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闲人华华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愿为闲人
正文

难忘的日子

(2008-09-26 03:39:48) 下一个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些日子,对个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或难以忘怀,或值得纪念,比如生日、结婚纪念日等等。1979年1月10日,非年非节,再平常不过的一天,而对我,却至关重要,至今不忘。因为那一天,是我经历过插队曲折,病退返城后有了工作,正式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时年29岁。

按当时政策,回沪知青,父母已到退休年龄的,子女可以接替父母,以一换一,到父母的单位上班,叫做顶替。我就是顶替我父亲进了南京西路的某女式服装店。当时进国营企业,比那些只能进里弄生产组大集体单位的,工资啊福利啊似乎好了些许。

那时的工资低啊,进单位先学徒三年,第一年才18元月工资,三年后转正后也只有36元。对我们知青,网开一面,在农村里耽误那么多年了,免去了我们做学徒这一过程。试工期30.60元,半年后转为36元,以后一、二年加一次工资,5年过去,1984年一月份我的工资为45元,搁到现在,只能买到25斤大米。年轻人可能会想,不能那么算,你们当时的物价水平也低呀。对,45元在当时能买到250多斤大米了,那么再换算回来,如果现在只给付你250斤大米的米钱作为月工资,就是450元,有那么廉价的劳动力吗?当时就算有了钱,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买到想要的物品的,还有粮票布票工业券、手表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各种各样的票证和计划供应的限制,买东西排长队的现象更是随时随处可见,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是毋容置疑的。

把扯远的话题拉回来,1979年我们店里前前后后来顶替的有近十位,我和其他三位是第一批报到的。春节前,店里生意正忙,领导把我们四个统统放到最忙的棉袄罩衫柜台。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那时的人们摄入的营养和热量比现在低,那时无论单位家里都没有空调放暖气,所以那时的冬天,几乎所有的女同胞都穿棉袄。添置一件棉袄后穿个三、四年甚至于近十年,很稀松平常的事,棉袄脏了又无法洗,所以人人都穿棉袄罩衫。眼看着春节将到,走亲访友去拜年,穿件新衣增添些喜气,再说每年3月底是布票和工业券到期的日子,积攒了一年一直舍不得用,决不能让它过期作废了,于是凑出钱来,买新衣去。这样,每年节前,必形成销售高峰。也难怪有“临上轿再穿耳洞”的说法,经济困难时期,处处受钳制。

那时的商店,早上八点钟开门,晚上六点钟打烊,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个小时。规定职工七点半到店,每周还有二次雷打不动的政治学习时间,时间提前到七点钟,每周休息一天。(国内是1995年5月1日才实行双休日的)一到店堂,点货对账轧出昨日的销售金额,做清洁工作,添货上柜,销售量大的时候,这些活半小时得做完,也挺紧张的。

四个一米半左右长的木框玻璃柜台一字儿排开,我们四个新人进入后,柜台里的营业员共九位了,齐刷刷地站在柜台里,背后是贴墙而立的格状货架,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棉袄罩衫,按货号分规格地放入货架,货架前还放着七八个方凳,没生意时营业员是可以坐着休息的,但春节将临,连喝口茶水的功夫都没有,更别谈坐下歇息了,货又多,所以凳子上也堆放着棉袄罩衫。

一些赶早的顾客已在街上徘徊,准点开门,顾客一拥而入。成交一笔生意,目测后拿衣让顾客试穿,合适了开票让顾客上账台付款,凭盖章收讫的发票取衣交给顾客,售出一件衣服,一般少不了这三道手续。碰到果断型的,她选中了花样,尺寸又拿对了,一穿就准的,开票后折衣装袋,那叫爽快。但更多的顾客是犹豫型的,尺寸明明正合适,却还要换件大点的试试,颜色花形也同样,试了这种又换那种的穿到身上对镜比照。挤在柜台前的顾客越来越多了,都二三层了,挤在前面的人都伸长着手,扯开喉咙地叫,让我们给她们拿衣或换衣。拿了衣服要试穿的得往外挤,穿好了的又得往里钻,她们互相挤着拥着推着,力量之大,连柜台都被移动了,尽往里靠,渐渐地把站在柜台里的我们挤得无法挪动了。我们也一直放大嗓门在和顾客说话,不然根本无法让人听到在说些什么,看看柜台把我们顶得无法再做生意了,于是拼命地发一声喊,让柜台外的顾客往后退,我们用力把柜台往外推出去,一天下来,如此好多次。

我记得当时的一件棉袄罩衫,价格在12-15元左右,棉的收布券5尺,化纤的收工业券3张。前面说了,学徒满师后的月工资是36元,每人每年的布券是16尺半,也别怪顾客的反复挑选,在当时,买件衣服也着实不容易的。更不说添置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种物件了,就算凑齐了一百多元钱,还得拿出票来才能买到手。这种票按行业发放,被上面开后门弄掉一部分,发放到基层单位,一年中几百号人才轮到一、二张。这些票子在当年相当紧张,十分吃香。

我们一天站立下来,除了吃口午饭,没个短暂的停歇,终于打烊了,大家都口干舌燥,声音嘶哑,精疲力竭。那时没有夜市,也没有霓虹灯,六点商店打烊后,哪怕是最热闹的南京路淮海路,也都冷清起来,除了路灯还惨惨地亮着。我记得开头几天下班后我骑车回到家,尽管空着肚子,但看到母亲为我热好的饭菜却一点都吃不下,不想吃饭,不想说话,只想喝水,只想睡觉,那分明是累过头了。

我曾告诉女儿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瑞金二路向明中学隔壁那时有个皮鞋作坊,那年新进了个腿有残疾的男青年,绱鞋修鞋学做小皮匠。工作不理想,又是残疾人,找对象肯定很难吧?错了,一个面貌姣好的女子心甘情愿地嫁给了他。为的什么?因为男青年有房有钱呀,家里落实政策后他得到了近万元的“巨”款。当时在我们同龄人中间议论纷纷,有的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里,也有的说,那阿跷人又不坏,到底介许多钞票,日脚过得适意了好伐。后来呢?谁知道啊,随你怎么去设想,应该是没有好结果的吧……

2008.01.10.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and Articles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