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我的外婆,从不内耗》,觉得非常有意思,分享给大家。
这是一本祖孙三代都适合读的书。别一看书名以为是讲老外婆的故事,其实这是一本关于家教的书,号称是个人成长秘籍。作者理微尘的相关信息网上不多,但还是可以推断她是一位心理学者,而且多半是心理医生。她以外婆的经历,外婆的视角,通过外婆在处理生活细节中方方面面的技巧,用栩栩如生的现实生活做素材,指导孩子们,甚至家长们,让大家知道如应对我们生活中的困境。
曾经和朋友笑谈,如今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文凭,需要一个什么上岗证,唯独当父母不用。好像当父母是天职,人人生下来就会,就像猫妈狗妈都会疼爱自己的宝宝一样。但是事实上人之所以为人是有更高标准和要求的,真正懂得教育,懂得当父母的是极少数,我们自己也一样。每一天,每一刻不知就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的无知,任性,自以为是遭受着本不该受到的伤害。
不过也有好消息,前两天看了九零后女导演邵艺辉新拍的电影《好东西》,颇受感动。现在的年轻人与孩子的关系已经远远不是我们外婆辈所理解和想象的了。爸爸妈妈在孩子眼里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高高在上,说一不二的形象了。孩子会犯错,爸妈也会,孩子有难题,爸妈也有。在一个现代家庭里,父母和孩子已经是一起成长,一起面对生活挑战,成了一个朋友圈的圈友了。这是特别令人感慨而感到欣慰的事。因为,中国的年轻人终于走出了所谓父父子子,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所谓百行孝为先的传统怪圈。
都说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超越不了个人的局限。人最大的囚牢是自己的观念;都说人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无法交到认知水准不一样的朋友,无法过上认知以外的生活方式。但是这又如何呢!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因缘,想改变的自然会努力改变,想顺其自然的也就能自得其乐;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和修行,走到最后,只要自己接纳自己,没有遗憾,就是最好的。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离世前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时间。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荣格很乐观,他还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拯救自己,但我不相信。因为,太多的老师,家长,都够不上当太阳,发出的往往也不是明亮温暖的光。所以在这个世界,永远都不要指望是种子就可以发芽,还能长成你希望的那样。事实上,种子有可能是孬种,种瓜不一定是瓜,种豆也不一定真长成豆哦!
读完这本书,想借着作者外婆的话头,和所有的外婆,奶奶们聊聊。看看我们的这一辈子是怎么走过来的,还应该怎么走下去。不是有位哲人说过吗,苏格拉底说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可是我们年轻时不懂如何审视,值不值也走到今天了。如果现在我们学着来审视一下,还来得及吗?
1.尊重孩子,尊重儿孙。
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也不要以为对孩子封闭成人世界,是对孩子的保护,以为让孩子一直保持单纯有益于成长。张爱玲早就说过,“其实在小孩子的眼里,父母大多不懂子女,而往往子女早就看穿了父母的为人。”对外部世界,孩子有时候比大人还看得透,看得明白。
在这本书中,作者就提到,外婆的妈妈就非常的明智,早早就教女儿管家,识人,社交,教她如何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如何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如何抓大放小,如何既要与人为善,又要守住底线寸土不让……。
