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一曲晚期四重奏》的若干瞬间

(2020-04-26 08:13:35) 下一个

……把其它的留给无知和愚蠢的傢伙们吧。他们只会用盘点失误来判断演奏。对于我来说,哪怕是仅仅一个非凡的乐句,甚至一个升华的瞬间就会让我内心充满感激!” —— 卡萨尔斯

 

《一曲晚期四重奏》的若干瞬间

舒啸

 

有几年,我看的电影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美联航跨越太平洋的航班上播放的影片。那天,又一次落座后,点开“新片”,一个片名吸引了我的注意:《A Late Quartet》(一曲晚期四重奏)。

 

通常,当说到“晚期四重奏”,无须加上作曲家名字,人们自然地会理解为贝多芬的第12 - 16号弦乐四重奏,加上原本作为作品130号(第13号弦乐四重奏)第六乐章的“大赋格”,作品133号。这六曲弦乐四重奏是我二十多年来听过次数较多的音乐作品。尤其是作品131号(第14号弦乐四重奏)。

 

当我点向“Play"时,眼光又扫到了主演的名字:Philip Seymour Hoffman(菲利普·西摩·霍夫曼), Christopher Walken(克里斯托弗·沃肯), Catherine Keener(凯瑟琳·基纳)。三位都是我喜欢的演员。脑子闪过:怎么没听说过这部电影?

 

熬过广告后,谜底很快揭晓:或许就是题材过于小众,这部电影少有被提及。不出意外,片名中的“晚期四重奏”就是指贝多芬的。整部电影围绕着一场演出。而那“一曲”正是作品131号!

(贝多芬作品131号,升c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

(由于文学城有20MB上传文件的限制。不可能把整个作品131号放在这里。只好违抗贝多芬的严令,只上传了中间的第4乐章。)

 

此文依然不是影评,只是又像以前一样,拣出一部电影的几个瞬间片段,把玩一二。

 

 

1.“赋格四重奏组合”

 

故事发生在纽约市,一个虚构的、名为“赋格”的弦乐四重奏组合(Fugue Quartet)即将迎来第25年演出季。电影中有组合成员们在事业上的追求与取舍、相互间的情感纠葛、和对艺术与生活的感悟。

(组建伊始的赋格弦乐四重奏组合)

 

那三位我喜欢的演员分别饰演组合中的第二小提琴罗伯特(霍夫曼)、大提琴彼得(沃肯)、中提琴朱丽叶(基纳)。

(迎来第25年演出季的赋格四重奏组合)

 

第二小提琴罗伯特与中提琴朱丽叶是夫妇,有个颇有才华的女儿爱丽克丝,一位小提琴学生。

 

影片中间有一段对话,在作品131第四乐章的背景下,爱丽克丝向第一小提琴丹尼尔描述赋格四重奏组合:

爱丽克丝    首先是你,听众在你不懈的精准中沉醉。然后是我父亲,添加色调、质感和节奏。他总是在为你锦上添花,从来不会喧宾夺主。

 

丹尼尔    许多四重奏组合有出色的第一小提琴。事实上是第二小提琴决定组合演奏的质量,决定了组合是否卓越的关键。你父亲非常棒。

 

爱丽克丝    接下来是我母亲,带来你们两个达不到的丰富音域,如同一个受伤灵魂的心声,让听众莫名其妙地潸然泪下。这是她常年照顾三位masters的结果。一位她敬爱,一位她结为伴侣,一位她渴望……

 

丹尼尔    爱丽克丝,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是你父母在一起之前。

 

爱丽克丝    知道。知道。最后,让这个四边形完美合拢,你们有个心胸旷达的男子汉执掌大提琴。音乐之门牢不可破,情感尽情流淌奔腾。听众们可以安然落座,准备好心驰神迷的旅程。

 

爱丽克丝说的“masters”应当是一语双关,即是“大师”的意思,又是“主人”的意思。

 

 

2. T.S.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

 

不少次听人讲过,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是对“存在”的思索。貌似深刻,但未免太笼统。其实,对于晚期四重奏,千言万语也不为多,一言不发也不为少。

 

一般认为,T.S.艾略特(1888 – 1965)晚期亦诗亦哲的著名作品《四个四重奏》是在贝多芬晚期四重奏的启发影响下完成的。

(艾略特和1943年美国版《四个四重奏》)

 

影片的第一段台词就是克里斯托弗·沃肯饰演的大提琴家彼得为他年轻的学生们选读了《四个四重奏》第一章中的两个片段:

 

Time present and time past

Are both perhaps present in time future

And time future contained in time past.

