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知青是共和国的承重墙---李南征

(2008-08-03 00:53:01) 下一个

知青是共和国的承重墙

                                   团部汽车连:天津知青 李南征

如今,我就像一个退休老司机,盘点着自己和这一代人的心历路程,总想告诉人们,我们曾经的付出与收获,那条路直,那条路弯。


“知青”问题反思

这段四十年前的往事已经成为历史。

重新翻起这段记忆,不是要去讨论这场”运动“的根源、目的,也不是追究历史的责任,更不是简单地重温那些苦难的经历。

讨论“知青”问题有其现实意义——为了一代人的情感与现状,为了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1 、社会的反思

据各方面统计,从 1968 年到 1978 年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将近 1700 万人。超过同期中国城镇人口的 10% ,年龄跨度 1947-1959 年出生,学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覆盖当时城镇学生人口的 61% 。四十年后的今天,这一代人开始步入老年,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亲属脉络,盘根错节。与知情有关联的家庭四千多万个,人口覆盖接近全国城镇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知青问题”的影响。四十年后的今天,“知青”问题的影响依然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知青这一代人是共和国的承重墙”。

这个比喻太贴切了。这一代人几十年的成长命运始终伴随着共和国的历程。

当年,伟大领袖一声号令下,千百万知青奔赴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尽管这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场狂热的运动,但一千多万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犹如洒向广袤中国大地的雨露,给当时依然封闭、落后的中国农村,带去了时代的清风——开放、民主、文明、知识,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在苦难和折磨中,知青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成熟起来。同时,知青的献身行为也为结束文革动乱的无政府状态、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压力做出了贡献;

返城后,知青为了生存,四处找门路、拉关系、走后门,有路子的进了国营企业或大集体企业,没路子的自谋生路,成了个体户。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处于各行和业的知青又一次挑起大梁,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的主力军。凭借自身的阅历、成熟和才干成为各基层企事业单位的骨干、领导。有的则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科技教育领域的接力者、文化体育节的领军人物、各级政府部门的骨干。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这一代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铺路石”;

进入 21 世纪,面对整个社会的大转型,大量国营、集体企业破产、并购、转型。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竞争能力等原因,知青一代中的大多数,又成为下岗、分流、待业、低保的主要对象。注定要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业而再次牺牲。

今天,这一代人已经处于社会的边缘。当然,不可否认,知青当中有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成为了科学家、教授、作家、导演、艺术家、高级官员,跻身于社会的精英行列。但他们只是知青中的极少数。从总体上讲,知青一代一直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返城对大多数知青意味着新的磨难的开始:

知识层次的欠缺成为制约发展的“软肋”。 由于时代的错误,本应进入高等学府的大批英才,却只能停留在高中学历。在将近 1700 万知青中,后来接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包括电大、函大、高自考)的人群仅占不到 7% 。城市中,文凭已成为就业的最基本的条件。知识层次的欠缺严重阻碍了知青一代的发展前途。在崇尚知识、讲究高学历的今天,知青一代无疑处于知识欠缺、竞争资源不足的劣势;

现代理念的匮乏难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知青这一代人从小就受着正统的革命教育。一切听党的话、一切服从组织安排。人生的志愿就是当产业工人、当解放军、做科学家。不知商人为何物。习惯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对铁饭碗、公费医疗、退休劳保情有独钟。面对突如其来的商品经济大潮多数人是一派茫然,甚至对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感到胆怯。只能在不断成长起来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后人面前退避三舍。

脆弱的工作环境无法提供施展的平台 。知青一代人中除极少数选调上学、参军外,绝大部分都回城当了工人、普通职员、一般干部,而且大都去了传统的国营企、事业和集体性企业。这些人拿着低廉的工资,从零做起,经过十多年努力终于成为了企业的骨干、领导,刚刚站稳脚、有所建树,还未大展宏图就受到更大改革浪潮的冲击。企业破产、并购、改制,人员下岗、分流、待业、工龄买断,一下子被甩到了社会的底层,成为“四零五零”人员的主体。一切鸿鹄大志顷刻化为泡影;一些自谋职业的知青个体户,奉公守法、不越雷池,但小本经营、品种单调,能发何大财。养家糊口已足已。至于老年生计、病疾之灾,根本不敢考虑;