而且很早听说过李嘉诚在他的儿子们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搬个小板凳,观看老爸怎么主持董事会,怎么发言,怎样处理争执,矛盾。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公司的运作和管理。李嘉诚就是一个懂得当父亲的人,他知道一个人光会赚钱是不够的,如果有了财富有了钱却不会驾驭,那就会更危险,更容易让自己陷入危机。而可以当反面教材的就是金庸,虽说他19岁的儿子自杀原因复杂,但至少作为父亲,难逃其咎。
把孩子当大人一样对待,尊重他们,让他们和爸妈一起分担责任和家务,比一味地严厉或溺爱强百倍。这一点,恐怕我们当中很多人都做得不够好。
2. 首先爱自己,保护自己
我们这代人是在“斗私批修” 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任何自私的念头都会让我们觉得理亏,感到不安自责。但是我们都知道,坐飞机时,起飞前安全提示都会告诉我们,一旦出事,先为自己戴上氧气罩,再帮别人。为什么?很简单。只有让自己先活着,活得好,才能帮别人!。
做到爱护自己其实就已经很不简单,很不容易了。首先要让自己不生什么大病,人老了就像是开了多年的车,总会有问题出现,但只要还能开就好。书中的外婆说,在任何时候都要记着,你是你自己生命的第一责任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要管别人怎么说,保护自己最重要。我同意这种说法。
比如说,在任何时侯都要给自己留有足够的钱,有条件的话尽量不要和子女住,自己单独住。要定期检查身体,哪不舒服立刻看医生。任何时候都要注意细节,注意家里的安全隐患,知道一旦发生火灾,该怎样灭火,怎样出逃。
要求自己当一个头脑清楚的老太太,生活中要随时系好安全带,才能让自己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遇到危险时不至于直接跌入谷底。
3 人老了,告诉自己有些闲事不能管。
帮助别人确实是一种美德,但是在帮人之前一定先了解情况。而且也要确定自己是不是有辨别事实的能力。(现在社会复杂,各种骗术不断升级,老人远离社会已久,判断力会渐弱)甚至在熟人之间,哪怕亲朋好友之间,也要三思而行。对一个老人来说,纠错成本往往会很高。
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老人也会常常用这句话说服自己不多管闲事。但是每当儿女有困难,有难处时,很难有当父母的不伸手帮忙的。其实帮助是应该的,有时候也是必须的,但是也一定要量力而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助一臂之力即可。
不知道你是不是一个爱打抱不平,容易同情别人的人,书中外婆提醒,不要过多介入他人是非,也不要让别人的事介入你的心。不管你同情谁,你就会不知不觉地选择性站边,不知不觉地背负起别人的争端和矛盾。然而你有所不知的是,很可能人家已经和好,或者说矛盾已解决,而你还在耿耿于怀。人老了,这样的事听听就算了,能安慰,能劝解的就说两句,不要让自己入戏太深。
4. 不要做不求回报的人。
我们年轻时常常都是做好事不求回报,这很好。但深究一下,其实在我们内心深处还是有所求的,有时候就是求一个自我感觉好,有时候就是求一个心安。但是长久以往你会发现这不是成年人的社交游戏规则。因为你不求回报,你就会以为别人也不求回报,可是这样一来你就可能会陷入困境。
在现在的社会里,在职场上,大多数人都懂得一个道理:人与人交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你要想干点大事,想升迁,想拓展人脉,首先想想你自己拥有什么,有什么能力提供服务。公司重用你,给你高薪是因为看到了你的能力能给公司带来效益。首先要发展自己,让自己强大,让自己手上永远都有可以跟别人交换的东西。只有相互有利,合作的可能性才会大,合作也才能持久。一旦平衡打破,也不要怨天尤人,从弱小变强大再渐渐式微,就像人人都会老一样,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接受现实,接受任何时候的自己。
书里有一段话讲的特别好,大意是,没有什么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即便是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情。这种回报,不仅仅指钱,关心彼此,相互照顾都是一种回报,而且还是很重要的回报。
朋友之间,聚会聊天,相伴出游,吐吐槽,解解闷,这些都是相互的回报。关于这一点倒是毋须多说,大多数人都会做的很好。