If all time is eternally present

All time is unredeemable.

……

Or say that the end precedes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and the beginning were always there

Before the beginning and after the end.

And all is always now. 

 

时间的现在和时间的过去

两者或许存在于在时间的未来

时间的未来包含在时间的过去。

如果一切时间都永恒存在

一切时间都无法赎回。

……

或者说结束是在开始之前,

结束和开始一直在那里

在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

一切都一直是此时。

 

在赋格四重奏组合中,同时担任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的彼得年长很多,与朱丽叶情同父女、也是丹尼尔当年的教授。他挚爱的女中音妻子于近一年前离世。他很快又得知自己罹患帕金森症,于是决定赋格四重奏组合第25年演出季的开幕场也将是他的告别演出。


 

3. 舒伯特与作品131号

 

爱丽克丝正在彼得指导下学习贝多芬晚期四重奏。罗伯特向女儿提到弗朗兹·舒伯特临近死亡时最后的愿望就是听到贝多芬的作品131号。这是古典音乐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

 

一八二七年3月26日,伟大的贝多芬在维也纳去世。三天后的盛大葬礼上,贝多芬的抬棺者中有他的崇拜者舒伯特。

(斯特伯:《贝多芬的葬礼》)

 

葬礼后,舒伯特和朋友们来到酒馆。舒伯特举杯提议,为他们当中第一个追随贝多芬而去的人干杯。未料,这个人就是舒伯特自己,而且距离那天未满两年。

 

一八二八年11月,舒伯特病入膏肓。他向朋友们提出了那个最后的愿望。于是,几位朋友在病榻前为他演奏了贝多芬作品131号。一曲终了,舒伯特长叹一声:“这之后,我们还能有什么可写呢?”

 

几天后的11月19日,年仅31岁的舒伯特去世。根据他生前的要求,葬于贝多芬墓附近。

 

(贝多芬与舒伯特)

 

罗伯特告诉爱丽克丝,演奏作品131号时,他会想像赋格四重奏组合是在为濒临死亡的舒伯特演奏他在这个世上听到的最后音乐。


 

4. 关于卡萨尔斯的故事

 

在影片的中间,彼得向学生们回忆了自已与大提琴泰山北斗Pablo Casals(帕布罗·卡萨尔斯)的一段交往。

(彼得回忆与卡萨尔斯的交往)

 

当彼得还是个大提琴学生时,一次他有幸在柏林遇到了卡萨尔斯。彼得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卡萨尔斯于是要彼得演奏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给他听。

 

彼得演奏了第四组曲中的序曲。由于紧张,他演奏得一塌糊涂,实在演奏不下去了,不得不中途停下。不料,卡萨尔斯赞道:“真棒!拉的好!”

 

接着,卡萨尔斯又要彼得演奏了第四组曲中的阿勒曼德舞曲。此前此后,彼得这辈子从来没有演奏得更差过。卡萨尔斯却惊叹:“太妙了!”

 

那天彼得离开时,内心感觉糟透了。既是为了自已演奏之差而羞愧,更是因为大师卡萨尔斯竟然那样缺乏真诚而烦恼。

 

若干年后,彼得已经成为出色的大提琴家。他和卡萨尔斯在巴黎重逢。两人一起就餐、演奏,交谈甚欢。在卡萨尔斯的热情和快乐的感染下,更是因为晚餐时多喝了几杯,彼得坦承因为卡萨尔斯当年在柏林对自己言不由衷的称赞而曾经产生的不快。

 

未料,卡萨尔斯听罢勃然大怒。冲到大提琴前,叫到:“听着!” 他演奏了序曲中的一个乐句:“你当时不是这么演奏的吗?你用了这样的指法!对不对?!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指法,很新颖!太好了!”

 

“……还有这段……你不是用上弓来开始演奏这段的吗?……”

 

卡萨尔斯强调了当年彼得演奏中所有好的地方。“把其它的留给无知和愚蠢的傢伙们吧。他们只会用盘点失误来判断演奏。对于我来说,哪怕是仅仅一个非凡的乐句,甚至一个升华的瞬间就会让我内心充满感激!你也必须这样!”

