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232。论势利

(2005-12-06 18:21:23) 下一个

 

 

论势利

 

 

 

作者:郭知熠

 

 

 

“势利”这个词自然是一个贬义词。它是指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评价,仅仅以他现在的情形作为判断的根据。一个“势利”的人会“瞧不起”所有贫穷的人,并且觉得他们会永远贫穷下去。同样,一个“势利”的人也会去“献媚于”那些富有的人,只要他们现在富有,而不管他们明天如何。当然,这里的“贫穷”和“富有”也可以用其它的东西来替代,譬如可以用“无权势”和“有权势”来替代等等。

 

其实,“势利”的人是很容易引起人们痛恨的。每当我们谈到什么什么人势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义愤填膺。为什么一个“势利”的人容易引起人们的愤怒呢?什么是一个人“势利”的真实理由呢?或者,“势利”现象究竟会在哪些人那里产生呢?

 

因为这些问题,郭知熠先生仔细地考察了“势利”产生的理由。发现人类的“势利”现象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势利者”古之有之,现在有之,将来也决不会消失。而且,“势利”现象不仅仅是一个个别现象,而且是一个极端普遍的现象,“势利”的特性根植于人类的本性之中。

 

如果“势利”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且“势利”根植于人类的本性之中,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对于“势利者”大加讨伐呢?既然“势利”根植于人类的本性之中,作为人类的一员,你我也就免不了“势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责备别人的“势利”呢?

 

我们先来考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的“势利”例子。这个有趣的例子为我们的讨论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在春秋战国时期,鬼谷子的门徒之一苏秦辞别师傅下山后,回到了家里。他的父母,他的弟弟,还有他的寡嫂非常欢迎他回来。本以为苏秦会从此耕田务农,哪知道苏秦执意要周游列国,谋取功名。最后,苏秦不顾全家的反对,变卖了所有的家产作为旅资,开始到秦国游说。哪知许多的日子过去了,苏秦不仅毫无所获,而且旅资也完全用光了,囊空如洗。不得已,苏秦只得灰溜溜地返家。据说苏秦返家的时候非常狼狈。他的父母责骂他,他的弟弟和他的妻子也不理他。而苏秦这时候又气又饿,就向他的嫂子求一顿饭吃,可他的嫂子也不肯为他做饭。

 

这一次的教训使得苏秦更加发奋。于是,苏秦日夜苦读,那段“头悬梁,锥刺骨”的典故就出于此处了。后来,苏秦不顾一切,再次出游。这一次苏秦大获成功。据说当他的仪仗经过他的家乡的时候,队伍足足有二十余里。他的嫂子望风拜倒在地,不敢抬头仰视。苏秦后来问他的嫂子(依郭知熠看来,苏秦这是明知故问!),当初嫂子不肯为他做饭,而如今却又为何如此地恭敬呢?他的嫂子说,现在你有钱有势,谁敢对你不恭敬呢?苏秦发表感叹说,人情冷暖,原来如此。富贵原来是不可以没有的东西啊!

 

郭知熠先生说,人情冷暖,真是没有办法的事。连父母兄弟都如此,何况其他人呢?当你荣耀时,世人都会来巴结你;当你倒霉时,世人就都会鄙弃你,连你的亲人有时也不例外。所以,如果你要人们永远地巴结你,你绝对不可失去你的富贵。这也许是许多富人在天灾人祸到来之时,突然失去了全部财产,而只有选择自杀一途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吧。因为他知道世人会嘲笑他,他再没有脸面见人了。

 

在关于苏秦的上述例子中,苏秦的嫂子开始时因为苏秦的狼狈,而不肯为他做饭。在这时他的嫂子是鄙弃他的。后来,同样是这个苏秦,只是因为他的富贵,她在路旁俯伏迎接,那么,在这时她是巴结他的。为什么她会巴结他呢?因为他如今的身份和地位已经大不相同了。

 

其实,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只是不具备如此的戏剧性罢了。我们自然会责备苏秦的嫂子,她是多么地没有眼力啊,她也太势利了一点。可是,难道苏秦的嫂子是应该受到责备的吗?如果是你,你对苏秦的态度又会是怎样的不同呢?我看你不一定会比苏秦的嫂子做的更好。

 

世上的人们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依据于这个人表面的东西。这些表面的东西包括他的衣着,他的外貌,他的职业,他的现在的成就等等。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当你衣衫褴褛时,人们会瞧不起你;当你贫困时,人们会鄙弃你。

