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转眼间,习近平出任上海市委书记一职已整整一个月,他的三把火将烧向何方?是海内外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这一个月来的表现来看,习近平在赢得「低调实干、贴近民众」的印象分之外,在「发展、民生、党风」这三大领域,已然频频出招。
半月两赴浦东着眼长远
发展篇 人们还记得,习近平在首次公开露面时就表示,要不辱使命,实现上海的继续发展。他更指出,目前全国各地的发展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上海的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此,他多次提及自己「倍感责任重大」。事实上,他身上的担子真的不轻。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GDP已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年来正加快建设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进入新世纪,胡总又殷切期望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即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之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日益临近,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在这个节骨眼上,上海社保资金案的发生,让许多人对上海的进一步发展捏了一把汗。
从「一大」、「二大」会址回来后,习近平的公开活动明显增多。3月31日,习近平将自己到任后的第一次工作调研地点选在了浦东新区,明确提出要「按照中央确定的上海发展战略目标,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他先后视察了浦东新区展览馆、通用电气(中国)研发中心、中国银联上海信息中心、外高桥港区和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习近平表示,要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并强调:「上海有责任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上海世博寻求全国支持
上海要抓住机遇发展,2010年世博会无疑是最好的契机,胡总最近也强调,上海「一定要把这个机遇用好」。
在习近平到任之前,上海筹办世博刚刚遭遇了一场「信任危机」。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同时也是国展局主席的吴建民,直言不讳地指出上海筹办世博不力,批评上海在世博筹办中未给外省市更多参与机会。此后,上海有关方面一直在忙於「灭火」,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隐隐有回应批评的意思。
4月9日,在到任半个月后,习近平再赴浦东,调研世博会的筹备工作。其间他特别提出要充分认识办博是国家行为,「上海世博会是国家项目」,提出了「三个紧紧」:继续紧紧围绕中央指示和组委会要求,紧紧依靠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兄弟省市和港澳台地区的大力支持,紧紧依托长三角地区的坚实支撑,与国际展览局加强沟通,最大限度寻求帮助。首次以上海「一把手」的身份,正式向港澳台发出了参与上海世博会的邀请。
访宝钢明确搞好国企
此外,习近平抓经济的思路亦已经明晰,提出必须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尽快确立服务业在上海经济中的主导地位。24日,他到宝钢集团、宝山区调研。上海是国企重镇,用习近平的话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源地」。从此行中,可以看出习近平通过对宝钢的肯定,表达他对搞好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在明确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习也提到要不断提升上海整体经济实力,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必须「相得益彰」的发展。
学者:落实四率先保龙头地位
专家解读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袁秉达教授对本报分析指:「党中央对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寄予厚望,上海在『率先发展、服务全国』方面负有重大的使命。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可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新飞跃。」
习近平刚到任即着手调研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表明他在这个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问题上具有高度的敏锐和使命感──他无疑向海内外发出了明确而强烈的信号:「上海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没有变化,改革开放的步子必将坚定地走下去。他深刻地认识到上海要实现『四个率先』,更好地服务全国,不能仅仅停留在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而是更多地要在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和管理模式上服务全国。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先试,将提供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以这种形式服务全国,层次更高、意义更深、贡献更大。」
铁腕治贪两案有新线索
反腐篇 习近平出任上海市委书记,从时机上讲可说是一个敏感时刻。去年夏天,中央决定查处上海社保资金案。9月,又对陈良宇严重违纪问题立案检查。之后,与社保资金案和陈良宇案有关的相当一批官员相继落马。一时间,政界的腐败使得上海官员面临公众的信任危机。
据知情人士透露,引起上海政坛地震的「两案」(社保资金案、前上海首富周正毅案)正在按法律程序处理中,但比原来预想的要复杂许多。该人士说,公安、检察部门在审查「两案」时,从有关当事人处或得到了新的线索,因此原定4月下旬转到法院的案子已被推迟,具体什麽时候转还不得而知。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5月下旬召开,外界原先预期,上海党代会前社保案9名涉案人员或在此前受到法律制裁,目前看来在法律程序上已经来不及。
「社保」阴影积极着手消除
不过,结案与否不影响习近平积极着手消除社保资金案投下的阴影。早在一个月前,他就明确表态,「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何况在反腐工作上,习近平绝非新手。
早在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时,习近平的反腐工作就已名震一方。当时的宁德地区经济落后,按当地旧俗,盖房、修坟、娶媳妇被称为人生三件大事。习近平到任前,很多干部因为盖房缺钱,遂以权换钱。习近平到任后,确定把「敢於碰硬,敢抓反面典型,敢拔钉子户」作为查处的突破口,以铁腕之力刹住了这股建房风。而这样的铁腕反腐作风,也正是目前上海所需要的。
访沪「下?角」助民「下真功」
民生篇 习近平的执政经历,说明他是一个相当关注民生民情的领导人。1990年习近平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在市委大院里,「马上就办」4个大字十分显眼。主政浙江时,他提出扶贫要「真扶贫、扶真贫」,要求「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性。
4月3日,申城履新的第10天,习近平即和市长韩正等一起,前往上海杨浦区殷行街道调研民生。杨浦区过去被老上海称为「下?角」,属於较落后的区域。而这条街道更被呼为「杨浦区中的杨浦区」,20万左右的居民中,产业工人和动迁来的市民占了很大比重。
现身社区百姓「想不到」
习近平那天从上海中环线乘车,直接来到殷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看病的居民突然见到习近平的到来,都感到很意外。「做梦也想不到,习书记刚到上海10天,就来看望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真的很感动。」一位当天在现场见到习近平的大婶说。
习近平那天还走访了为智障人士服务的「阳光之家」、社区敬老院、街道创业园区等地。由於走漏风声,每到一地,都有许多居民闻讯聚拢来,黑压压的一片。居民们对习近平到来都很欢迎,掌声不时响起,「习书记好」的问候声此起彼伏。习近平和韩正也走到人群中与大家握手寒暄,询问居民「药费贵不贵?」、「看病方便不方便?」、「对政府扶持创业的政策是否满意?」
正是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对上海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民生工作要「动真情,下真功」的「两真」要求,督促他们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就医、就学和住房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受命后「失踪」五天各机构「认门」
今年3月24日下午,中组部部长贺国强代表中共中央宣布了对习近平的任命。贺国强对在座的上海党政高层官员强调:「上海市委书记的配备,是从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充分考虑上海市的特殊地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交流的精神,经过认真比选、反覆酝酿、慎重研究决定的。」贺的讲话,足见中央对上海的重视和对习本人的器重。
就在人们满怀期待见证习近平的首场表现时,他却在公众视线中消失了。除了3月25日出现在杭州,与新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交接工作外,习近平整整「失踪」了5天。
知情人士透露,在「失踪」的日子里,习近平「一刻也没?着」。他走访了上海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等多个部门,用他的话说是来「认认门」,实际上是在尽快地熟悉情况,以便尽早开展工作。
首次亮相选在「一大」会址
习近平在公众场合首次亮相,是3月30日下午瞻仰中共「一大」、「二大」会址,距离上次露面整整过了5天。对於此次瞻仰「一大」和「二大」会址,习近平作了说明,「目的是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激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豪情和斗志,把上海建设得更美好。」
习近平或许在通过这种方式来传达他决心传承发扬的为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