(帕布罗·卡萨尔斯, 1876 - 1973)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角的确正是大师卡萨尔斯, 而当时的年轻人是俄裔大提琴家Gregor Piatigorsky(格里戈尔·皮亚蒂戈尔斯基, 1903 – 1976)。与影片中彼得的讲述略有不同的是,真实的事件中,皮亚蒂戈尔斯基演奏的不是巴赫的无伴奏组曲,而是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

 

5. 第7乐章

 

丹尼尔带了爱丽克丝去为琴弓选购马尾。在马厩里,丹尼尔告诉爱丽克丝,当伟大的作曲家想要表达他们自灵魂深处挖掘的深刻、诚挚的思想感情时,永远会选择弦乐四重奏这一形式。这其实是电影失真的地方:一个科蒂斯音乐学院的高材生、父母是著名音乐家、她自已也要组建一个四重奏组合,爱丽克丝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我很少使用“最”字。例外不多,其中一个例外就是当讲到贝多芬时。古典音乐史上有众多著名的弦乐四重奏。对我来说,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毫无疑问地是“最”伟大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电脑、手机上永远有他的六曲晚期四重奏。

 

作品第131号(第14号弦乐四重奏)有不同寻常的7个乐章。贝多芬特别注明演奏这个作品时,必须一气呵成,乐章之间不可停顿。正像影片中丹尼尔说的:“要跨着第七乐章的野马奔驰,必须在第六乐章先骑上它们”。对于任何一个四重奏组合,任何一次演奏作品131号都是巨大的考验。

 

影片开始时是“赋格四重奏组合”登台, 即将开始组建后第25年的开幕场演出。接近尾声时,与开头衔接,以开幕场演奏作品131号这曲晚期四重奏结束。

 

避(yin)免(wei)剧(lan)透(duo),我不描述最后演出的过程了。只想强调一下几位优秀主演都不出意外地展露精湛演技,即便短短的一个眼神或一个姿态,也道出千言万语。 在影片结束时,彼得那几句告别。甚至在起身告别之前含义丰富的微微一笑,传神尽致。

(彼得的告别)

 

6. 卡萨尔斯和巴赫大提琴组曲

 

再聊几句与影片相关的“题外话”。

 

影片中借用皮亚蒂戈尔斯基的真实故事,但是把曲目改为了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有可能是由于卡萨尔斯与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特殊关系。

 

现在多数学者相信,巴赫是在300年前的1720年左右创作了这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这部组曲几乎销声匿迹。在1889年,当时13岁的卡萨尔斯偶然在巴萨罗纳的一家旧货店里看到了它的曲谱。自此,对这部组曲的学习、演奏、推广贯穿了卡萨尔斯长寿的一生。

 

正是由于卡萨尔斯,这部被人遗忘的组曲重见天日。现在已经成为几乎每位大提琴家都要尝试的“标准”曲目。

 

数年前,有一本书从作者Eric Siblin 听到的一次演出开始,追述了巴赫的这部组曲的历史,尤其是当年卡萨尔斯发现乐谱、不遗余力地推广这部作品的经历,以及作者自己感受这一伟大精神遗产的心路。

(《大提琴组曲》封面)

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7. 菲利普·西摩·霍夫曼

 

那次观看《一曲晚期四重奏》之后的第十一天,在返程的飞机上,我又点开了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重温几位我喜欢的演员在一部“小电影”中天然浑成的演出。

 

我第一次注意到霍夫曼,还是在1992年的影片《Scent of a Woman》(女人香)中。他在里面饰演一位富家孩子,是个小配角。但是他自然、放松、恰如其分的演出,远超出影片中的几位其他同龄演员。

(《女人香》中的小配角)

接着又在数部电影里注意到他很具特色的形象。在1998年Coen(科恩)兄弟的著名影片《The Big Lebowski》(大人物勒保斯基)中,虽然他仍是小配角,虽然里面有一连串其它优秀演员的经典演出,虽然我对“Dudeism”(嘟嘚主义?)崇拜得压倒一切地弥天盖地,可也从此记住了菲利普·西摩·霍夫曼这个名字。

杰夫·布里吉斯与霍夫曼在《大人物勒保斯基》中)

 

霍夫曼擅长挖掘人物内心,尤其是那些“非正面人物”,他的表演总是张弛有度、立体丰满。他后来又出演《Flawless》、《The Talented Mr. Ripley》,直至《Capote》(卡波提)、《The Master》(大师)等,演技臻于化境。

(霍夫曼与基纳在传记片《卡波提》中。基纳饰演《杀死一只知更鸟》作者哈珀·李)

 

飞机上偶遇《一曲晚期四重奏》过去了一年左右,我在大洋两岸又来回了数次。又一天,再次登上跨洋航班,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去看“新片”,而是立即去到“剧情片"片单中去找霍夫曼的电影,《Capote》、《The Master》、《A Late Quartet》…… 可惜均没有找到。

 

那是47岁的霍夫曼因吸毒意外过世之后,我第一次出行。

(Philip Seymour Hoffman, 1967 - 2014)


