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闲人华华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愿为闲人
正文

出境到香港和澳门一游

(2008-09-27 22:15:52) 下一个

出行前奏

“千算万算,不及老天一算”,决定以自助的形式去一国二制的香港和澳门游玩后,从办出入境证件开始,购火车票,然后在网上订旅馆和回程飞机票,又做出游前的功课,查阅大量资料,排定游程路线,因为节日涨价等原因,整个过程中不断地遇到小小的阻碍,但最后都一一解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风雪,使南方的交通全方位地中断,尤其是京广线的湖南段和京珠高速公路,迟迟不能恢复正常,使我们不得不改弦易张,把去九龙的火车票退了,换乘飞机从深圳出境,乘大巴到九龙,在香港住三个晚上后乘喷气客船到澳门,在澳门玩畅后由珠海的拱北口岸入境,从三灶机场飞回上海。老天不帮忙,让我们多了些波折,损失了些金钱,但最后还是顺顺利利的,想看的都看到了,想玩得都玩过了,想吃的大都也吃到了,我和女儿一路兴致勃勃一路欢笑不断,还有什么可抱怨可遗憾的呢?

香港见闻

好几个去香港玩过的人都对我说,香港的马路又窄又小,高楼大厦下还有很多破旧的房子,香港号称是世界的购物天堂,实行免税入关,进口商品比内地确实便宜许多,但对从不购买世界名牌的人来说,这个购物天堂也就似有若无,香港——没什么好玩的。

我当然不认同她们的观点,每个城市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更何况香港曾有过九十九年的殖民史,1997年回归祖国后,实行的仍是一国二制,如果我们细细观察,必会发现香港与内地有太多的不同。有些人出外旅行,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景点拍照,这真是有点可惜了。一路行程一路景,并不是到了景点我们才开始观赏游玩的,况且旅游,包含的内容有许多,看人文古迹赏锦绣山水仅是游程中的一个主要部分,这次我们到港澳二地,还看人看路看车看楼看山看海,边看边比较,果然,我们得到了太多的感触和体会。

一、香港的人

香港是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再加上每天成千上万的观光客,在繁华闹市口,人拥如流,熙熙攘攘。早晨上班时段,我们在地铁里看到了步履匆匆的香港人,身上好像上足了发条,跨步大,频率快,无不急冲冲地赶赴工作岗位。

香港人敬业,无论哪家餐馆,服务员都眼观四方,随时准备应对顾客的招呼,一个人要负责好多桌子,端菜时小跑步似地往返,收拾桌面干净利落,用手脚麻利这个词来形容是再确切不过的了。

香港人热情,我们问路,不知道路的除了摇头,必说声对不起,知道路的,会详详细细地告诉我们,恐怕我们听不懂粤语,有的还用笔写下来。更有几位男性长者,特地绕弯陪我们走一段,把我们送到巴士站附近或景点门口,真的让我们感激万分。

香港的人流中,还有众多的外国游客,再加上常住在香港的为数不少的菲佣、印度人、黑人,他们在香港管家带孩子、开小店铺、在街上拉客源兜生意,构成了一条与内地城市完全不同的独特的风景线。

二、香港的车

香港的交通便利,布网合理。地面地下和轮船三管齐下,无论到哪里都快捷方便。

港铁现有9条线路,再加上一条机场线和一条轻轨,全面贯通港九新界。香港人自夸,至今仍然未可以找到另一个国家的地下铁路能比得上香港地铁的现代化和清洁。听女儿说,港铁的那套管理方法,已成为模范教材,果然名不虚传。我们多次使用地铁这个交通工具,除了明亮整洁外,地铁的人性化也值得称道。进出口的指示标志一清二楚,我们初来乍到的,也很快能找到想去的方向。从地面到地下不但有自动扶梯上下,还有厢式电梯(香港人称之为“升降机”),还有少见的长长的平行电梯。我们注意到电梯的速度,流量大的站点,电梯的传送速度就快了一些,那样就能尽快疏散客流。那天我们在中环看到那么一幕,我们的车刚停稳,对面另一条线路上的车也同时到站,车门正好打开,那些要转车的乘客快行几步就进入了另一辆车内,对接时间精确到秒,实在佩服。