扭曲的家庭境遇凭添了生活的重负。 大多数知青都遭遇了生活的双重重负:婚姻与家庭。

近十年的农村生活知青们从妙龄少年成长为情窦绽放的大龄男女。每个人都难逃情网。有的人在共度的艰难中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结下百年之缘;更多的人出于对未来前途的迷茫、担心结婚不能返城而不敢恋爱。好不容易熬到返城,年龄又都大了,婚姻成了老大难。好赖找一个结婚成家,又有多少是忠贞爱情、相濡以沫;还有的人为了抵御艰苦的环境和填补心灵的迷茫,渴望得到异性的慰籍,选择了在当地恋爱结婚。可一旦返城之风刮起,为了回城,许多人撕破了家庭的外壳,欠下了终生无法偿还的“孽债”。今天这一代人开始步入人生的老年,可肩上仍压着“一手托四家”的重负:对上要操心、照料两家老人的生活和病痛,对下要筹措儿女们的就业、婚姻和住房。同时又要顾及自身的生活和日渐衰老、疾病增多的身体。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使这一代人透不过气来。

如此种种。诸多负面因素的制约使得知青一代正在被社会边缘化。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正在被社会淡忘,知情的故事被掩入了历史的尘埃;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代人开始退出时代的主流,进入退休赋闲的老年行列,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力日趋减弱;文化、价值观的差距使得大多数人难以融入当今时尚、前卫、快速的社会,游离于网络、信息时代之外;伴随着退休、下岗、待业,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准和质量大幅下降,退居于社会的下层 ……

有人说,知青一代及其影响正在消亡。

淡化是正常的。消亡不可能。

我们是与共和国水乳交融的一代人。每个人从诞生那天,命运就和这个国家紧紧系在了一起。十二年的红色教育、各次运动的耳濡目染、上山下乡的风雨岁月使我们确立了坚定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我们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是红色共和国最忠诚的代表;

我们皈依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理念,尊崇助人为乐、孝老爱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崇尚正义、崇拜英雄,每当重温“钢铁斯怎样炼成的”的名句、唱起“长征组歌”的旋律,心中依然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我们成熟、坚毅、刻苦、持之以恒,不好高骛远。我们追求平淡的生活,粗茶淡饭、勤俭杜奢、量入为出、细水长流是我们的准则;

知青岁月使我们饱受磨难,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许多人至今仍生活在那段历史的阴影中。我们曾抱怨过、嫉恨过、诅咒过。但每当向子女们谈起那段经历时,总是愿意把最快乐、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情讲给他们,让他们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对那段经历,我们总有一种挥之不去、恨爱交加的矛盾心态;岁月的磨难使我们许多人产生了厌世嫉俗、识破红尘的观念。但一旦国家有难、社会发出需要,我们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子女去响应、去投入、去奉献。甚至自己会挺身而出。

这就是儿女对母亲的感情。这一代人注定了要终生成为共和国的柱石。

知青非小事。

知青问题并非只是文革中的一段往事。从共和国的历史看,知青问题始于五十年代,直接触及人数约二千万,覆盖千万家庭,影响几代人,涉及数亿人口。关乎国家信誉,关乎时代公平,关乎社会和谐。应予客观、公正、务实地对待。

客观地评价。 几十年来,中国思想理论界从未对知青问题进行过全面、客观、深入地研究和评价。文革后,文学、影视界对知青题材的表现都是“伤痕”、苦难、愚昧和遗孽。少数人的主观臆想笼罩了对“知青”现象的正确评价。

“知青运动”的社会根源,时代影响,历史地位;知青一代人的曲折经历、信仰培育、人格磨练、社会贡献。这些都应给出公允的裁定。而最有资格做着这件事的人,就是我们这些亲历者。要对知青问题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非一朝一夕之举,需要历史长河的冲刷积淀。但必须从现在开始着手,举国家之力高度关注、积累资料、多方融合、循序渐进。这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几代人负责。

热情地引导。 虽然知青一代已人到老年,但大多数人信仰成熟、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经验丰硕、技能精湛。这是国家几十年付出沉重代价积累起来的,是社会的财富,应予高度的重视和珍惜。国家的发展战略、政策的立意制订都要充分考虑这块巨大的社会资源,通过政策措施的引导,打造适应的环境,使这一代人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用余热继续造福于社会。这也是对这一代人最大的关爱。

真情地关照。 知青一代毕竟经历了几十年的磨难,许多人身负残疾,家境拮据,生活艰难,是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国家、社会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个群体给与更多的政策倾斜和人道主义关照。对知青子女的返城、就业、住房等实际问题给予更多的帮助。最大限度地减小知青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 、自身的反思

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 全靠我们自己! ”

