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再论幸福是基于比较

(2010-01-08 15:51:15) 下一个

   
   
   
   
   作者:郭知熠

   
   
   笔者最近写了一系列文章讨论人类的幸福问题。其中有一个命题:我们个体幸福的产生是基于比较。对于这个命题,郭知熠先生认为是显而易见的,但看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面评论后,反被吓了一跳。看来郭知熠先生还不得不为这个命题多费一番口舌,真是不“幸福”啊!
   
   在笔者的讨论中,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如果要产生幸福,这个比较只能是“向下比较”。如果有读者对这个问题有疑问, 请参考郭先生的《幸福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我们曾经提到过,如果从主体对于比较的感觉来分,我们可以有两种比较,一种是有意识的比较,一种是无意识的比较;如果从比较的对象来分,我们也有两种比较,一种是与自己的过去作比较,一种是与其他人作比较,而与其他人的比较,又可以分为现在以及过去两种。关于这些分法的讨论隐含在《幸福究竟是什么?》中。
   
   首先我们来考察某个读者所提出的“上大学”案例。这位读者说,如果你考上了大学,你感受到了幸福,那么,这个“比较”在什么地方?!
   
   当你考上大学时,如果你感受到了幸福,那么,你的幸福感的产生就可能是基于两种比较。一个是基于与你“过去的状态”作比较。你过去没有考上大学,而你现在突然考上了大学, 这个你的“存在”状态的改变使你感到幸福。一般来说,这个比较是无意识的。你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你已经作了这个比较。
   
   另一个比较是与其他人的比较。你考上了大学,但你的很多朋友可能没有考上。别人都在嫉妒,或者羡慕你,那么,你为此而感到幸福。 这个比较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有意识的。
   
   这位读者还说,假设你考上了一个二流大学,如果你与一个考上一流大学的人相比,你岂不是毫无幸福感?但我们必须提醒:我们在这里的假设是你感受到了幸福。郭知熠从来没有说过,比较一定产生幸福,而只是说,幸福的产生是基于比较。这两个说法是有本质区别的。许多读者实质上是在攻击“比较一定产生幸福”这个命题,而郭知熠却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甚至没有暗示过这句话。如果这位读者对这个问题仍然想不通,我希望他再仔细地思考一遍。
   
   我们再来讨论“爱情”这个案例。其实,笔者在《幸福究竟是什么?》中已经将这个问题表述的非常清楚。一个处于爱情状况下的人所基于的比较有可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这种比较同样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你与你以前的状态作比较,一种是与其他人作比较。你在以前的状态中没有处于爱情之中,而现在你是在恋爱中,你感到很幸福。另一种是与其他人作比较。虽然这种比较有可能是有意识的,对于很多人往往是无意识的。
   
   有些人举例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并将此作为爱情中没有比较的例子。 可是,既然在情人眼里“西施”都出来了,如何这不是比较?!郭知熠真被搞糊涂了。 在你的眼里你的恋人美貌超过西施,也就等于说超过了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这还不是一种比较?!!!为什么你感到幸福,正是因为你的比较,你觉得你的恋人美如西施。如果你觉得你的恋人是一个丑八怪(哪怕你的恋人实际上非常美),你会生出幸福之心来???
   
   当然,这种比较是无意识的。有些在恋爱之中的人大叫:我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啊!我不要江山啊!我不要江山啊!(你别说,世界上真有要美人而不要江山的人。)那么,他就在无意识中将他自己与全世界的人作了比较。所以,郭知熠说,在爱情中的比较是非常有“个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失恋的痛苦往往非常强烈的缘故。
   
   有人为了反驳笔者的“幸福是基于比较”的结论,甚至于完全否认在恋爱中有比较存在。这是更荒谬的。难道一个人会爱上任何一个异性?!如果你还承认恋爱中你有选择性的话,你就必须承认在恋爱中有比较。否则,你为什么爱上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你为什么没有选择那个90岁的老太婆?!杨振宁先生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年纪小他50多岁的女人???
   
   我希望,郭知熠先生的这个再讨论终于“证明”了这个命题:“幸福的产生源于比较”。这也说明了幸福的感觉是永远需要一个或者多个或者无穷多个参照物的。
   
   
   
   
   写于2009年12月29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