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评司徒王允

(2006-07-30 13:35:30) 下一个

超级厚黑评三国:评司徒王允

 

 

 

作者:郭知熠

 

 

 

司徒王允是策划除掉董卓之主谋。王允与貂蝉巧设连环计,先赢得董卓和吕布二人之欢心,然后再挑拨董卓与吕布之关系,最后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整个过程计划周密,可谓天衣无缝。

 

郭知熠先生在《评曹操刺董卓》中曾提出“装友实敌骗金刚”。这个骗金刚是说,一个人为了迷惑敌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采取装作敌人的朋友的方式去靠近敌人。曹操使用了这个骗金刚,赢得了董卓的信任。王允使用了同样的骗金刚,他也赢得了董卓的信任。

 

其实,王允在使用“装友实敌骗金刚”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们来欣赏一下王允的具体表演(见《三国演义》第八回):

 

过了数日,允在朝堂,见了董卓,趁吕布不在侧,伏地拜请曰:‘允欲屈太师车骑,到草舍赴宴,未审钧意若何?’卓曰:‘司徒见招,即当趋赴。’允拜谢归家,水陆毕陈,于前厅正中设座,锦绣铺地,内外各设帏幔。次日晌午,董卓来到。允具朝服出迎,再拜起居。卓下车,左右持戟甲士百余,簇拥入堂,分立两旁。允于堂下再拜。卓命扶上,赐坐于侧。允曰:‘太师盛德巍巍,伊、周不能及也!’卓大喜。进酒作乐,允极其致敬。天晚酒酣,允请卓入后堂。卓叱退甲士。允捧觞称贺曰:‘允自幼颇习天文。夜观乾象,汉家气数已尽。太师功德振于天下,若舜之受尧,禹之继舜,正合天心人意。’卓曰:‘安敢望此!’允曰:‘自古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岂过分乎!’卓笑曰:‘若果天命归我,司徒当为元勋。’允拜谢,堂中点上画烛,止留女使进酒供食。”

 

在这里,罗贯中先生用了“伏地拜请”,“允于堂下再拜”,“进酒作乐,允极其致敬”等语来描述王允对董卓之“殷勤”,可谓刻画得入骨三分。

 

自然,董卓对王允并没有防金刚,他完全被王允之假象所迷惑,以至于最后败于王允之手。

 

其实,如果一个人使用“装友实敌骗金刚”,这个骗金刚是很难被对手识破的。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人的本性所致。在人的本性中我们有希望别人讨好自己的倾向。我们如果被别人吹捧几下,恭维几番,我们就会飘飘然起来,如坠五里云端,哪里还能够辨别出事物的真伪曲直?!

 

教主以为,通常一个人极力地讨好你,以至于达到“恶心”的程度,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个人极端“崇拜”你,一是这个人极端仇视你。而对于你来说,你却很难知道那个人的讨好究竟是出于哪一种原因。是出于对你的“崇拜”还是出于对于你的仇恨?!自然,一个人“崇拜”你对你不会有什么伤害,而一个人仇视你,并接近你,将会使你防不胜防。

 

不过,别人之所以仇视你是一定有理由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世界上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是千古不变之至理名言。所以,如果你能够检讨自己的行为,找出别人恨你的理由,你也许可以防患于未然。

 

正如对于你的敌人可以有“私敌”和“公敌”两种划分。一个人对于你的仇恨也可以分为“公”和“私”两种。郭知熠先生把因为私人的恩怨所引起的仇恨称为“私恨”,而把因为公理(包括信仰,道德等)所引起的仇恨称为“公恨”。

 

如果是因为“私恨”,你可以追根溯源,通过反省你的行为,你可以找到恨你的人,至少你可以找到可能恨你的人,从而你可以加以防备。我们在《评曹操占张济之妻》中曾经讨论了张绣和曹操。张绣对于曹操的恨是出于私恨,是因为曹操占了他的叔叔之妻。如果曹操检讨自己的行为,他可以对张绣加以防备,而不至于酿成大错。

 

但相对来说,公恨就会复杂很多。它不象私恨那样,你可以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就可以找到怀疑对象,从而加以防范。在公恨的情形下,你很难确定怀疑对象。那么,你可能不得不采取的策略就是:防备任何人。但这样的策略却会使你疲于奔命,惶惶不可终日。

 

曹操对于董卓的恨是公恨,王允对于董卓的恨也是公恨,所以,董卓是很难察觉出曹操和王允是自己的敌人的。一个人在引起公恨的时候,应该格外警惕,应该有特别强的防金刚,否则,他将会死无葬身之地。董卓就是因为没有特别强的防金刚而被人杀死的,而曹操之所以在引起公恨的时候仍然不死,正是因为曹操特别强的防金刚。因此,董卓之死不是偶然的,而曹操没有被人谋杀致死,也不是偶然的。

 

我们还是回到王允的话题上来。

 

