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写在《焉知三十载,重返北大荒》登出之后

(2006-10-04 00:15:28) 下一个

我真是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读《焉知三十载,重返北大荒》。在我贴到大概第十章时,文学城把它放在了首页,那一天,有将近十万人次点击了我的博克。到现在,我贴完全部文章后,几个星期内,一共有将近十七万人次点击了我的博克。

我知道,这不是冲我来的,是冲着知青们来的,是冲着上山下乡来的。因为,我从留言和评论中看到,它牵动了人们的心。

很多人以及他们身边的人,都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有的人的父母是知青,有的人的哥哥姐姐是知青,有的人的朋友是知青,而有的人本人就是知青,就是上山下乡过程中的一分子。我从留言中看到,有的人当年和我是一个连的,有的人和我是一个团的,有的人是其它团的,还有的人是在其它地方插队的。

当我看着重返北大荒时拍摄的照片,当我翻动着日历,发觉再过不到一个月,就是我下乡 37 周年纪念日时,我心中有着一种压制不住的冲动,无数往事真的就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在我眼前

闪过。我觉得这一段历史,这一代人,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

文章登出后,好几个当年和我在一个连或一个团的知青都激动不已,给我打电话或发 email, 回忆当年的事情。

其中一个当年和我一个连的知青,在电话里详详细细的回忆了当年两个女知青小吴和小王拉煤时被砸死的情景。她告诉我,那次拉煤本来也有她去,可不知什么原因又不让她去了,要不然说不定被砸死的也有她了。结果只去了两个赶马车的车老板和三个女知青,小吴,小王和小马。

当煤堆轰然一声塌下,把小吴和小王砸在下面时,人们一时都不知该如何救她们。那煤块太大了,搬都搬不开,想砸碎了再搬开,下面又压着人。好不容易才把人从煤堆下面刨出来,人已经没气了。两个车老板赶紧截车把人往医院送,还要让连里知道出事了。那时也没有电话,更不用说手机了。于是小马一个人,赶着两辆马车,在冰天雪地里走了十几里路,回到连里抱信。

东北的马车都是四匹马拉的,一匹马驾辕,三匹马拉套。平时,有经验的车老板赶车还要加着小心。小马个子还没有马背高,从来没有赶过马车,一个人,只好跑到前面的马车赶两下,又跑回后面的马车赶两下。就这样,一路赶着,一路哭着,跌跌撞撞,令人难以置信的赶着两辆马车回到连里。那是怎样一个悲壮的情景啊。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出当时的样子。

我所写的,只是千千万万知青事迹中的沧海一粟。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从教育我儿子的角度讲,我应该让他知道这些,看看这些。他怎么想,是他的事情,让他知道,是我的事情。我应该把这些记下来。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大家对文章的评论,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常常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读者在几个论坛里和我的博克里留下的评论。我感到一种和读者们心灵上的互动和交流。我常常读着读着,被读者们的回复感动得热泪盈眶。

让我在这里摘录一些读者们的评论吧。

。。。。。。

我身边也有一些在兵团呆过八年的亲友 , 朋友 , 读了你的文字 , 对他们生出了许多敬意 . 他们那时就是十五 , 六岁的孩子 , 可他们却远离家乡和父母 , 在那么坚苦的地方 , 用自己还没有发育完全的身体 , 承受着那样坚苦沉重的体力劳动 , 一呆就是八年 , 不管他们的付出是否有意义 , 但他们的精神和经历都是值得我敬佩的 .

算起来,我的父亲和您同龄。我听父母讲过他们那时求学的艰辛,我非常佩服我的上一代,积极进取,为家庭为国家无怨无悔。不管由于什么历史政治原因,青春时光被禁锢被浪费,但是这些人生历练,都是宝贵的经历和财富。

我父亲也是老三届 , 也带我回过当初他下乡的地方 , 只是当初的我 , 并不能理解 , 谢谢您的文章 , 让我更能体会父亲的用心。

看到那块斑驳的赵光站牌,恍忽回到当年,曾有一次徒步从赵光走回二团,一个女孩子只身走了四、五十里雪路,相伴的只有道两旁不明深浅的沟、逐渐西落的残阳、远处林子里窜来窜去的野狼。真不敢想像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胆量。

感谢作者与我们分享这真实、感人的游记。真情实感,朴实无华,这才是文字的真正的意义。四十年前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那些事情,现在去给出任何的定论都为时过早,历史最终会作出公正的评判。对于那些豪情万丈、一往无前的千百万祖国的优秀儿女,历史已经竖立起了一座座看不见的丰碑。作为亲身经历的千万知青的一员,作者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怨天尤人,从丰富个人阅历的角度,给予 PAOSITIVE 的思考,这就更加另人钦佩。加上出色的文字驾驭能力,终于成就这篇读来酣畅淋漓、荡气回肠却又平实醇厚、朴实无华的作品。感谢您!

听了这首小提琴曲 , 看了您精彩的文字 , 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 那是一个过去了的时代 , 然而它却在我们心里刻下深深的痕迹 . 青春和热血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 即使如今远隔重洋 , 我们对它的感情依旧如金子般那么珍贵 .

