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身处中西地缘分隔的原因,亲身参加婚礼的经历少而又少。很多年以前,当我们的孩子陆续进入结婚年纪时,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要是遇到节假日,一个月可能要应酬五六场婚礼,接连不断,不胜其烦。而我们因为隔得远,脱离了原生态,亲朋好友也都体谅,一般也就不请我们了。所以,对我来说,参加婚礼是一件挺新鲜的事。
今年,2025年,恰逢我妹的儿子大婚。如今我们都已经退休,没有任何羁绊,加上这又是一次难得的家庭聚会,当然欣然前往。
婚礼之前的准备琐碎又紧张,连一向不爱操心的妹妹,也就是新郎的老妈,都难掩焦虑,生怕婚礼出什么意想不到的差池。不过,婚礼嘛,毕竟是个人生活中的大事,谁能不重视呢?对我而言,更让我兴趣盎然,觉得有意思的还是他们婚礼环节中那些既东方,又西方,中西文化合璧交融的那些细节。
婚礼的前一天,我跟着一行亲人在新房烧锅底。只见他们要先在地上撒一地硬币,寓意财源滚滚;然后,在桌子上摆上柴火,象征财旺,添财,添丁;苹果,代表平平安安;火龙果则寓意红红火火;还要用新锅煮上一锅米饭,表示蒸蒸日上,等等……,无比地中式。
美丽的待嫁新娘
接到新娘啦!
到了,新的生活,新的开始
伴娘为新娘打伞下车
第二天接亲,我没有跟去,但听说什么跨火盆,挡门游戏什么的,一样没少。等接亲的车到了以后,只见新娘金光闪闪,三金五金一样不少,在伴娘的陪同下,打伞下车。伴郎伴娘鱼贯而出,抬着新娘的嫁妆,被子枕头,还好不用抬冰箱洗衣机了。这也很中国味儿。进了新房后,新人拜天地,拜父母,敬茶,正式改口成一家,一切都是正宗的中国范儿。等这些都结束之后,正式的婚礼以及晚宴是选在了凯悦酒店(Hyatt Regency)。(据说南北风俗有别,北方婚礼大多是选在中午进行。)
相比之下,英国人的婚礼,无论是宗教还是民事婚礼一般都选在中午,宗教婚礼在教堂,即使不在教堂,也大多遵循统一的流程。而民事婚礼,一般会在市政厅,(婚姻登记处),也可以在酒店,或者庄园古堡举行。至于教堂婚礼,我们在电影里都看过数遍,早就耳熟能详了。这次我侄子他们的婚礼虽说是设在酒店,但是在整个程序环节上与西式婚礼基本上大同小异。
今晚的大男主,帅气英俊的新郎
可爱的花童(page boy)
大婚礼成
但是有一点肯定差别巨大。在英国教堂婚礼上,当其他环节完成以后,当牧师完成了问话,在你愿意,我愿意的承诺中相互戴上婚戒后,牧师的就会带领全场吟唱赞美诗,一段接着一段,一曲接着一曲,所有宾客都会肃立,非常虔诚地,就像我们当年唱东方红那样,庄严而肃穆。唱毕,坐下,牧师才会宣布大婚礼成。
至于宴会,西式婚礼常常会移到酒店或者附近的度假村,甚至草坪,来个户外自助餐。比如周杰伦的婚礼就是先在约克一教堂举行,然后才移步到了那座著名的霍华德庄园庆祝。餐后,通常还会有舞会,音乐会,但是老年人一般就离开了,留下年轻人狂欢。
而在中国,宴会是婚礼的重头戏。菜品的档次与丰盛程度,吃得好不好,中国人是非常在意的。侄子婚礼那天,我尽顾着和来宾朋友说话聊天,没怎么顾上吃,但也瞥见桌上有龙虾,鲍鱼什么的,想来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们都会满意吧。
在这些看似约定俗成,大同小异的中西式婚礼中,总有一些特别有趣的环节给我留下印象深刻。比如说这一次吧,通常宣布礼成后,新娘会把手中的花抛出给自己的伴娘和众多的闺蜜,谁接到,谁就将是下一个新娘。而这次他们却别出心裁,新郎手持柿子,寓意事事如意,新娘拿着生菜,寓意生财;然后他俩把手中之物盲抛出去,后面站着的接盘人可不光是女孩儿,男孩们也是争先恐后欢腾雀跃,场面热烈欢快,笑声一片。
抛出柿子,事事如意
接住生菜——生财,好事连连哦
这让我想起2013年在新加坡参加我侄女的婚礼的情景。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他们的结婚登记就在婚礼现场完成,政府的注册官亲临“办公”。更热闹的是,在婚礼结束前,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被邀请上台,在主持人的带头下,齐声喊“Yam ——,期间不能换气,看谁坚持的久,直到最后再一起喊出“Seng”。”Yam Seng” 即“饮胜” 。那一刻,我也跟着凑热闹,喊得脸红脖子粗,顿时参与感爆棚,很是好玩儿。
后来了解到,这个习俗源自广东,后传到南洋,通常要喊三轮,一祝新人幸福美满,二祝夫妻和睦,早生贵子;三祝事业顺利,财源广进。
另外,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我的老朋友老赵儿子的婚礼上,(他娶了一位英国姑娘)新娘在他父亲的陪伴下,在大提琴悠扬的旋律中款款走进大厅,走向新郎。而拉大提琴的,正是新郎本人!这顿时让我热泪盈眶!我记得他拉的那首曲子叫“A Thousand Year”《爱你一千年》。不得不说,这个创意真好,远比让一个乐队,奏着婚礼行曲更加细腻,动人心弦!
另外在婚礼主场选用的颜色也能看出差异来。中国人的婚礼少不了喜庆的红,而英国人在婚礼上却喜欢用宝石蓝。新娘一袭白色婚纱,手捧蓝色花束,身边一圈蓝裙伴娘……。虽然略显冷清,却也显得高贵。原来是圣经里这么说:“Marry in blue, love be true”。
英国人和我们一样,新娘在打扮时也是有一套可遵循的古老习俗: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and a silver sixpence in her shoe. (“来点旧的,穿上新的,带点借来的,选择蓝色的,鞋里再放一枚银币)意思是说,带一点娘家的旧物,象征传承;穿新戴新,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带点借来的小物件,就是向已婚有福气的女人借点小物件拿着;意指借福;蓝色,象征着真爱和忠诚;至于鞋里放一枚便士,当然是指要富足安康。说穿了,也就是讨一个吉利,求一个日子好过呗。中西式婚礼虽然略有不同,心意倒是一摸一样的。
仅仅从婚礼的仪式,都能看到这么多的文化传统,以及有渊源的繁多习俗。做一点追踪溯源,还感觉颇有收获。
婚礼说到底,不过是一场热闹。中式也好,西式也罢,规矩繁复,各有各的说法。可人们的心思,却总归是一样的:祝福新人,希望他们能把日子过得好一点,稳一点。至于形式,不过是给这份心思添几笔色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