王允除掉董卓,他不仅运用了对董卓的“装友实敌骗金刚”,运用了“美女骗金刚”,而且显然他还运用了用金刚。因为他除掉董卓,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他还利用了吕布的力量。

 

郭知熠以为,如果王允在除掉董卓后,能够完全控制局势,汉家江山也许不会很快灭亡。只可惜王允未能控制住局势,汉家天下很快就四分五裂了。

 

为什么王允在除掉董卓之后没有有效地控制局势呢?我们来讨论这里面的机关何在?我们先来看看王允之作为(引自《三国演义》第九回):

“却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闻董卓已死,吕布将至,便引了飞熊军连夜奔凉州去了。吕布至郿坞,先取了貂蝉。皇甫嵩命将坞中所藏良家子女,尽行释放。但系董卓亲属,不分老幼,悉皆诛戮。卓母亦被杀。卓弟董旻、侄董璜皆斩首号令。收籍坞中所蓄,黄金数十万,白金数百万,绮罗、珠宝、器皿、粮食,不计其数。回报王允。允乃大犒军士,设宴于都堂,召集众官,酌酒称庆。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允叱曰:‘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众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太傅马日磾亦密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杀之,恐失人望。’允曰:‘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日磾无言而退,私谓众官曰:‘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岂能久乎?’当下王允不听马日磾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后人论蔡邕之哭董卓,固自不是;允之杀之,亦为已甚。”

 

蔡邕之哭董卓,还真有些奇怪。郭知熠以为,蔡邕在这里有借此邀名之嫌疑。通过他哭董卓,向世人表示他知恩必报之美德,真腐儒也!也许王允没有必要杀掉蔡邕,但王允杀掉蔡邕并不是王允之败的根本原因。王允之败,败在他不肯赦李傕、郭汜等人。

 

“且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使者回报李傕。傕曰:‘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谋士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傕等然其说,遂流言于西凉州曰:‘王允将欲洗荡此方之人矣!’众皆惊惶。乃复扬言曰:‘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众皆愿从。于是聚众十余万,分作四路,杀奔长安来。”

 

王允刚除掉董卓,可是,董卓的部下和势力都还在。王允在局势不稳的情形下,应该采取安抚的策略,而不应该采取过于相逼的策略。过于相逼就会使得这些人狗急跳墙,这样,到时候谁胜谁负就成了未知数。因此,在除掉首恶后控制局面的最好方法,不是赶尽杀绝,而是网开一面。我们还是根据这里的讨论提出一个原则:

 

给从犯以出路原则:在很多时候,如果你已经除掉了首恶。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你应该给从犯以出路。斩草除根只是在你已经抓住了从犯之后,而不是在他们在逃的时候。

在这里,李傕、郭汜等人在逃,为了瓦解他们的势力,避免他们联合起来,王允应该给他们以出路,公开地赦免他们。如果他们知道还有出路,他们就不会冒死的危险重新反叛。

 

王允的结局如何呢?

 

“数日之后,董卓余党李蒙、王方在城中为贼内应,偷开城门,四路贼军一齐拥入。吕布左冲右突,拦挡不住,引数百骑往青琐门外,呼王允曰:‘势急矣!请司徒上马,同出关去,别图良策。’允曰:‘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吕布再三相劝,王允只是不肯去。不一时,各门火焰竟天,吕布只得弃却家小,引百余骑飞奔出关,投袁术去了。

李傕、郭汜纵兵大掠。太常卿种拂、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皆死于国难。贼兵围绕内庭至急,侍臣请天子上宣平门止乱。李傕等望见黄盖,约住军士,口呼‘万岁’。献帝倚楼问曰:‘卿不候奏请,辄入长安,意欲何为?’李傕、郭汜仰面奏曰:‘董太师乃陛下社稷之臣,无端被王允谋杀,臣等特来报仇,非敢造反。但见王允,臣便退兵。’王允时在帝侧,闻知此言,奏曰:‘臣本为社稷计。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误国家。臣请下见二贼。’帝徘徊不忍。允自宣平门楼上跳下楼去,大呼曰:‘王允在此!’李傕、郭汜拔剑叱曰:‘董太师何罪而见杀?’允曰:‘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诛之日。长安士民,皆相庆贺,汝独不闻乎?’傕、汜曰:‘太师有罪;我等何罪,不肯相赦?’王允大骂:‘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二贼手起,把王允杀于楼下。史官有诗赞曰:

 

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

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

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

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超级厚黑教主说,王允真忠臣耳!临死不惧,不肯苟活。其事迹值得千古传颂:“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可惜,王允没有反面用金刚(所谓反面用金刚,是指破坏对手的用金刚,使得对手无法联合起来)。他没有防备董卓的从犯联合起来,从而让他们构成汉朝江山的新威胁。他没有分化瓦解他们,安抚他们,使得他们感朝廷之恩,改过重新做人。

 

另一方面,王允也没有恒金刚。他实在应该随吕布逃出,找机会东山再起。而不是坐以待毙。

 

写于2006729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