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领袖折腾民众的日子 唐代12位皇帝的诗

(2009-02-06 02:53:37) 下一个

      在同一个语言里由于种种原因各自理解都有“似是而非”的时候
更何况不同国家,民族不同。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连续用三个“不”,
来表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其中“不折腾”的英文翻译难倒不少国外媒体,有译成“不翻来倒去”
(don't flip flop)的,也有译成“别走岔路”(don't get sidetracked)的,
有译成别反复:Don’t sway back and forth,还有译为“不踌躇”(no dithering)的。
没有重要变化:No major changes最近有文章给予解释:“不折腾”就是“稳定压倒一切”,
      “不走回头路”,“不改旗易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尺检验一切行为。
      “不折腾”毕竟是北方方言,对于中国的南方人来说,完全理解北方方言
都有一定的障碍,
      更何况外国人。所以政府的文件,最好少用方言为是,以免各自理解走样,
成为“郢书燕说”,“南辕北辙说”的根源。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日本的媒体被翻译成:
      “動揺せず、怠けず、寝返りを打たず”
      “動揺しない、怠けない、むちゃなことをしない”
      “不折騰(無茶せず)”,“不折騰(寝返りを打たない)”
“じたばたしないで(don't flip flop)”
      “脱線せずに(don't get sidetracked)”
      “繰り返さず(don't sway back and forth)”
      “ためらわず(no dithering)”
      最近听一些日本人嘴里“补痂痛”,仔细一想才知道说的“不折腾”!
既然是方言就包涵了只有局部地区才能通用的意思,有模棱两可,
含糊其词之嫌!
      实际上北方方言“不折腾”包含了很多意思,使用在各种场合,
有“踢蹬”, 有“苦闷”,有“反复”,有“浪费”,有“瞎整”……
等意思。
      1,心里折腾
      2,他把这个机器拆了有安,安了又拆,折腾了几十回
      3,别来回折腾了
      4,小孩儿瞎折腾
      5,把百万家产都折腾完了。
      祖上留下的家产不少,可都叫他折腾完了。
      心里折腾(胸苦しい)苦悶する。病気に苛まれる。さいなまれる 
苦しくて寝返りをうつ。
      半夜里折腾起来了(夜中に苦悶し始めた)
折腾得瘦成一把骨头了(病気にさいなまれて骨ばかりになった)
你好好睡一觉,别来回折腾了(ごろごろしないで、静かに一眠りしなさい)
他把这个机器拆了有安,安了又拆,折腾了几十回
(繰り返しする:彼はこの頃機械を外しては組立て、組み立てては外し、
それを数十回繰り返した)
難儀をする
别来回地折腾了(そんなに行ったり来たり難儀をしなさんな)
折腾出俩钱儿(難儀して金を少しつくる)
小孩儿瞎折腾(子供がやたらに騒ぐ)
   浪費する、無駄使いする。(踢蹬)
      把百万家产都折腾完了(彼は百万の財産をすっかり浪費してしまった)。
祖上留下的家产不少,可都叫他折腾完了(先祖が残した財産は少なくなかったが、
彼に全部使い果たされた)。
无论如何,既然不不是“一句顶一万句”的伟人再现,就不能让人民
“盲人摸象”地, “囫囵吞枣”地理解其精神,首先折腾的主语是谁?
究竟是哪层折腾意思? 毛主席将湖南话可正式文件指示还是很少长沙话,
更不用说北方方言了,胡主席喜欢使用排比,对偶等修辞学的工夫算不浅,
难道就没有一个代替折腾意义的更准确的字眼?不会是为了“忽悠”吧,
领袖人物的语言应当对亿万人,不管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应有责任明白地
交代,不要在文字上折腾更多人了!
这不,在网上很多人都在受折腾,包括看这篇博客的人和论坛管理者!