我们一到香港就买了八达通,除了地铁,也刷卡乘公交。双层巴士很多,无论双层单层,在我们的眼光里,所有的巴士都像吃过减肥药似的瘦了身。车很清洁,尤其是车窗,一点不蒙灰尘,窗外景象一览无遗。在港岛,从东面的筲箕湾一路往西,经过市中心的英皇道、轩尼诗道、金钟道、德辅道直到坚尼地城,还保留着一条长长的有轨电车线路,上面行走的是双层电车,一路叮叮行驶,车速虽慢,但似我等观光客正好歇歇脚,悠悠地观览街景。我们挑了上层的前座,全当游途中的休息,从西乘到东,下车后再由东折返往西,因为票价极便宜,无论乘多少站,一律两元,而且是下车付费。

三、香港的路

香港的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所以香港的车,特别强调的是刹车的性能要好。香港的司机个个本领高强,上冲下滑拐弯盘旋,开起车来得心应手。香港的路,都不宽,双车道的是大马路,还有更多单车道的,双车道以上的路我们没见着,不知是有还是没有。

在香港那不宽的路上,店招却特别的多,做得又特别的大,层层叠叠、横空出世似地向路中央探出去。我们坐在双层巴士的上层,产生出错觉,感到车顶好像会碰撞到那些硕大的招牌似的。入夜,那些五光十色闪闪烁烁的店招,成为夜香港特有的街景。

香港的路名,中西结合。有中国式的如龙汇道、文昌街,有以内地各省市命名的如广东道、北京街。也有许多以英文命名的,如果是意译,如把Queen’s Road译作皇后大道、把Cotton Tree Drive 译作红棉路,我们并不觉得奇怪,但也有时又按广东话发声音译过来,如Hollywood Road,好莱坞被译成荷李活,Austin Avenue,奥斯汀被译成柯士甸,我们用普通话读起来就很不习惯了。

香港在城市建设中,不像内地那样把一切旧的都推倒重来,能保持的就尽量地保留着,有轨电车就是一例。在香港,随便走走,就可以寻古访旧,卵石路、石板路随处可见。我们特地到都爹利街去,那儿有1875-1889年间建造的石阶和现在已经绝迹了的煤气路灯,那时是连我的父母都没有出生的年代啊。我设想着如果时光倒流,我是一个一百二十多年前的观光客,那么在我的眼光中,那西式石阶定是多么地雪白宽敞,那西式的煤气灯定是多么地闪亮晃眼。

四、香港的楼

香港的楼太有特色了。先说维多利亚港两岸那地段,每晚8点整,都可以欣赏到最大型的灯光音乐汇演——幻彩咏香江。维多利亚两岸30多幢现代化建筑物全部亮起了璀璨灯光,并随着音乐的快慢强弱不断地变幻着图案和色彩,一道道白的绿的探照灯光交织在天空,打造出一片不夜天。港岛的那些建筑,已成了香港的标志性建筑,我们是多么得熟悉,已无数次地在影视中、画报上见到过,比如那高耸的塔锥形的国际金融中心,比如那尖刀般直破青天的中银大厦,今天身历其境,内心仍被那些造型迥异美轮美奂的高楼深深打动。

从九龙尖沙咀看对岸,一幢幢楼错落有致,好像都挺高的,其实并非全部如此。当我们在太平山顶俯瞰时发现,有些楼因为建在了半山腰,楼层并不很高,是借着山势拔高了自己,又有前面的楼遮挡,所以从尖沙咀海边望去,就都成了万丈高楼。

在山顶眺望,可以看到一些建在山上的别墅群,高高在上,占地很广,面海还有偌大的阳台。港岛的山顶和半山都是有钱人的居住区,我们是平民阶层,又是从内地来,以自己的收入水平,在香港乘次车(4.5-8.5元)吃碗云吞面(18-20元)都嫌贵,所以不说攀比,连羡慕的心思都不会有。不得不说说九龙主干线弥敦道上的重庆大厦了,因着王家卫拍摄的电影《重庆森林》而有了点小名气。我们就是在那幢大厦里的一家旅馆订了房,290元/天,在内地可以住上三星标房,而那里也是“标”房,“标”准的“蜗居”,宽度仅1.8米左右,长度么,一张床后还有个迷你型的卫生间,如此而已。所幸里面是重新装修的,还算干净。但重庆大厦的外观,则垂垂老矣,斑驳灰暗,面目陈旧丑陋。我们看到弥敦道上重庆大厦的旁边和对面,这样的楼还有好几幢,和维多利亚港湾的现代化高楼有着天差地异的区别。香港是寸土寸金地,普通市民的住宅也普遍小巧紧凑,还有很多人住在没有改建的小街陋巷,香港的贫富差异无疑也是很大的。

