明伶俐的,怎么就变得那么没本事了呢?
原来,是有家族渊源的。
那天,父亲又讲到这段的时候,我试探着问了他一句,您说,不公平是对,还是不对呢?他脸色骤变。为了避免尴尬,防止刺激他产生不快,不再追问。
都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娘的孩子,在一个家庭里,还要搞出三六九等,远近亲疏。歧视和压迫,在中国人的原生家庭中,是伴随生命诞生的不缺要素。
老奶奶也罢了,乡村妇人,缺少文化。而父亲,可是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人,是从事学校教育的从业者,一生都在教书,却一生在这点上都没有进步。可见传统文化对人的深植性影响,永生难变。
对曾经遭受过的不平等待遇,尚有切肤之痛。而一旦站在高位,却马上变本加厉,施加于人。无论这人是外人,还是家人。从他讲述的老奶奶喊“三儿——”,到父亲自己气喘吁吁上楼喊“全儿”,一脉相承。
从这三代人的言行,我看不出丝毫反思反省和觉悟。就像先生所说,父亲是绝对的好人。好人尚且如此,人性,如何能够令人信服?
具有普世价值的现代民主制度,其建立的基础就是平等和公正。中国人的血液里似乎天生就欠缺这个因素。国人津津乐道的是高人一等,崇尚皇权,不重人权。因而民主注定与中国无缘。
感谢阅读并长篇留言,收益非浅!
礼治是指统治者依照"礼"所确定的社会等级次序关系和名分规定来治理国家。儒家否认社会是公平的,"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他们认为人有智愚之别,应有贵贱上下之分,而贵贱上下决定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行为。如何维持这个不公平社会的秩序呢?这就要适用"礼","礼"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首要准则,社会中人们的各种关系都要依靠"礼"来理顺,处理各种事情和判断是非也都要以"礼"为准则。安于现状,老老实实依"礼"而为,即为沐浴圣化之顺民,如稍有"非分之想",则为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就会受到"刑"乃至族规家法严厉的惩罚。
儒家的礼治理论在最开始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直到汉朝时大儒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儒学才从诸子百家的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古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董仲舒推崇"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即先用"礼"对民众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之以刑罚,刑是"礼"的补充,是实现"礼"的工具。儒家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调宗法伦理观念。儒家思想最根本的就是宗法伦理思想,这是"礼"的核心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关系是皇权统治中的大伦。在宗法制度中,君臣、上下、长幼、贵贱都有明确的界限和等级秩序。礼治就是借"亲亲"、"尊尊"之规则,来维护以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庭、家族伦理关系和以君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得不亡",不然,就是大逆不道。向臣民灌输宗法伦理观念有助于臣民接受家长式的统治,使他们安于现状,老老实实做忠君、尊父、顺夫的顺民,而不敢、不想、也不愿改变现有的不平等的社会秩序,从而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和谐,达到天下长治久安的目的。
2.宣扬"性善论"。《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也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性善论"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养,依靠道德来对权力进行约束,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会为恶。统治者布德于九州、牧民于四海,对臣民进行礼德教化,臣民要修身养性、尊尊尚德、沐浴圣化,老老实实依"礼"行事,做统治者的顺民。
3.主张贤人治国。礼治的理想政治模式是"贤人政治",所谓贤人就是统治者,皇帝为真龙、为真命天子,是上天派下来的圣人,其责任是确立"道"和"替天行道",即实施礼治。雷霆雨露皆为天恩,统治者的话就是金口玉言,天子是不会错的,臣民要听从天子和贤人的教诲,徇礼守法,安居乐业。
概言之,儒家的礼治思想就是: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人在社会上的贵贱和在家族中的亲疏、尊卑、长幼的差异是天生的、是生来就注定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必须符合他们的身份和政治、社会地位,不得有丝毫的僭越。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礼",不同的行为规范。人人要徇礼守法,遵循固有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社会规范,便可维持理想的社会秩序,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
《弟子规》的另类解读
http://bbs.tianya.cn/post-free-426687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