我的父亲是在文革之前大学毕业分配到农垦兵团一师师部,所以我就出生在赵光,童年生活在北安,在哈尔滨读的小学和中学。想不到出国之后还能在文学城的网站上还能看到如此熟悉的北国小镇的名字,分外亲切。掐指算来,我也有将近 20 年没有回过北安和赵光。如果不是在这里看到这些名字,他们只能出现在梦中。恍若隔世,恍若隔世。感谢作者写了如此美妙的文章,让我还能回忆起在那些北国小镇度过的少年时光。

谁说你们会被遗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你们将被历史永远铭记;谁说你们浪费了青春?那段经历不就是你和你哪代人的人生财富吗?

总觉得人们应该从更深刻的角度重新认识这段历史,的确,你们也许因为没有读书,人生多了一份坎坷,可你们的经历一定会以更积极的状态在你们的后代中爆发。所以,长远来看,得真的大于失呢。我们不应在以一己或功利的思想评判那段纯洁的历史。

另外,我觉得有识之士应该把现在所存留的农场保护起来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功不可没。

当姜昆和他的 WIFE 带着他们的女儿重回北大荒时.他们的女儿说:"为什么爸妈在这呆了10年,这么长."他们俩哭了.

看到最后,我竟然也跟着作者一样的泪满眼眶,这段历史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真是太遥远了,很多场景都只是在描写知青下乡的电视剧中才能见到,不过这组游记更真实,更感人,时隔 30 年,作者竟然对于当时很小的细节都记忆犹新,那个 8 年,无比宝贵的青春岁月就那样蹉跎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对于有些人来说应该是不堪回首的,甚至是憎恨的吧,,而作者却用如此情深义重的笔触来描述,实在难得,希望作者当年的朋友战友可以看到这组好文,一切功过是非都不重要,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只有记忆是永存的 。

。。。。。。

我想,任何一个人读到这样的评论,都会被感染的。我发自内心的感谢所有的读者,留下评论的和没留下评论的。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也没有太想别的,只希望某些地方,让人看过之后,能引起一些共鸣。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看过这篇文章后,有人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有人想到了自己小时乘火车的情景,有人想到了贝满女中,有人想到了自己下过乡的父母,哥哥姐姐,亲戚朋友,街坊邻居,有人想到了自己下乡的情景。

更让我释怀的是,人们对知青的态度,除了同情,还有赞赏,钦佩和崇敬。不错,今天和过去大不一样了。人们没有必要再去刻意追求过去的艰苦了。许多过去的事情,在今天看来是幼稚可笑的,甚至是荒诞的,但是当年的知青不怕艰苦,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却还是值得怀念的。

最后说一下,有的朋友问我如何转到国内的网站?我实在是不知道。文学城意见区曾有人建议用 msnvip, 但那样恐怕会改变电脑的设置。原意的话可以试试,但有可能改变电脑设置,对电脑不熟悉的人,建议不要试。

有人要转载,当然可以,我也看到有些网站转载了,东西写了就是让人看的。如果能告诉我转到哪里就更好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raining2006 回复 悄悄话 I have forwared your blog to my friend who came from 北安. I was told that he could not hold his tears when he was reading your blog. I was born and grew up in 北大荒(3 师 21 团). your articles about 北大荒 touched us deeply. your pictures brought us back to our home. thank you very much.
dreams 回复 悄悄话 To 馄饨侯and 经常糊涂:俺归队来了。二师十四团:)))
看着这些评论,热泪盈眶。。。油然而生的是被理解被尊重的感动!人们没有忘记一代热血青年在极其特殊的条件下有青春用汗水用生命写下的历史。。。
枫叶红了吗 回复 悄悄话 去北大荒才算是真正的插队。
经常糊涂 回复 悄悄话 37年过去了,每每反思都没有这次拜读大作后深刻。我又看到了赵光,北安,和二龙山,听到了康拜因的轰鸣,见到了老农憨厚的面孔。也许我们真算不上历史的见证,但这些经历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刻骨铭心。1991年,黑龙江兵团知青出版了一本画册《魂系黑土地》。今天,也许你可以用你的网页办一个魂系黑土地的联络网,从师,团,营,到连。相信许多魂系黑土地但身居大洋彼岸的朋友们正在互相寻找。
马大新 回复 悄悄话 我曾做成MDI文件,但国内的人仍然无法打开,最后我把原文贴到WORD文件里就成了.WORD文件应是最简便可靠的了.
流浪汉屁挨地 回复 悄悄话 朋友,您好!我已经拜读了您的作品,感慨万千!虽然我没有下过乡,但我哥哥当年下乡的场面,和他在集体户那种艰难的生活场面,我一直难以忘掉!
都了你的“北大荒”后,我把全文及照片下载,排版成pdf文件,用邮件的形式传给了国内的哥哥,让他回忆当年下乡时的感受。我现有这pdf文件,可以用邮件形式发给读者。如果你需要一份,我可以发给你!如果需要什么改进,重新排版,我愿意义务服务。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青,了解北大荒!
请与我联系:xguo27514_41@msn.com
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