-----------------------------------------------------------------------------------------------------------------

《钢琴家》的若干瞬间

巴黎散记:《午夜巴黎》的若干瞬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3)
评论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pot321' 的评论 : 谢谢点点!小谈了一部“小题材”的“小电影“。
spot321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介绍经典!这就是经典!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富春江南' 的评论 : 上次你说起在手机上进城遇到问题,我好奇试了试。给了两个选择:网页版和手机版。手机版看着不习惯,就又换成网页版,与电脑上的页面无异。我还是觉得手机屏太有限,不如电脑或iPad上痛快。
富春江南 回复 悄悄话 文学城新版,手机还真听不到仙乐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笨狼' 的评论 : 谢谢驻足小众题材的小众文。幸会问好!
笨狼 回复 悄悄话 曲高和寡,附庸一下。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汤姆爷爷' 的评论 : 幸会问好!"功底“是取笑了。是啊,一部电影有Hoffman足矣,再加上Walken和Keener,可称奢华。"居然"还是关于Opus 131。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y56' 的评论 : 承蒙谬奖。汗颜了。好高兴你喜欢这部电影。真希望多一些这种“小制作”影片。

赞闻香妙评:"人性复杂,世事无常,但是对音乐的热爱融化了一切。"
汤姆爷爷 回复 悄悄话 作者的功底让人敬畏,不过在电影里我更愿意跟随着 Philip Seymour Hoffman让魂魄飘绕在四重奏里。
yy56 回复 悄悄话 昨晚,在Amazon看了这部电影,今晨又返回来阅读了此文,不禁称道这是一篇多么难得的电影脚注。

每个瞬间都是精挑细选,舒啸敏锐的目光,广博的知识,精准的翻译,让我大赞。

人性复杂,世事无常,但是对音乐的热爱融化了一切。

谢谢舒啸,让我们有机会去欣赏这部让人看后思绪连绵的影片。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y56' 的评论 : 小众影片。期待闻香评论。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pot321' 的评论 : 谢谢点点。倒希望大家能够*安全*地忙起来,即便玩影剧的时间少些。:-)
yy56 回复 悄悄话
找到电影了,看完在评论。
spot321 回复 悄悄话 慢慢地欣赏。谢谢分享好文!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西风-西风' 的评论 : 幸会西风-西风!谢谢光临。

文学城有20MB附件的限制,否则我应该把作品131的七个乐章都上传的。这个第4乐章就已经19MB了。等下次若再写到舒伯特的时候吧。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RooibosTea' 的评论 : 茶儿在责备我夹带私货了。(哈哈)影片中第二小提琴的舞蹈家“跑友”就曾说过要用巴托克的一首弦乐四重奏来编舞。甚至还有专门为芭蕾把其它音乐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的。不敢自称影评,因为没有评影。只是几个瞬间,一点玩味了。
西风-西风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还有舒伯特的“挽歌” 你能否贴上来?
ARooibosTea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哈,舒兄手段高明,把诗译融荟在影评乐评里了哈:-)
贝多芬的这弦乐四重奏宁静、典雅。好像芭蕾舞的配乐常用弦乐重奏?
也喜欢霍夫曼的表演,自然朴实不留表演痕迹。可惜吸毒走的太年轻了。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的邀请、鼓励!

我有卡萨尔斯演奏的巴赫无伴奏组曲和他与Serkin合作的贝多芬的奏鸣曲,虽然录音效果无法与今日比较,但大师的风采是岁月无法磨蚀的。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谢谢觉晓光临!

祝贺你女儿!希望她们的四重奏组合还在一起继续演奏、品味音乐。弦乐四重奏这个形式中伟大作品众多,涵盖了所有的情感、情调与情绪。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这篇要大赞,谢谢舒兄论文级的艺术文,将作家,电影和音乐史都涉及得面面俱到,感谢行云流水的美文。

说起卡萨尔斯,我想起了他说的这句话:“有表情的音准”,“自然的渐弱”这样的手法“雕刻”每个音符,用时值的微调给音符摆好“姿势”。。。认识很多世界级别的小提琴等音乐家,虽然我是个外行,也能在他们的音乐中感受到心灵的震颤。T.S.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原来读过一些,他还真是挺有才的。

准备去看看这部电影,再回头来仔细读文,谢谢舒兄支持活动!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以前我女儿也在教育局的音乐比赛里得奖,是四重奏里拉小提琴。感谢多伦多的音乐教育,让平常家庭的孩子接触更多。
这篇要慢慢读了。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真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