香港就是个新旧交织的地方,在钢铁和玻璃建成的新式高楼大厦之间,在经历了百多年风雨侵蚀的小路斜巷旧楼之中,香港还保留着一批保护得很好、很有纪念意义的古典建筑,比如爱德华式古典建筑西港城,比如古希腊式的前中区警署和前中央裁判司署。我们特地去了前九龙英童学校,那是香港现存最古旧的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建筑,但也顺应香港的气候环境作了改变,增加了室内高度,建有宽阔的游廊,现已装饰一新,辟作古物古迹办事处。我们也在尖沙咀见到了1921年启用的前九龙铁路钟楼,那可是蒸汽火车年代的标志啊。我们还参观了圣约翰堂,那是个香港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西式教会建筑,于1849年落成,揉合了13世纪英式及歌德式风格。教堂内谢绝拍照,但有名信片出售,买了二张以作纪念。

五、香港的山

香港的山并不高,是山上盖起了无数的楼,把山给拔高了。港岛的山顶(The Peak),是初次到香港的游客的必游之地。像旧式电车般的缆车不断地把一车车游客送上山顶,太平山海拔仅552米,但缆车上山时坡度极陡,我的耳膜都作响。抬眼望车窗两旁,高楼全成了比萨斜塔,即将倒伏落地的样子,那是视觉的判断错误,有趣得很。

九龙有座山也比较有名气,那就是海拔495米的狮子山。黄霑是香港的四大才子之一,生前曾写下了“狮子山下”的歌词,“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即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我们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歌曲一经传唱,狮子山就成了香港的又一代名词(香港古时因产沉香而被称作香江,明万历年间改称现名)。2002年底朱镕基在香港的某次集会上也深情地朗诵了“狮子山下”的歌词,让大家同舟共济面对暂时的经济困难,狮子山就更知名了。

说到山,还不得不提及半山的自动扶梯了。扶梯连接热闹的中环和宁谧的半山区,全长800米,全程约20分钟,是世界上最长的户外有盖电动扶梯。游人可在中途随意进出,闲逛两旁的商铺或在餐厅歇歇脚,边游边欣赏港岛区的城市风貌。电梯上午6:00—10:00下行,10:00以后直到午夜上行,一天运行的时间达19小时,也真够长的,极大的方便了当地市民的出行,同时也成了一处游客必到的旅游景观区。

六、香港的海

有山有水好地方。港岛四面环水,九龙新界的海岸线也很长,香港是个旅游城市,没有工业污染,又注意环境保护,所以那海水就特别地清,特别地蓝。

我们去了浅水湾,那儿金沙碧水,蓝天白云,海水不急不缓地一波又一波地冲上沙滩,卷起一条条白链,赏心悦目之极。我们在沙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身后繁华闹市的任何声响都听不见了,身心无比放松欢愉。沙滩上建有好些瞭望台,这么良好的沙滩和海水,当然是夏日游泳的好地方。离浅水湾不远处还有个叫深水湾的沙滩,沙滩面积比浅水湾小些,也建有瞭望塔。既然叫深水湾,顾名思义,那儿的水要比浅水湾的深吧,但正好可以因人而异,各取所需,爱嬉水的人有福了。

我们还去了赤柱,在美利楼里的一家西餐厅吃下午茶,这算是我们比较上档次的一次消费了。美利楼是一幢维多利亚式的大楼,餐厅外面是长廊,不远处就是静静的大海,海边有轮渡码头,那是专门接送游客往返南丫岛的。我们气定神闲地品尝着一道道点心美食,同时欣赏着楼外安宁的景色,时间充裕,气氛优雅,服务到位,我们感到很知足。

