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8)
2008 (87)
2015 (1)
2016 (1)
有严重缺失的《色戒》
大概是在两年以前李安他们还在忙活的拍《色戒》的时候,我就已经在期待着它了。结果它果然不同凡响,一出台就一举摘下欧洲三大A级电影节桂冠,台湾金马将几乎所有的奖项,并且风卷残云般地在全球卷走了巨大的票房收入。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引发了人们空前的谈论热情,据新浪网提供的数据说几天就有将近一百五十万篇文章铺天盖地的扑到了网上。连英国的主流报纸都报道了这一引人注意的现象。我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及时地看到电影,但我还是忍不住在没看电影之前读了不少影评,结果是电影还没看就已经差不多被评论打懵了。先是如潮般的赞美声,然后是惊涛骇浪般的上纲上线的批判,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什么的都有。我不禁在心里嘀咕,等我自己看了这部电影会怎样呢?
终于我总算是看到了这部电影。我必须承认这部电影是非常不错的,用戴锦华的话说就是非常的华美,非常的富丽,然后是极端的慎密。而且在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应该说都是极为享受的,因为电影里的主要演员梁朝伟,汤唯,还有陈冲都演得非常到位,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身体的细微动作,甚至牵动嘴角的让人不易察觉的似笑非笑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他们各自的一次又一次不同的内心变化。李安用那些惶惶不安排队买米的人群,日本兵的巡逻摩托车,枪托殴打老人的卫兵,阴暗的光线,蠢蠢欲动的狼狗还有易先生那永远不会笑阴沉的眼睛营造了那个时期的浓浓的恐惧压抑的气氛。眼看这样一位纯情的让人怜惜的女孩一步一步走近危险而不由地让你的心从头到尾都紧紧地缩成一团。但是到最后当看到王佳之与邝裕民在临死前用那样的眼神相互凝望时,心里竟产生一种是一种非常非常不甘,不甘心就这样被一个如此荒谬的故事打动。虽然说实话李安导演已经是最大限度的丰富提升美化了张爱玲本来那个没有什么光彩的故事,他把原作中几乎所有字里行间的暗示都用画面表现了出来,但是它还是没能让我像看《勇敢的心》,《美国往事》,甚至《如果﹒爱》这些电影时感受到的那种完全的百分之一百的沉落折服,五体投地。
为什么?想了想觉得还是因为整个故事的主角王佳芝的所作所为严重地缺失了外在的客观的压力和内在的完全她个人的心理支撑的行为逻辑。简单的说就是故事从头到尾都不能让人明白为什么她非得去做这件事!由于大多数的观众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要么已经看过张爱玲的小说,要么就已经听说过郑苹如的事迹,在看电影时,注意力完全被引向了故事发展的过程,而无人真正的关心王佳芝为什么要要去做这件实际上根本和她无关的事。如果说她是什么除奸团的成员,或者像郑苹如那样是军统的职业特务,那当然就要别当另论了。
如果说第一次在香港一伙年轻的学生,凭借这一时爱国热情和浪漫情怀,包括王佳芝对邝裕民朦胧的爱,使完全不知深浅的王佳芝卷入其中还让人觉得合情合理,那么第二次,王佳芝在亲眼看到情急中手忙脚乱杀死邝的同乡,同时也带着一棵对邝裕民失望的心仓皇出逃,回到上海,她没有理由再去卷入到这危险的游戏中去。此刻邝裕民那不确定的微弱无力的爱实在不足以有这等的力量,除非王佳芝在香港就已经喜欢上了易先生,但这,我相信绝对不是李安的本意,而且也是广大观众都不愿意接受的事。
至于人们谈论最多的床戏,美化汉奸什么的,我倒觉得李安是无懈可击的。电影从头到尾一点点地把易先生的残暴,嗜血,多疑,阴暗,霸道,扭曲,惊恐不安一览无余的展示出来,尤其在梁朝伟精湛的诠释下刻画得非常饱满,何有美化之嫌?三场床戏,一次与一次不同,李安不用语言,对话,就用身体,用身体语言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交待了,或者说李安就用他理解的电影语言交待了。这就像张艺谋在《红高粱》里使用一望无边的红高粱,陈可辛在《如果﹒爱》里使用漫天大雪一样。
在这部电影里李安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把一个发生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杀机四伏背景下的故事不动声色的悄悄的柔进了人类永远的疑问:人性与动物性,人性本善与本恶。
郑苹如先烈的灵魂能得到安慰吗?
抗日英烈千古!!
再一次想抱抱凛子!
我也写过观后感,就不罗嗦了。只想补充一句,这是一部看完后不想看第二遍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