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回来后一直没法平静下来写这篇文章,每次一提笔脑中就闪现南京大屠杀惨不忍睹的场面,我这才才明白,为什么LG起先一直不愿带我去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937年冬,中日之间的十年冲突爆发为全面战争,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 首都南京于12月13日沦陷, 日军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朝香宫鸠彦王(日本天皇裕仁的“皇叔”)的指挥下入侵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大批量的奸淫、放火、抢劫,屠杀等骇人听闻的暴行, 这就是人尽皆知的南京大屠杀(Nanjing Massacre, The Rape of Nanking),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尸横遍野, 惨不忍睹。
日军的暴行是与所有的战争法背道而驰的, 他们必须受到世界各国的谴责和制裁。 战后1946年2月15日成立的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LG的祖父是法庭的上校主任检察官)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我们这次也去了当时的军事法庭所在地,以后再详细写。
让而在这场悲剧中,有一个纳粹分子反倒成了拯救20余万中国人的救星,他家院子里飘扬着纳粹旗帜,他就是约翰·拉贝, 被世人尊敬地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他改变了许多中国人的命运,而因此也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
说到纳粹旗帜,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纳粹十字符标这个让人看着毛骨悚然的标志曾经居然成为中国民众战时安全的象征。在南京战争初期受到零散空袭时,因为纳粹是日本的盟国,有一面展开的一个巨大纳粹大旗应该是最安全的保障, 有许多中国人因此躲到了拉贝的院子里。
我在九十年代刚来美国时就听说过他的事迹, 几年前又看了电影《拉贝日记》, 这次去南京参观了他的故居和纪念馆后终于一切都重叠,交合在了一起。
拉贝故居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小粉桥1号,是1932至1938年间拉贝生活的地方。这是一栋德式小楼, 离南京大学很近,我们一路问一路找过去,小粉桥在哪里?很小的一条街,还有些不好找。 2005年12月,南京大学与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西门子公司签订协议,除修缮拉贝故居外,并在原址建立“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
就是在栋房子里,参观完后我一个人在门口的小长石凳上坐了很久,LG以为我头又痛了,头也确实有点不太好,但我更多的是心累,也更能理解为什么 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张纯如后来会忧郁。。。
u
约翰·拉贝(John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是生於汉堡市的德国人,1908年来到中国,1911年至1938年间受雇于西门子公司在中国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经商,在中国的时间前后长达30年。
1931年至1938年前后拉贝任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他在二十年代就已经加入了纳粹党的前身德国社会工人党,在纳粹分子中属于元老级的人物,曾代理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 不过他应该没有亲眼目睹过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 也不太相信听到的有关对希特勒政府的批评。 作为一名高级纳粹分子, 拉贝应该在人们的想象是一个魔鬼式的人物,最起码是一个白人种族主义者, 对中国人的性命是漠不关心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随着中日战争的加剧, 1937年11月22日留在南京的二十多位西方侨民(外国传教士、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医生、商人等)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设立了一个个的安全区,拉贝被推举担任了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对于拉贝和其他创建安全区的外国人来说,他们有家庭, 留在南京意味每天都面临着生命危险,但他们选择留下来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能够挽救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的生命。
南京安全区成为了超过20万中国平民寻求庇护的避难所。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一个人用包括他住宅和小花园的住所共收留、保护了600多名中国难民,他救的中国人比当年辛德勒救的犹太人还要多得。
拉贝甚至在南京城里漫游,他带着他的纳粹袖标来要获取日军的尊重,从而阻止正在进行的强奸和谋杀等罪行。尽管拉贝是纳粹分子,他依然赢得了安全区委员会同事们的极大尊重。 南京基督教青年会秘书兼安全区委员会成员美国人George Fitch写道,为了纪念拉贝的勇敢,George Fitch“几乎可以佩戴纳粹徽章”。
但拉贝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什么英雄, 他觉得他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得不扮演了这个角色:从一名纳粹分子成为一位人道主义的英雄。