海拥抱着山,山上长出高高低低的楼,楼间密布着蜿蜒的路,车在路中上下起伏。白天常有阳光和海风的照耀和吹拂,入夜后霓虹闪烁灯火通明。香港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环境优美,香港人把自己居住的这块宝地称为东方明珠,名符其实也。

香港景点游记

一、海洋公园

我们这次到香港,海洋公园是一出重头戏,我们准备多呆些时间,尽兴地玩一下。门票提早从网上购得,原价208元/人,我们付165 元/人,挺合算的。正如海洋公园门口免费提供的地图上所说的那样,海洋公园属于非牟利机构,宗旨是为游客提供娱乐及教育并重的旅程,我们感到这个票价确实物有所值,公园里众多的游艺机、展馆、缆车等,都不再收取费用。不像国内太多的地方,大门票外还搞园中园、票中票,或者是搞联票捆绑搭售,想方设法地敛财。

我和女儿一起乘坐滑浪飞船了,沾了一身的水花;我和女儿一起乘坐热气球了,晃悠悠地腾空而上;我和女儿一起乘坐摩天巨轮了,在玻璃舱中看公园全景。女儿更是过了一把瘾,还乘坐了临海而建的越矿飞车和疯狂过山车,俯冲、斜侧、急拐、翻转,尖叫声中寻个刺激玩个心跳,这是年轻人的专利。

我们还准点到达海洋剧场,观看了聪明的有灵气的海狮表演节目,我们还参观了冰雕室、水母馆、海洋馆。特别得提一下的是海洋馆水池的设计,可谓匠心独具。海洋馆共三层,圆形的玻璃水池建在馆中央,与楼同高,观众可以一层层地从上往下全方位地观赏深深的水池中各种大大小小的水族动物。

二、黄大仙祠

到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也是一般游客的必到之地,我们自然不会放弃。黄大仙祠崇奉儒、释、道三教,据说黄大仙是“有求必应”的,故香火格外鼎盛。看那些信者,跪拜在地,手摇签筒,口中念念有词,心无二念,好一付虔诚的样子。

祠内金木水火土五座不同质地与形式的建筑是该祠的特色。金,是一座铜亭,据传是黄大仙的静室;木,是收藏典籍的经堂;水,叫玉液池,一个现代化的喷水池;火,是盂香亭,供奉燃灯圣佛;土,是一堵照壁,上面刻有如来佛祖的乩笔“清灵宝洞”和“朝佛”字样,由北至南成一轴线排列。

啬色园还在扩建后花园,已经建成,只差最后的油漆了,我们也去游走了一圈。花圃长廊小桥流水假山凉亭,典型的江南园林的风格。

三、香港公园和九龙城寨公园

说到香港,内地有些人会不屑地说它是“弹丸之地”,那么我觉得他们有“井蛙”之嫌。香港小虽小,小中自有其精致和大气,香港的繁荣发达早已闻名于世。尽管香港是寸土寸金地,一幢幢楼都紧紧密密地挨在一起,但还是留出了许多绿化地和公园。

香港公园在山顶缆车站对面,原是驻港英军的大本营,原来的几幢大楼仍保留着,营地辟作了公园。香港公园很小,占地面积不大,却利用空间向上发展,公园内有温室、百鸟园等,还是值得一游的。

温室上下二层,入内就是个大型的花台,正值新春佳节,红梅怒放、水仙飘香、金桔满枝、群花灿烂。黄灿灿的金桔又名福桔,广东话中桔字和吉字同音,所以在春节,商家都会买两盆放在店铺门口,以示吉利。香港太多小小的店铺,在街上一路行一路满目福桔,成为特别的街景。当然,温室中的金桔精心培植,树高桔满,更是漂亮。即是温室,热带植物居多,无不生机勃勃。也辟出水域,种植上二、三十种水生植物,因为水池面积不大,每样植物都仅是一小篷或寥寥几株,却也同样达到了让游客识别和观赏的双重作用。

百鸟园,有三层楼那么高,游客们拾级而上,围着那巨大的鸟笼慢慢观赏。自有那些鸟类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端着专业相机找寻着树丛里的各色鸟儿,全神贯注地拍摄,或静静地等待最佳时机。