         【麻生内閣支持率】

    支持(前次)       不支持(同)

朝日新闻  14%(19%)     73% (67%)

读卖新闻  19.7%(20.4%) 72.4%(72.3%)

共同社  18.1%(19.2%) 70.9%(70.2%)

NHK 18%(20%)     71%(71%)

唐代12位皇帝的诗词,唐玄宗多情,唐昭宗凄怆,最经典还是唐太宗。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上至君王、下至平民,兴之所至,皆能作诗。
唐朝有帝号的皇帝总计22位,有诗传世的便有12位之多。其中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等都是重要的诗人,对唐诗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1、唐高祖李渊
作为开国皇帝,李渊并没有在诗歌上投入很多经历,也没有佳作传世。
《册府元龟》中记载了一首仄韵五绝《为秦王制诗》:
圣德合天地,五宿连珠见。
和风拂世民,上下同欢宴。
据说这首诗是写给还在做秦王的李世民,但其是否是李渊之作,历史上一直存在着质疑。
2、唐太宗李世民
大唐以武开国,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成就了千古一帝。
他不仅雄才大略、德才兼备,更是直接地推动了大唐诗歌的繁荣。
他的创作包括五律、七律、五绝、古风等诸多诗体,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萧瑀,字时文,出身兰陵萧氏南梁房,为后梁帝王之家,孝顺好佛,工于书法。
萧瑀的妻子是献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与李渊是姑舅表兄妹。
李世民登基后,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他性情刚直,处事严厉刻板,不善与人交往,屡次忤逆圣意,遭到贬斥。
贞观九年,萧瑀第四次被罢相,并被贬出京城,出任歧州刺史。李世民写了这首诗送给他,并勉励他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
诗意也是如此,在狂风中才能识别坚韧的草木,乱世中方能分辨忠臣的臣子。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考验,才能识别出谁意志坚强,谁忠诚可靠。
而只有忠诚也是不够的,只知勇猛的莽夫难懂为国为民的道理,只有智勇双全者,才有智慧、有见识,怀有仁爱之心。
这首诗诗意浅显,但寓意深刻,极富哲理,前两句更是传颂千古的名句。
3、唐高宗李治
作为前有李世民、后有武则天的皇帝,李治的文治武功往往遭人忽视,反而是花边八卦更为人所津津乐道。
李治性格谨小慎微又犹豫多情,十分喜欢作诗,诗赋创作被列入进士科考试,就是他在位期间。
这首《谒大慈恩寺》延续了一部分齐梁色彩:
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
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
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
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与大部分皇帝写诗具有强烈目的性不同,李治这首诗写的却是自己的心灵感受,“超然物外心”一句更像是一位不染凡尘的隐士所作。
开篇“日宫”本指太阳,“月殿”本指月宫,李治以神仙宫殿代指大慈恩寺,以“万仞”、“千寻”比喻大殿如高山巨擘一般的巍峨姿态和恢弘气势
然后以“花盖”喻指御驾的马车篷,以“幡虹”喻指寺中长幡,描绘仪仗的辉煌和阵势的隆重
颈联写天边的晚霞笼罩着绣幕锦帐,细密精巧的珠宝装饰如同罗网覆盖建筑,极言寺庙的华美。
尾句皇帝望着深邃遥远的云天之景,心中蓦然生出的却是一股超脱尘世之外的思绪,隐约可见其与众不同的性格色彩。
4、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建立了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她的个性果敢,才华傲人,人生更是曲折离奇。
她14岁入宫,赐号“武媚”,做了唐太宗李世民12年的才人,却与太子李治产生感情。
公元649年,太宗驾崩后,李治登基成为高宗,武则天入长安感业寺为尼。
她在寺中孤独寂寞,为李治写下了这首缠绵悱恻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相思过度,魂不守舍,恍惚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心力交瘁,瘦弱不堪,只因太过思念你而憔悴。
如果你不相信因为思念你,近日来泪流不止,那就请打开衣箱吧,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
这首诗写尽相思之苦,曲折婉转,凄切哀怨,隐含着对情郎归来的满满期待。
但若说更能够体现武则天性格色彩的诗,还要看这首《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相传这一年腊月初八,武则天准备驾临上林苑,于是提前写下这首诗,命令春神提前让百花连夜开放。
使者到上林苑宣读了这封诏书,第二天早上,名贵花种接连开放,等女皇到达之时,百花盛开,群臣万分诧异,不得不为女皇所折服。
