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PP

行动出灵感,灵感不出行动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相见不如怀念 --- 新版《第二次握手》读后记 (图)

(2008-05-28 21:43:59) 下一个

 偶然从网上得知张扬先生写出了《第二次握手》新版,心里非常高兴,很想找来看看。

1970年代末这本书风靡全国的时候,我正在读高中,对物理很感兴趣,而书中那位完美无瑕的丁洁琼正是物理学家。又加上全民对科学的狂热,此书的“非感情”部分---主人公的物理生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学家的职业极其令人神往。我这次得知新版信息,也是因为有一天突然想起此书,上网查到的。

也巧,不久后在市公共图书馆的书架上,一眼就看见了这部书 (为此还夸赞了图书馆员一句)。拿起书,第一印象是书变厚多了,那么,内容应该更充实了。迫不及待地开始读,开头还是很熟悉,但,越往后越觉得实在不舒服。难道这看书也像老朋友见面:多年过去,人发福,思想也变化了?

首先是语言,太罗嗦了。试看这几句:
苏冠兰是民国十六年即纪元一九二七年夏考入齐鲁大学的。翌年即一九二八年五月发生“五三惨案” … …(第二十七页)。

又如:“这是一九二七年即民国十六年之秋的事” 几句话之后,又是“一九二九年即民国十八年八月”

简单的数学,也可以用文字这样猛扯,真是大开眼界啊。全书类似的例子非常多,这是篇幅增加的一个因素,这样的文字没有增加任何有效信息。恕我不敬,这也有点“注水”的味道。

书的厚度大增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作者无限制地写下文史及科普常识。拜托,这些“白开水”的知识,如果说三十年前由于文化条件所限,读者不一定知道,确实有必要普及一下的话,放在今天,这种假定却早已过时,读者的知识面和头脑再也不是70年代的人可比了。遗憾的是,作家还是不厌其烦地给你“灌水”,这是新版的最大败笔。写到数理化,里面还有多处谬误,不值一提。

最后,我想就书末作者关于到底有无华人参与“曼哈顿工程”所作的自辩说两句。“曼哈顿工程”是高度机密的军事工程,外籍的人士,仅有少数几位参与(如著名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我手上有好几本相关的英文书,可信度应该比较高,如《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原子弹诞生记》,物理学家费曼的传记,《一个数学家的历程》(作者:Ulam),等等,书中没有看到一个华人的名字。

这本不是什么遗憾的事情,但作家偏要说有,而且居然拔高到“事关民族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油”的高度,这就是胡扯了。作家用浪漫的文笔写中国人有本事,那是值得高兴的,文学创作,合情合理。但非要硬梆梆的咬定有现实依据,霸王硬上弓,那就是写作态度的问题了。

本来,看书已经够堵的慌了,小说后面再来篇这样的辩白,搞得你对作家只有摇头。原来好好一本书,楞是给写砸了。改天还是上网从旧书店搞本老版的《握手》来看比较妥当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VS.NET2005 回复 悄悄话 对国人来讲,这书当时是"手抄本"历史刚结束后有一本撼人心扉的爱情力做.至少对我这种早熟生是来说是让人想入绯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