我们这一代人,要赢得历史的认可、社会的公正、时代的接纳,最终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奋斗不息、自强自立。

要自强。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自暴自弃,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放弃信仰、不要失去斗志。虽然我们年龄大了,学历不高,竞争意识差。在社会上我们处于弱势。难以与七零、八零、九零后的新生代们正面抗衡。但是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成熟,我们稳健,我们能吃苦,我们契而不舍,我们有自己的专长,我们踏实务实、不贪大求快。我们能在适合自己的社会空间发挥自身的优势。只要不服输,努力去做,任何一个小小的成功都是我们人生价值的体现;

要学习。 知识结构的欠缺是我们当前人生的“瓶颈”。虽然我们年龄大了,但永远不要放弃学习的欲望。要想不被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抛弃,就必须不断地学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风尚。

要学习国学。要领悟“儒释道”中的精华。将中华民族数千文化的精粹与我们自身的人生经历相联系在一起,把鲜活的人生经历升华为人生的哲理。使自己今后的人生更成熟、更自觉、更有意义;

要学习现代社会的先进知识。信息经济、互联网、电子商务,我们可以不懂它的技术和原理,但我们必须了解他的用处、功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不去详细了解国际间错综复杂的纷争和变化,但我们必须知道,世界正在开放,人类正在走向融合,我们应该逐渐学会从全球角度去看问题。如果有条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一些现代技能:电脑的一般操作,上网,发电子邮件,最好能写自己的博客;

要向年轻人学习。七零、八零、九零后的新生代,生活在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环境,形成了一种现代的人生理念、价值观、文化追求和生活方式。我们要学会与他们沟通。你可以不喜欢蹦迪、超女、网游,但你必须了解这些是什么,了解年轻人为什么喜欢,为什么陶醉于此,从中得到了什么快乐。这样你才会拥有与他们交流、沟通的资本,从他们那里汲取年轻、时尚、鲜活的时代元素,充实自己逐渐衰老的人生。同时将自己的人生感悟、经验和智慧渗透给他们。因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要自助。 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一个现代人难以具备的优势——四十年艰苦历程结下的战友情谊。这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要珍惜这份财富并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中的更弱势者,战友之间的帮衬、搀扶是最实际、有效的。定期聚会、老年公寓、知青基金等这些我们自己发起、倡导的知青互助形式将会逐渐发挥其作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知青岁月带给我们的不仅有人生磨难,更有生活的温暖、友谊和亲情。

要乐观。 我们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应该保持一个平常、淡泊、豁达的心态。五、六十年年的人生历程,什么苦没尝过、什么曲折没经过,眼前的困难能更可怕吗?面包总会有的,工作总会有的,房子总会有的。小康足矣;要放开手,不要把本该孩子们自己完成的事全揽过来。要更多地让他们自己去挣、去搏、去尝试。以乐观的心情更多地关注自己往年的生活,去做自己愿意做可一直没能做的事。让未来的每一天都是快快乐乐的。

我们这一代人已开始年入花甲。已为人父、为人母,甚至以为人祖。它意味着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新的人生历程的开始。我们都过了“知天命”的年龄。站在这样一个人生制高点上,俯瞰所走过的道路、体味人生的真谛我们感到自豪。作为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我们尽到了责任,我们履行了义务。我们付出了,我们也得到了,尽管有时不尽人意。

我们还有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人生历程。不论健康或病痛、发达或失意、富有或贫困我们都同样对未来充满乐观。我们把前生献给了社会,将后世留给自己。

未来的人生不是日落的夕阳,她就象二龙山头喷薄的朝霞。照遍黑土地,比四十年前更加的灿烂和精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0)
评论
张益言 回复 悄悄话 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胡同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我是毛泽东的评论:哈哈哈当然啦您是伟人啊谁敢和您老人家比啊
白云刍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尘民的评论:

不患寡,患不均
我是毛泽东 回复 悄悄话 远方的山林: 没有人说知青的“制度”好啊?照您的逻辑,那么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制度”不好,吃那么多苦头,为何人民都对这些革命先驱者致以敬意,歌之颂之呢?