公平是人类本能的追求,也是确立社会秩序的关键。如果觉得别人不该要回报,你就会变成一个没人愿意交往的人;觉得自己不该要回报,你就会变成一个可以被随意应付的人。既要付出,也要得到,循环才能维持。
5. 自己的感受自己说了算,不要再过分压抑自己
我们年轻的时候,在家里,在职场上受了气,被冤枉,被轻视,大多情况都会选择选择无声忍耐。因为如果喊叫出声会迎来更大的麻烦。如果在家,父母的责骂,无穷无尽的旧事重提和无谓的唠叨,这些只能让你更委屈;如果在职场,上级会认为你刺头,不好管,同事会认为你无能,顶嘴有屁用!有些还会幸灾乐祸。总之都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无法抵抗外界的强迫,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就这样,会把自己的感受强行压下。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写道:压抑的情感不会消失,它们会被活埋,但会在以后以更丑陋的方式出现。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情感会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甚至精神疾病。我们年轻的时候从没有听说过抑郁症,谁要是整天闷闷不乐,我们只知道这是“思想问题”。
现在我们老了,退休了,不用总是听从外界的声音,总是费力地去做符合他人的需求或评价标准的事。人老了,该是到了听听自己内心声音的时候了。
虽说人生不如意是常态,但是也不能老是去体会你所有的不如意。要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一旦有了自己的光,就不用再去追寻其他光源了,心里就有了充实笃定的稳妥,这种感觉就足以支撑起你的延伸,直到生命的尽头。
6.长生不老的迷思
人老了,希望自己能长寿一点,活得久一点,这也算是人的本性之一,但求无过。但是以我之观,活久不算什么好,不值得追求。要活得好,不光身体好,脑子还得好,那才值得一求。只是这种事也不是我们自己能说了就算数的,还要看天意。
过去都说人过七十古来稀,而如今我的很多朋友七十多了仍然在工作,每天还要正常上班。最近看的那本书的作者戴安娜·阿西尔76岁退休后才开始写作。所以这两天都在想,假设我们都能活到九十岁,那么从七十到九十,还有这二十年的路要走,那我们还能再做点什么?我想,其实想做什么倒无所谓,但是立刻着手去做很重要。
我说要做一个心里有光的人,不是指一般所理解的宗教情怀,而是关乎自己的内心欲望。找一个自己喜欢,热爱,并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尽量去学,尽量去做。
我有一位朋友,今年八十了,一周要去四次健身房,主要是游泳,兼做做瑜伽。有时候碰上她刚从健身房回来,头发都还没来得及全部吹干,素面朝天,一脸的皱纹却放着清新的光彩。她爱读侦探小说,从图书馆借,大本大本的看,速度极快;她热爱手工,用毛线织出小房子,织出毛茸茸的小松鼠,她用家里不用的窗帘桌布自作沙发垫套,东拼西凑,就能做出完全出乎你预料的色彩搭配效果,比商店里卖的要好看上百倍,让人爱不释手。她的工作台上总是堆放着各种材料,上个星期,惊讶地发现她竟然用麻绳编制了一个漂亮的灯罩!
认识她很多年了,以前没觉得她年轻,因为她比我大,现在也不觉得她老,因为我渐渐地赶上来了。她的身体没什么大问题,只是膝盖不好,走不了太远的路。
一直有种感觉,她会活很久。因为这么多年,什么时候见到她都是清风云淡的样子。儿女还没结婚她是那样,后来五个孙子孙女绕膝,她是那样,现在最大的孙子都上大学了,她还是那样。不急不燥,处乱不惊。女儿需要她帮助,她就伸出援手,接送孩子,做饭样样搞定,没事找她了,她就忙自己的事。我没有见过什么事让她着急上火,也没见过有什么事能让她激动兴奋,好像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她的预料之中。我曾经问过她,你难道就不会生气吗?她还特幽默,说,会啊,也许明天吧。我问她,为什么你家的植物都长得那么好,她说。因为不好的不会让你看见啊。
她从不看养生节目,从不会刻意让自己吃什么不吃什么,干什么不干什么。当然,以我的观察,她家饮食习惯极为健康,但看得出来那是他们从小到大,到老,一以贯之的饮食习惯使然。
说到这,我的反思就差不多完了。虽然人生不能重来,很多都有马后炮的意味,但是,如果我们还有活二十年的机会,现在想想也来得及。
当然我知道我的很多朋友都做得很好,脑子一直都非常好用,一直都是活得明明白白,一直都在做他们喜欢的事。这些话其实都是说给自己听的,如果你也有同感,那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