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nenberg

人群中来,人群中去。过往心情,留在这里。
正文

“草根”变“大树”

(2007-12-21 05:38:34) 下一个

中国商界最有活力的群体当属粤商和浙商两系。其中浙商更是中国民营经济的第一推动力。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是:浙商中十之八九出身农民,没有任何政治后台,白手起家,不过二十年不到的光景,从“草根”变成“大树”。

接触到这个群体中的一些成员,近距离探讨一下他们成功的秘密,颇有感慨:

1. 不怕吃苦,能屈能伸。

浙商在创业初期风餐露宿,忍肌挨饿。靠自己的双手制造生产,靠自己的双脚跑市场。很多人都有过睡火车站,水管,立交桥的经历。

一位现在销售额达二十几亿人民币的企业老板,只有小学文化,原来靠帮别人扶泥砌墙胡口,偶然机会加入到羽绒行业,当时国内没人愿意与鸭毛鹅毛打交道。可他就是另辟蹊径,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和眼光。为了收集原料,他一个村一个站地跑,浑身上下全是异味,也顾不得别人的冷嘲热讽,硬是闯出一条路来。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羽绒其实是“软黄金”,国际市场每公斤价格几十美金。他凭着当年的第一桶金,现在纵横在房产,时装,家具等几个行业,羽绒年产量更是在全行业数一数二。

2. 经营平实,不拘形式

很多浙商刚创立时多是家族经营,往往兄弟姐妹堂哥表嫂一家子。重点部门都有“重兵把守”,企业文化也因此有很强烈的家族特色。他们不讲口号重实际操作。一套套的文件是给上面检查用的,内部贯彻的还是自创的实用手则, 人称“低级管理而求更高效率”。

在用工日益紧俏的今天,能留住人,也就留住了企业的明天。每年春节期间是人员流动最频繁的季节,各个企业老板会动足脑筋,使足十八般武艺留住人心:提前代买往返车票,物质金钱奖励留守工人,企业出资让工人家属来当地团圆,平价提供出租房等种种手段。由此让工人产生归属感,很多工人在当地结婚生子,自觉把自己当成企业一份子。

3. 为人低调,多做少讲

与某些地方好大喜功乱放“卫星”的爱好截然相反,浙商大多为人非常低调,不喜欢到处抛头露面。据说2000年“中国50强首富”排行榜上,9位浙江企业家榜上有名。但出人意料的是,其中一半表示“不会认可”排行榜,这种把“荣誉”当成坏事的举动在当今浮华社会中是很奇特的一道风景。

这也许与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不高或者出于”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古训有一定关系,更来源于地方特有的自律内敛的传统。

4. 敢于冒险,勇于探索

他们出身于草根,从四无开始起家: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背景,除非杀出一条血路才能改变自身命运,所以他们往往在看准目标后,敢于在政策范围内谨慎地冒险。不论是在温和稳定的经商环境下,还是由于国家政策性调整,整个行业声风声鹤戾之时,浙江商人技高一筹的生存能力足以把其他对手逼到死角。

在国内市场尚未完全开发之际,他们又把触角伸向国外,以大无畏的精神拓展他们的领地。绝大多数老板自己除了“你好”和“再见”不会讲任何外语,但这并不能够阻碍他们亲自飞出国门了解市场,接洽客户。

5. 抓住需求,可学性强

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企业逐步进入中国,论资金,计术,人员,管理都在中国同行之上,但据调查,只有最多半数的外资企业能真在在中国盈利。草根企业具有比国企和外企更强的生命力。虽然他们“低级落后”但他们的发展却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的特点,他们知道这个阶段什么样的最好,什么样的企业组织最匹配。一旦,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就能在最快的时间调头。

发达国家新兴的管理学营销学,都是以满足和创造顾客需求为基础的,草根老板们虽然没有学过这些理论的东西,但是他们日常的经营中包含着朴素的经商精髓,他们最具可学性,模仿性,并能结合自己所长加以发挥。


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动力,是浙商雄霸一方的法宝,“草根”也能成“大树”,这不是神话,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