我们在公园里逛,经过儿童乐园,见沙坑里有孩子们在玩,有的像骑自行车般坐在挖沙机上,手把着龙头,脚用力踩一下,龙头下端的挖勺就舀出了满勺的沙子。沙子挖得够了,堆得像个小丘了,就可以任意堆砌,无限创造,看孩子们专心致志,快乐无比。

说来好笑,除了盆景,我还从没见过生长在大地上的榕树,这次算见识到了。香港的榕树很多,是好多街道上的行道树,气根像胡须般地垂挂着,有趣极了。在香港公园见一株特大的榕树,看了标牌才知那是株印度榕树,那些气根从树枝中伸出来后,直直地插入泥土里,又成了一根根粗壮的树干,眼见为实,独木能成林哪!

九龙寨城曾是个“三不管”地区,1994年清拆时发现有“南门”及“九龙寨城”字样的花岗岩碑额,1995年公园建成后香港政府就把它定名为“九龙寨城公园”了,采用的是古典江南园林的风格。公园内的道光石碑和衙府是古迹,衙府三进四厢的格局,粉刷一新,朱檐乌柱青瓦,前厅的宫灯随风轻摆,喜气洋洋。公园东面建有邀山楼,两层楼高,据说天气晴朗时是可以望得到狮子山的,我们到公园时,时间已晚,天色渐暗,人也走得累了,估计着登高后也无法望到狮子山的,于是作罢,留下小小遗憾。

四、杜莎夫人蜡像馆

杜莎夫人(1761-1850)是法国人,她在为蜡像制作师菲利浦·科特斯做女管家时,学会了蜡塑工艺。科特斯于1770年在巴黎创办了蜡像馆,当时吸引了大量观众,科特斯去世后把他的蜡像制品全部转给了杜莎夫人。1835年杜莎夫人在伦敦贝克街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展馆,并把她为自己制作的蜡像放在了展馆的门口。直到今天,伦敦的杜莎夫人蜡像馆仍是一个最重要的旅游景点。

杜莎夫人蜡像馆还在美国的纽约、拉斯维加斯,荷兰的阿姆特斯丹,中国的香港和上海开设了分馆,我们是上海人,为什么舍近取远,选择去香港的蜡像馆呢?其一是上海的票价比香港略贵,其二据说上海陈列的蜡像比香港的要少些。香港山顶凌霄阁的蜡像馆,是耗资2000万元扩建的,占地三层,分五个主题展区,有100多尊栩栩如生的名人明星蜡像。

我们入馆,逐一观看,不断和自己中意的蜡像拍照合影。好多蜡像塑造得十分逼真,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细微处比如外露在手背上的血管,都清晰可辨,恍惚中那些蜡像的心脏好像会搏动,人物会活过来似的。蜡像身上的服装也配得极好,有些端庄挺括,有些织金绣彩,也有些是来自名人们的捐赠,是他们在特定场合下极有纪念意义的服装。

蜡像人物展示,除了蜡像的逼真、服饰的出彩外,灯光背景的布置也是别出心裁的、异常精彩的。与之合影时,就像拍摄艺术照片那般,灯光和道具都调剂到位了,就等着你上前摆个造型了。很多蜡像都有特定的环境设计,邓小平坐在一个单人宽沙发椅上,胡锦涛正从飞机上走下来,克林顿站在演讲台上……。还有一组,英国王室成员分站两旁,中间的皇座留给游客坐下拍照,这是什么待遇?香港艺人关心妍穿着跳舞裙在圆舞台上摆着pose,圆台的后半圈装着多棱镜,女儿也上了台,我摇动舞台旁的转柄,舞台转动起来,我忙按快门,照片上就留下了多棱镜反射出来的无数个女儿和关心妍的身影。香港艺人黎明的蜡像是骑在自行车上的姿势,女儿去坐在车后座,用手环住他的腰,拍下照片给人看,有人问:这是你女儿的男朋友吗?让我笑倒。

和名人们接近、互动的体验确实是很开心的,尽管他们仅是逼真的蜡像而已。

2008.02.21.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and Articles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山楂树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您 难得你写的这么祥细既是事实又是现状的香港 文笔真好。我爱香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