没有说好,只是在那种艰苦环境中,折射出人们对命运不屈的精神.....这点来说,小同志啊,你是不能理解的啦
远方的山林 回复 悄悄话 既然知青制度好,为什么现在不再行?若说不好,为什么不清算?伟人其所成为伟人,是呆人太多.
我是毛泽东 回复 悄悄话 记得,那时要表态是否“扎根农村一辈子”,在会上,本人第一个发言,表示要一辈子扎下去,现在想来,说话没有credit, 没有认真想过那意味着什么。事实上,因为身体不好,故特殊照顾,常可回家休息,那时不用病假单,不用医生证明。3年的知青生活,有1/4是在家里度过的。

但不管怎样,知青生活难忘怀,现在最铁的朋友,就是知青时代的朋友,感情很深,风吹不倒,雨打不散。

want_try 回复 悄悄话 知青, I was one, used to be social junk; Some are still social junk, unfortunately. I never feel as 共和国的承重墙. (Sorry, I just readed the article title)
陕北老农 回复 悄悄话 16岁插队到陕北,我们并没有如常人所说的被毁掉,感谢毛主席,给了我这样一个现代人不可能体验的机会。造就了我们超出常人的坚强和忍耐。当我光着膀子在工厂的车间里连续十一个小时改造设备的时候,公司里的大学生都惊呆了。比日本人更能干,更能吃苦,才能战胜日本的同行的道理,不用解释他们就明白了。我对身边的六个年轻人说,我一定要把你们培养成六条汉子,真正的男子汉。
ASUN 回复 悄悄话 16岁下乡,上水利工地,要强,抡起8P榔头砸石头,抬2块“拱波”(水泥预制板),返程读书,考上大学,把脑子读坏了,不会思考了,革命工作就是请客吃饭,把肠胃吃坏了,经商,找80后做爱,把肾搞坏了,移民,受歧视,把小D搞得抬不起头了,,,,
va_landlord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尘民的评论:

Cannot Agree More!

知青们是让伟大领袖给彻底地毁掉的一代, for some of them, including of their spirits.
钟鼓楼豁口 回复 悄悄话 非常理解知青这一代人,有的人为能够走到今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真有意思 回复 悄悄话 即使是对文革时期年轻的一代,知青也只能占10%到20%左右(按当时的城乡比例)。
尽管知青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也是极少数。我不知道笔者何以把知青叫做共和国的承重墙?你们作为知青给国家做了什么样的特别贡献?
说道受苦,比知青更前的一代可能受得更多。比起劳改戴帽子的右派,知青的苦又算啥。



wenjuyuan 回复 悄悄话
"愚昧,可悲!" "悲也?奇也!"
"nothing special, just a life!"

兩重天啊。
likewater11 回复 悄悄话 Thanks for the memory, but nothing special, just a life!

:)
sohu3811 回复 悄悄话 愚昧,可悲!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1).当年,伟大领袖一声号令下,千百万知青奔赴广阔天地,给当时依然封闭、落后的中国农村,带去了时代的清风——开放、民主、文明、知识,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在苦难和折磨中,知青锻炼了自己。同时,知青的献身行为也为结束文革动乱的无政府状态、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压力做出了贡献;

2).返城后,知青为了生存,四处找门路,进了国营企业或大集体企业,没路子的自谋生路,成了个体户。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处于各行和业的知青又一次挑起大梁,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的主力军。有的则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科技教育领域的接力者、文化体育节的领军人物、各级政府部门的骨干。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这一代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铺路石”;

3). 进入 21 世纪,面对整个社会的大转型,大量国营、集体企业破产、并购、转型。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竞争能力等原因,知青一代中的大多数,又成为下岗、分流、待业、低保的主要对象。注定要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业而再次牺牲。

“知青这一代人是共和国的承重墙”! 为共和国的进程流下多少泪水。
老竹林 回复 悄悄话 数据可能有误。可以肯定1960-1961年出生中也有不少上山下乡的(76年初中毕业的有不少去了农村,因为那时已有“早去早回”的说法),而最后上山下乡的年份应该在1977年-当年已决定恢复高考(77级在78年入学,但考试在77年底, 之后再上山下乡的可能性很小)。
LINGYUAN 回复 悄悄话 有时我想,苦难对一个民族也好,对一个个人也好,是一种历炼,同时也是一笔财富.因此,带有苦难的人生,其经历就显得更加丰富与厚重.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也是中华民族在近代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的一种结果.这些苦难使这个民族更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从知青在上大学之后那种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就可以体会出来.现在年青学生很难能达到那种刻苦的程度.
尘民 回复 悄悄话 知青们是让伟大领袖给彻底地毁掉的一代,仅有极少数在后来的老邓的改革开放的年代获得成功,在这批最失败者中,居然还有替老毛这个害得他们最惨的大唱颂歌之徒。悲也?奇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