这首简洁明快,主题鲜明,既充满浪漫主义情调,读来又让人深深感受到女皇的霸气。
5、唐中宗李显
公元683年李治病死后,李显曾经继承皇帝位,但短短55天后就被废了。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发起神龙政变,太子李显复位称帝。
然而在位五年多,他便被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
《全唐诗》收录李显诗词七首,试录一首《登骊山高顶寓目》 :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
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
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
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阊阖”,典出《楚辞·离骚》,原指传说中的西边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也借指京城。
“閈”(hàn),意为墙垣;“天邑”,代指京都;“奥区”,意为险要的腹地;“皇图”,意为王朝的版图。
李显这首诗,是在登上长安郊外骊山之巅所作。从内容上看,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之处,只是从历史、地势、城池、宫殿等不同维度描绘眼前风光,但遣词造句精雕细琢,可以看出李显的学问功底之深。
6、唐睿宗李旦
李旦是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
李显第一次即位被废后,他做了六年的皇帝,但在母亲的强权压制下,并没有过问政事的权力。
武则天称帝后,建立武周政权,降李旦为皇嗣。
公元710年,李显被毒死后,李旦之子李隆基联合禁军将领发动政变,拥立李旦为帝。
但他二次称帝也只做了两年皇帝,两年后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
他为相王时曾作诗《侍游应制》,现刻于石淙河摩崖上,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奇峰嶾嶙箕山北,秀崿岧峣嵩镇南。
地首地肺何曾拟,天目天台倍觉惭。
树影蒙茏鄣叠岫,波深汹涌落悬潭。
□愿紫宸居得一,永欣丹扆御通三。
这首诗少了一个字,同样仍存齐梁余风,注重形式和雕琢,开始讲究格律,但还存在着平仄失调的问题。
他的诗,内容和题材比较单一狭窄,只有写景、宴会应和(应制)或写给臣子的寄语。
“嶾嶙”(yǐn lín),也作隐嶙,形容山高的样子;“崿”(è)为山崖;“岧峣”(tiáo yáo),即山高峻耸立貌。
“地首”即大地的头颅,指地的最高处,多指昆仑山;“地肺”即茅山,古人认为茅山是昆仑山脉绵延而成,为地中之肺,四周之洞为肺叶,地穴之水终日沸腾不止为肺管,故比之于肺;“天目天台”则分别指天目山和天台山。
公元700年,武皇则天曾游于此,与群臣会饮、题诗、铭刻等,此诗大约写于此时,有应和女皇之意。故而李旦连用四大名山来与石淙山做对比,极言其胜景非凡,
7、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少年时英武神明,匡扶唐室,为父亲夺回了皇帝的宝座。
他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开创了国力空前强盛的“开元盛世”。
开元年间,社会高度繁荣,艺术氛围也发展到了极高的程度,出现了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著名诗人,也使唐诗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他当然也会写诗,还曾度曲填词,创作了词牌《好时光》,属于最早写词的人之一: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这是一首仿效民歌,写男子向姑娘求婚求爱的新词,强调爱情不光依靠容貌,更要基于两人的情意。
这首词语言生动明快,如民歌般率真直接,极为符合他酷爱音乐、性格多情的人设。
8、唐肃宗李亨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李隆基向成都奔逃,太子李亨却带着两千禁军北上,在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登基。
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名将的辅佐下,李亨在抗击叛军中逐渐占了上风,一步步收复长安,诛杀叛军,迎回李隆基。
李隆基回到长安后被奉为“太上皇”,不再过问政事,只靠娱乐度日。然而短短两年后,他身边所有亲信和熟悉的宫人都被遣散,自己孤身在宫中,形同软禁。
他在位7年,762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
他在位期间作诗四首,其中有一首颇为特别。他有一位股肱之臣李泌,经常辟谷不吃饭,肃宗便亲自烧梨给他吃。
他的几个弟弟听后,表达了对臣子的羡慕,几人联诗纪念,留下了这首《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
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颍王
