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
2020 (82)
2022 (2)
2023 (2)
(Emily Dickinson,1830 – 1886)
------------------------------------------------------------------------------------------------
译记:
在这首小诗中,狄金森先是指出我们人生的几十年竟可以觉得像是短短的一小时。随后,诗人感叹到,我们的生命,既有很多是由我们主宰,又有很多我们无可奈何。
后两行也有这样的诠释:狄金森是在感叹我们自己的生命既影响甚微,同时又影响深远。(比如比照我们对于整个历史的影响和对我们周围的人们的影响。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
“这个短促的生命持续了如分似秒”
(美)狄金森
舒啸 译
这个短促的生命持续了如分似秒
由我们掌握的 — 竟那么多 — 竟那么少
(J1287 / Fr1292)
-----------------------------------------------------------------------------------------------------------------
Dickinson 原诗:
“In this short Life that only lasts an hour”
In this short Life that only lasts an hour
How much — how little — is within our power
(J1287 / Fr1292)
(图片来自中华书局微信号)
这个译法从文字上接近原诗。另一种投射进去了些情感因素。
In this short Life
That only lasts an hour
How much — how little — is
Within our power
下面以前翻译的。依Johnson版分行。
这个短促的生命
仅有一小时历程
有多多 — 多少 — 是由
我们来左右操纵
这里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演奏版本是Jacqueline du Pré在20岁时的著名录音。她自己的一生亦如此曲、此诗。
谢谢点点!同祝珍重。
由我们掌握的 — 竟那么多 — 竟那么少” 非常喜欢第二种的译法。有的人生命虽短暂,但却永远被人们所怀念。保重!
另一次是借鉴“浣溪沙”的格律译了《萨迪的玫瑰》:(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9562/201805/26165.html)。
前者是开玩笑好玩儿。后者是因为原诗本身就有点儿宋词情调,且音韵很美。
诗歌是语言的极致,集中体现了该语言的特点,尤其是格律诗。在从语言A到语言B的翻译中,能够奢望的是在语言B中”模拟“语言A中的格律韵味。(不排除存在极个别”天成偶得“的特例。)硬从语言A的格律塞进语言B的格律,其结果常常完全丧失原诗的韵味,罔论诗意,每每不忍卒读。(或者就当作是受了原诗启发的自创了。)
我中学时曾把郭沫若和杨熙龄翻译的雪莱并列来读,对“五古雪莱”很是反感。
是啊,狄金森是“纯”诗人,其作品隽永醇厚,可以也值得反复体味。
同祝珍重。
狄金森的诗真了不起,短短几句就那么深刻。
现在显然是那种不能自己主宰的时刻。多保重!
后两行考虑过这样译:“由我们掌握的 / 竟那么多 - 竟那么少”。
加上了。
在今天的日子一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