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91)
2008 (75)
2011 (59)
2013 (41)
2014 (87)
2015 (41)
2017 (48)
2018 (51)
2019 (89)
2020 (142)
2021 (126)
2022 (148)
2023 (119)
2024 (132)
2025 (1)
羊卓雍错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境内,湖面海拔4441米,有7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平均水深30多米,最深处有60米。它是高原堰塞湖,大约亿年前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水域面积630多平方公里,大约是杭州西湖的70倍。它的形状很不规则,分叉多,湖岸曲折蜿蜒,并附有空姆错、沉错和纠错等3小湖,历史上曾为外流湖,上述湖连为一体,湖水由墨曲流入雅鲁藏布江,但后来由于湖水退缩成为内流湖,并分为若干小湖,其湖面高度相差不过6.5米,湖中山地突冗,有21个小岛,各自独立水面,最大面积约18平方公里,岛上牧草肥美,野鸟成群。此湖的一绝是它的水源来自周围的雪山,但却没有出水口,雪水的融化与湖水的蒸发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据记载,羊卓雍错形似蝎子,相传曾为9个小湖,空行母益西措杰担心湖中许多生灵干死,把7两黄金抛向空中并祈愿、诵咒,又把所有小湖连为一体,其形似莲花生的手持铁蝎。流域内一些地名与蝎子有关,如湖上游热耶白比吾、热域曲龙热耶、热域为蝎子左右角,指该地正处在蝎子的左右角之位置;居蝎子心脏位置的圆布多岛屿上有一座公元16世纪中叶仁增多俄迥乃兴建的宁玛派小寺遗址,寺附近还有莲花生大师的手印,湖西南还有桑丁寺,故称西藏三大圣湖之一。
汽车沿整个湖要走几个小时,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因为它不是一个规整的湖泊,倒像是一条自在的河流,在宽谷中随意漂泅,而后又连成片。从地图上可以大致了解它的走向。正是这种“支离破碎”使得它和草原、山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格局,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羊卓雍错风景秀丽,站在海拔4790米的岗巴拉山顶向南眺望,像一块镶嵌在群峰之中的蓝宝石,碧蓝的湖水平滑如镜,白云、雪峰清晰地倒映其上,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湖滨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这里还是藏南最大的小鸟栖息地,有天鹅、黄鸭、水鸽、水鹰、鹭鸶和沙鸥等多种水鸟。每当产卵季节,湖里的十多个小岛便成了天然蛋场,场面极其壮观。微风拂过,湖水涟漪轻漾,浮光跃鱼,令人陶醉。湖中盛产高原裸鲤鱼,其肉细嫩鲜美。
羊卓雍错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羊卓雍错,“羊”,上面,;“卓”,牧场;“雍”,碧玉;“错”湖。连起来就是“上面牧场的碧玉之湖”。这是字面上对羊湖的解释,而羊湖在藏人心目当中被看做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因为无论你在那个角度,都不能看到羊卓的全貌,她有三个姐妹,空母错,沉错,巴久错,以即古羊卓雍错四姐妹在巨大的湖盆中,手足相连,难以割舍,共同组成了让我们肉眼看不到边的圣湖。她的身躯蜿蜒在群山中达一百三十多公里,只有在地图或是高空你才能惊喜的发现她犹如耳坠,镶嵌在山的耳轮之上。不同时刻阳光的照射,她会显现出层次极其丰富的蓝色,好似梦幻一般。
羊卓雍错的一绝是她的水源来自四周念青唐古拉山脉的雪水,但她确没有出水口,雪水的流入与自然的蒸发达到一种奇特的动态平衡。 --- 《百度百科》
今天一整天都在路上,从拉萨到日喀则,途经江孜。
上次来曾经下去看过青藏公路纪念碑。 碑身是三角形的,一面是汉文,一面是藏文,最后一面是新疆文(应该是维吾尔文)。
飞掠过的青藏公路纪念碑,这面是汉文。
在西藏,水葬可以说是天葬的一种辅助葬俗。在藏文化的腹心地区,盛行天葬的地带,水葬只用于鳏寡孤独及乞丐等经济地位低下者,葬仪也较为简单。将死者尸体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水中,或者用白布包裹.将整尸投放河里。在这里,水葬被视为低等级葬俗;在藏文化边远区,特别是藏南深山峡谷缺乏老鹰的地带,水葬成为当地人的主要丧葬方式,那里的人认为水葬不比天葬逊色.天葬将尸体喂”神鹰”,而水葬则是喂”神鱼”。 因而当地藏族仍保留着不吃鱼的习惯。当然.水葬仪式在这些地方显得繁复,有专门的水葬师、约定俗成的水葬场。施葬过程中的监葬人以及一套与天葬相同的丧葬仪轨。请僧人念经超度,停尸三至五天,打卦选择出殡日期等一样不少。 --- 《西藏攻略网》
这里附近是水葬场。
画在山岩上的天梯,可通天堂。
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 《百度百科》
搭在山顶的玛尼堆。