 

还有,世人评价一个人时,往往没有用发展的眼光。你如果现在贫困,那么,在世人看来,你就一定会贫困一辈子;你如果现在倒霉,你就永远不可能翻身。当然,这个眼光是僵死的,这个眼光是显然错误的。可是,世人就是用的这个眼光来看一个人和评判一个人。

 

为什么世人都用这种“势利”的眼光呢?这是因为用这种“势利”的眼光往往能够“成功”的缘故。确实,很多人衣衫褴褛时,他是真的非常贫困;很多人现在贫困时,他的一生也一直处于贫困之中。象苏秦这样的例子应该是一个例外之中的例外了。苏秦本是一个贫困的人,仅仅靠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后来身佩六国之相印。这个结果不仅他的嫂子无法想象,恐怕当时没有任何人会作这样的想象。也难怪人们会用“势利”的眼光来看苏秦了。

 

笔者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剧本(这是个手抄本!),剧名好象是《翠花女》。翠花女本是一个富豪的三小姐,后来嫁给了一个贫穷的书生。当翠花女有一次到她父母家为她的父亲祝寿时,他的母亲居然要她和她的孩子住在牛棚隔壁破旧的房间里,而安排她的大姐和二姐住在舒适的住处。晚上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她的孩子被冻醒哭泣,翠花女一气之下冒着大风雪回家了。

 

后来,一场大火烧掉了翠花女父母的家产。她的父亲去世了。她的母亲求告大女儿和二女儿不成,只好以求乞为生。而翠花女的丈夫进京赶考后,得了个一官半职。如今翠花女摇身一变,成了官太太了。翠花女的母亲到她的门前求乞,希望翠花女收留她,于是,翠花女向她的母亲讲起了以前的故事,责备她的母亲嫌贫爱富。不过,翠花女最后还是收留了她的母亲。

 

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笔者小时候每看一次都会流泪,每次都非常痛恨这个母亲。作为一个母亲,嫌自己的女儿贫困的人还真不会多。可是,人间的事情是说不准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穷困的人变富裕了,以前富裕的人又变贫困了。这位母亲岂能知道她那一贫如洗的三女儿还会有一天成为官太太?

 

笔者现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发觉不仅苏秦的嫂子是势利的,翠花女的母亲是势利的,我们其实都是非常“势利”的。如果我们见到一个身份高贵的人,我们会尊重他。如果我们见到一个穷困的人,即使我们不会鄙弃他,我们也会可怜他,我们对他谈不上特别的尊重。当你请客时,你把身份高且重要的人放在首位,而你会把身份低的人放在末位,这些都是势利的表现。

 

笔者要思考的下一个问题是:既然我们或多或少都是势利的,为什么苏秦的嫂子要受到特别的责备?为什么翠花女的母亲要受到特别的责备?为什么人们能够普遍接受请客时重要的人物被放在首位,而不重要的人物放在末位这个事实?

 

我们还是以请客为例。当你请客时,事实上在你的心中,你是将你的客人的重要性在你的心中排了名次的。那么,你所根据的不过是这些客人现在的地位或身份。因此,毫无疑问,你是势利的。这个和苏秦的嫂子在苏秦极度狼狈时,不肯为他做饭没有什么区别。这也和翠花女的母亲在翠花女极度贫穷时,把她安置在牛棚的隔壁没有任何区别。

 

什么是这些例子所展示给我们的真正区别呢?

 

在笔者看来,这个区别可能是结局的戏剧性效果之不同。苏秦后来成了六国的“红人”,而翠花女后来变成了官太太,但翠花女的母亲却成了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这两个故事的结局是富于戏剧性的,而请客恐怕没有什么戏剧性的结局。

 

但结局的不同不能成为一个行为应该受到责备,而另一个行为应该受到赞扬的理由,因为在当时没有人会知道今后的结局。难道如果苏秦一辈子当不了官,他的嫂子开始鄙弃他的的行为就应该受到赞扬?难道仅仅因为苏秦后来做了官,他的嫂子的最初行为才应该受到责备?难道如果翠花女永远贫穷,她的母亲的行为就应该受到赞扬?难道只有翠花女富贵了,而她的母亲贫困了,她母亲的行为才值得被我们责备?

 

请读者诸君思索这个问题。

 

 

 

写于200512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