1937至1938年拉贝亲眼目睹了日军对中国军民一桩桩令人发指的屠杀和暴行,记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后来写成著名的《拉贝日记》。
1938年2月,由于拉贝对日本暴行的不断指责与控诉,德国政府在接到日本的通报后,决定将拉贝召回德国。 他在4月抵达德国后立即公开演讲揭露日军暴行,并写信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给希特勒,希望德国对日本施加压力,他甚至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
二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分子而被先后苏联和英国逮捕,他在1946年被无罪释放后生活拮据, 鉴于在南京时营救中国人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广大南京市民的捐助及中华民国政府金钱和粮食接济,拉贝全家才得以度过德国战后物质匮乏的难关。
1950年1月5日拉贝于西柏林中风逝世,日记由他的家人保存。1996年,《拉贝日记》在美籍华人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书籍作者)等人的寻访下得以重见天日,因着南京大屠杀,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走”到了一起,拉贝的生活轨迹因南京大屠杀从此改变,而张纯如也因为撰写“南京大屠杀”变得忧郁最后选择了一条不归路。而拉贝的英雄事迹也从此才为中国和世界所知,1996年拉贝的亲属决定将拉贝墓地上的黑花岗岩墓碑捐赠给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拉贝对中国人的帮助和解救,应该永远被中国人铭记在心,让我们欣慰的是南京人民没有忘记拉贝,2013年南京市不仅为柏林的拉贝墓地修葺一新,其中墓碑和雕像主要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设计, 而且一次性付清了40年管理费用。
故事取材于约翰·拉贝所撰写的日记《拉贝日记》(John Rabe)是一部中德的电影2009年4月2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在影片里使用了3万个中国临时演员,这样的壮观景象也许只有在中国才能办到。该片获得德国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美术和最佳服装设计四项大奖。参加该电影南京首映活动之后,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夫妇来到南京大学和拉贝纪念馆,向纪念馆赠送了自己编写的几本有关拉贝的书籍,在拉贝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托马斯·拉贝写道:“挽救一个生命,等于挽救全世界”。
同年另一部中国电影《南京!南京!》 由陆川导演, 刘烨和高圆圆主演,不过该电影没有客观地展现拉贝当年对中国人的救助, 他为中国人所做的一切仅仅被一笔带过,对拯救了20多万中国人的德国英雄如此轻描淡写,无怪乎在国际电影市场几乎没有任何的票房收入。
(全文完)
不矛盾,俺说的是政客们鼓吹的“主义”,而杰斐逊们,从来不提什么“主义”。:)
谢谢菲儿,给没有受过完整的历史人文教育的我们启蒙。
希特勒和纳粹德国是没有直接伤害过中国。 30年代中华民国的中央军接受的德国式的基本训练和装备,有相当数目的德式中国军队在与日本作战时拼光。 二次战争的罪魁祸首和屠杀犹太人的希特勒对中国的政策因与日本结盟而改变。
看过《The Rape of Nanking》,为才女张纯如后来的命运扼腕叹息。
卓越的人有三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张纯如,约翰·拉贝的巨大的精神和人格力量使人肃然起敬,他们的使命感深深的感动我们!?
张纯如,约翰·拉贝没有离去,他们会一直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永远被中国人民铭记在心! +1. 谢谢明思念,你也说到我心里去了。
谢谢菲儿的分享, 愿悲惨的历史事件永远不会被重演。祝菲儿周末愉快。
这段历史充分说明,人类哪里有什么真正的“主义”???其实不过是为实现某种利益的幌子而已。中国人和德国人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犹太人和日本人之间也没有直接冲突,所以相安无事。反而是近邻之间,强者对弱者更加残忍,为的无非是土地资源利益。。。。
问候菲儿,周末愉快!
对于罪恶,倘若有真诚的忏悔,我可以以个人名义选择原谅,选择忘记。
谢谢菲儿介绍这位德国人的事迹!人的良知,和政治理念宗教信仰都没有关系。
我是含着眼泪读完的。菲儿写历史人物,翔实客观,娓娓道来,堪称你写作的最强项。以后要多写,帮助我等孤陋寡闻者扫盲啊!
+1
张纯如,约翰·拉贝没有离去,他们会一直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永远被中国人民铭记在心!
约翰·拉贝先生致敬.
===========================================================
“枉杀一人如同杀害全人类”出自古兰经第5章第32节:
§7: “Whoever kills a person [unjustly]…it is as though he has killed all mankind. And whoever saves a life, it is as though he had saved all mankind.” (Qur’an, 5:32)
二次世界大战是我永不厌倦的主题,特别是那些悲怆中被挖掘出来的可歌可泣。
Blue-Crab 2018-06-28 12:04:53
如果中国像美国苏联那样对待日本,现在就不会有钓鱼岛这样的麻烦。
享受生活99 2018-06-28 18:36:50
那两篇关门,在这里赞勤快的菲儿!诱人美食!敬佩德国人!
南山松 2018-06-28 17:17:07
拉贝贴占位!
让人敬佩的德国人,拯救了那么多的生命。
多伦多橄榄树 2018-06-28 13:15:35
纳粹那篇慢慢看,长知识!
晓青 2018-06-28 11:02:14
新帖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