我们就是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爬上来的。
这些不是外星人留下的符号,而是当地人圈羊用的。
沿着盘山公路,绕着羊卓雍錯湖走。
藏区各山河路口寺庙民舍等处都可见到印有经文图案成串系于绳索之上的小旗,这一面面小旗在藏语中称为“隆达”,也有人称之为“祭马”、“禄马”、“经幡”、“祈愿幡”,不过,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因为“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显然,风马旗在这里是直译。
风马旗亦称为“风马经幡”。“风马”的确切意思是:“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马即是风。”藏民族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赞神和地上的年神,他们经常骑着风马在雪山、森林、草原、峡谷中巡视,保护雪域部落的安宁祥和,抵御魔怪和邪恶的入侵。这种意识是用经幡上印有一匹背驮象征福禄寿财兴旺的“诺布末巴”(圆锥形火焰图案)行走的马,以及印在经幡上的咒语、经文或祈愿文的图像来表达的。 --- 《百度百科》
湖边的经幡。
如果把右下角的小村庄开辟成度假村,一定会很赚钱。
导游准备了Dico's(德克士)炸鸡盒饭,中午就找个风景好的地方吃野餐。 湖边的石堆都是藏人精心搭起来的玛尼堆。
满山遍野的羊群,很壮观。
山上好像有一幅人的肖像。
这些牛生长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应该很幸福。
位于距离江孜县城71公里、浪卡子县城3033里的卡惹拉山口侧,在公路上即可看到。卡诺拉山口高5036米,山口南面6647米的卡鲁峰是年楚河和羊卓雍湖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此峰周围冰川地貌突出。卡诺拉冰川在山口北面5600米左右的地带,属宁金抗沙峰冰川向南漂移后形成的悬冰川。由于长年受公路上的车尘的覆盖,此冰川整体呈黑白分层形态。从卡诺拉山口向西30余公里,即抵达目前西藏装机容量最大的满拉水电站。该电站建在年楚河上游两条重要的支流--学堆河与涅如藏布的汇合处。涅如藏布发源于康布县东南与不丹交界的群峰之中。是年楚河的正源。
有“最美的天堂在心里”之称的卡诺拉冰川。
溶化了的雪水将汇入雅鲁藏布江。
从后面看卡诺拉冰川。
后藏的房子比前藏的朴实很多。
这里也有农业。
这是水库,边上是我们走的环山公路。
换一个角度看水库。
右边的山很有特点。
江孜镇最引人注目的是镇西面突兀于年楚河河谷平原的宗山。陡峭的宗山上,雄踞着错落有致的古堡。1903年冬天,英国侵略军从亚东进犯江孜,遭到西藏军民的顽强抵抗。英军死伤惨重,被迫龟缩。1904年4月,英军再次攻打江孜,他们凭着先进的武器,强行推进,滥杀无辜,西藏军民在宗山上用土制枪炮顽强抵抗两个多月,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武器落后及火药库意外爆炸,弹尽粮绝,全部壮烈殉国。 --- 《西藏旅游网》
宗山抗英遗址。 山上的建筑是后人修建的。
白居寺位于江孜县城东北隅,拉萨南约230千米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公里,海拔3900米。藏称为“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乐寺”。
白居寺有两大特色: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它原来属于萨迦教派,后来噶当派和格鲁派的势力相继进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礼。最后,还是互谅互让。于是,白居寺便兼容萨迦、噶当、格鲁3个教派,因而寺内供奉及建筑风格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特色之二是菩提塔,又名“十万佛塔”,它是白居寺的标志。白居寺就是因为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这可不是普通的佛塔!是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的塔,人称“塔中有塔”。塔内佛堂、佛龛以及壁画上的佛像总计有十万个,因而得名十万佛塔。它的正名菩提塔人们倒不大提起。
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其建筑充分代表了十三世纪末至十五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寺塔都完整保存且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大型建筑群。白居寺由大殿、吉祥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组成。 --- 《行游中华》
前面两排是转经筒。
我爬到十万佛塔最大的圆盘那里,可惜里面不许照相。
晚上在下榻的日喀则饭店用布斐,然后回房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