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信王
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益王
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李亨
9、唐德宗李适
李适是唐代宗李豫长子,唐肃宗李亨的长孙,
他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后来却因为苛捐杂税、贸然削藩等问题,引发了社会混乱,多地兵变,被迫出逃。在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浑瑊等人协力平乱后,为政绥宁,宠信奸臣,并为晚唐朝廷埋下了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等隐患。
李适善属文,工于诗,大力支持“古文运动”,不断网罗人才,以至文治大兴。
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德宗晚年绝嗜欲,尤工诗句,臣下莫可及”。
其中是否有吹捧成分不可说,然而他的诗确实十分工整精炼,如《九月十八赐百僚追赏因书所怀》:
雨霁霜气肃,天高云日明。繁林已坠叶,寒菊仍舒荣。
懿此秋节时,更延追赏情。池台列广宴,丝竹传新声。
至乐非外奖,浃欢同中诚。庶敦朝野意,永使风化清。
10、唐文宗李昂
公元826年,宦官刘克明等杀死唐敬宗,欲立绛王李悟为帝,然而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等人联合了神策军,逼宫斩杀了他们,拥立李昂为帝,即唐文宗。
李昂虽然是由宦官拥立,内心却十分痛恨宦官集团把持政权的弊端。
他性格恭俭儒雅, 悲悯仁慈,即位后更是励精图治、宵衣旰食,革除奢靡之风,致力复兴王朝,尤其对宦官专权“心愤仇耻,志除凶慝。”
然而,一来自身才能有限,二来积重难返,他终究无力挽大厦于将倾。
李昂在位期间,曾两次谋诛宦官,均遭到失败。尤其是第二次“甘露之变”,遭到以仇士良、鱼弘志为首的宦官集团的抵抗而失败,朝中大臣、士兵和宫人数千人都被屠戮,很多人甚至被族诛,可谓血流成河。
事变后,宦官彻底把控朝政,欺凌朝臣有如草芥,就连宰相也沦为了代行文书的职位。
李昂被软禁在后宫四年多,一筹莫展,只能饮酒求醉,赋诗遣悉,32岁便抑郁而终。
王谠在《唐语林》中评价:“文宗好五言诗,品格与肃、代、宪宗同,而古调尤清峻。”
在被囚禁深宫期间,他曾经写下一首五绝《宫中题》,写尽幽囚之苦: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11、唐宣宗李忱
李忱初名李怡,装傻熬死4代皇帝,以皇太叔身份坐上皇位。
他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且能恭谨节俭,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是中唐以后难得的圣明之君,被誉为“小太宗”。
据传,李忱即位后,在考虑宰相人选时,第一选择便是白居易。
但可惜的是,当时76岁的白居易已经老迈多病,无力再入朝堂了。
公元846年三月,李忱登基为帝,九月白居易便因病去世了。
李忱不胜悲悼,以一往深情,写下了一首《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对于白居易的才华和作品,李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赏,将他的诗比作“缀玉联珠”,以“童子解吟”和“胡儿能唱”高度概括了他的诗歌风格,以“文章已满行人耳”来形象地说明了他作品的影响力和流行度。
他不仅欣赏白居易的作品,更欣赏他如白云般不计名利、乐观豁达的性格,赞美他无为知足、乐天知命的思想,表达了“一度思卿一怆然”的爱惜与不舍。
在历代皇帝写给臣子的诗词中,李忱这首堪称其中佼佼者。
12、唐昭宗李晔
李晔,初名李杰、李敏,是唐朝第二十位皇帝。
李晔“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年少便极有抱负,“意在恢张旧业”。
他继位后励精图治、扩充兵马,厉行节俭、重视教育,试图削弱藩镇、打击宦官。
然而在发动战争,消灭田令孜、重挫李克用后,兵力大折,只能坐视节度使朱温和李茂贞做大。
公元896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带兵入朝,进逼京师。后一些宦官劫持昭宗李晔到了凤翔。
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带兵攻入凤翔,将李晔控制到了自己手中。李晔无可奈何之下,只能经常登上城西的齐云楼遣怀,并在此处写下了《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野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这首词从登临极目的所见所感写起,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写景处豁人耳目,言情处动人心态”。
李晔以化虚为实的手法,真切地表达出他被逐出宫、行止华州时的悲苦之情,发出了“安得有英雄”的凄楚悲怆的呼喊声。
可惜他没能等到能够力挽狂澜的英雄,最终还是死于朱温之手。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