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186。揭开爱情神秘的面纱(12)

(2005-08-08 08:18:30) 下一个

 

 

作者:郭知熠

 

第七章      爱情的渗透理论(五)

 

 

十四。爱情产生的催化剂

 

 

我们在上一节里考察了影响爱情产生的基本因素。我们把关于第三种因素,也即爱情产生的催化剂的讨论留给了这一节。

 

爱情的催化剂是指能增加主体的爱情产生的一些附加品。笔者将在这里考察什么东西能够增加主体产生爱情的机会或强度。

 

很显然,爱情的产生需要神圣感的第一级以及第二级渗透。而这些渗透首先需要主体爱情的觉醒。如果主体没有爱情的觉醒,他(她)是无法产生爱情的。封建时代的寡妇为了保持贞洁,有些人完全断绝了再嫁的念头,恐怕这些人要产生对什么人的爱情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没有爱情的觉醒。同样,对于一些边远山区的人们,因为缺少教育,要他们产生爱情也是很难的。他们更多的是性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匹配。

 

不过,爱情的觉醒也不一定非与教育程度有关不可。除了教育程度以外,爱情的觉醒还与社会的其它影响,以及主体的个人特征有关。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女主角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农家女子,但她对有知识的人有一种天生的崇拜心理,那里是一个她所完全陌生的世界。因此,这个女子非常自然地产生了对那个外来的男教师的爱情。这种爱情是由好奇,到崇拜,到相爱的过程。顺便提一句,崇拜的感觉是很容易导致爱情的,因为崇拜是很容易引起神圣感的渗透的。

 

要主体产生爱情的觉醒,可以通过媒体的传播。譬如说电影,电视里的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我们在前面说过,有些媒体的影响是双重的,既可能增加爱情,也可能误导爱情。但毫无疑问,媒体对爱情的觉醒是有正面影响的。媒体对爱情的产生可能的负面影响是在爱情尊重感那里。我们在前面提到“高昌健”的影响,使得一些女子对男子很难产生爱情尊重感。

 

媒体的传播也有利于主体产生爱情神圣感的第一级渗透。神圣感通过这些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向我们的爱情虚拟框架渗透。使得我们觉得爱情是无比美好的,是值得追求的,是我们生活中神圣的一部分。譬如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不知感动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心,使他们把爱情看作神圣的。

 

因此,媒体的传播是爱情产生的一个催化剂。它有利于神圣感对爱情的第一级渗透。如果你与某个对象一起欣赏一部爱情电影,还将有助于神圣感的第二级渗透。有助于主体对该对象的神圣感的直接渗透。

 

孤寂或闲置是爱情产生的第二个催化剂。如果你终日忙于事务,不论是你的事业还是你的生存,你的心很难为爱情准备下一个位置。笔者曾提到过培根的名言,培根说:“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为爱情发狂的”。这不仅是因为神圣感无法向这些人的爱情虚拟框架渗透,而且也是因为这些人往往在忙于他们的事业,他们没有时间和太多的精力为爱情而神伤。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旅途中的男女容易产生一见钟情。因为在旅途中的人是孤独的,同时在旅途中的人也是闲置的,他们是处于休息状态中的。他们容易产生爱情的需要,也有足够的心情来对付爱情。我们看到很多电影中的浪漫故事,就是发生在旅途中的。

 

孤寂容易产生爱情,因为这个时候主体最需要爱情。爱情对于一个孤寂的心灵无疑如同夏日里的甘露。不太记得什么时候看过一个故事。一个男子刚从监狱里出来,感到非常孤独。但这个男子很优秀。因此,在他身边的一个女子就极力地想获得他的爱情。因为这个女子懂得这个男子在这时是需要安慰的。如果稍微迟一些,其他的女子乘虚而入,他就没有这么强的孤寂感了。也许有人会问:在这个男子孤寂时所获得的爱情是可靠的吗?当然,这又属于另一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了。

 

在孤寂的情形下,神圣感是通过什么渗透的呢?在笔者看来,孤寂的情况下,神圣感是通过人的爱情需要渗透的,是通过那种极强的急于摆脱孤寂的愿望来渗透的。

 

爱情产生的第三种催化剂是主体的嫉妒。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一个在爱情中的人是嫉妒的,嫉妒是在爱情中的人容易表现出来的。但是,另一方面,主体的嫉妒也在实质上有助于主体爱情的产生。往往有这样的故事:一个人对某个异性开始时毫无感觉,但发现其他人对该异性表示兴趣后,自己也有了对该异性的兴趣。尽管这好象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爱情的嫉妒实质上可以被别人利用,而达到他自己的目的。笔者第一次看小说《红与黑》时,就被于连利用别人的爱情嫉妒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连为了使得一位贵族小姐爱上他(不过在这里,于连是为了征服她,而不是因为他爱她,可见于连这个人非常无聊),利用了这位小姐的嫉妒心。于连假装对另一位他并不爱的贵妇人感兴趣,每天都给这位贵妇人一封无比缠绵的情书,弄得这位贵妇人神魂颠倒。因为这位贵妇人的神魂颠倒,或者因为于连的爱情转移,这位贵族小姐又对于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爱上了于连。

 

主体的嫉妒确实是爱情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催化剂。为什么令一个人产生嫉妒就会加深他(她)的爱情感觉呢?这是因为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如此,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还是受外界的影响的。一个你本来不感兴趣的人,只是因为你的朋友或者熟人的影响,你就会对他感兴趣。除了受外界的影响这个原因外,你在自己的潜意识里也有超过别人的倾向,你不愿意失去什么重要的东西,而让别人轻而易举地得到。嫉妒有些时候是源于竞争的心理。

 

当然,这样的情形也是有的。你本来对某个异性不感兴趣,即使你周围有其他的人对他(她)感兴趣,你还是提不起兴趣来。这种情形在于该异性离你的标准可能太远,你无论如何也不会对他(她)感兴趣。你真正会因为嫉妒而感兴趣的是那些离你的要求不是太远的异性,这些异性是在你的标准范围内的。只是因为你害怕别人得到,因此,你才会急于下手。这就象那位贵族小姐,她因为害怕别人得到于连的爱,而转变心理向于连示爱。如果没有这种害怕心理,她可能永远不会爱上他。事实上,于连以前想得到她的爱而要杀死她,她都不能完全回心转意,而当于连使用了这种诡计后,就轮到她跪着求于连了。爱情的诡计,有谁能说是毫无用处的呢?

 

在主体嫉妒的情况下,主体就被一种不确定因素所控制。这种不确定因素人为地创造了某种神秘性,使得主体就在那里欲罢不能。每一个嫉妒的人都非常不安定。他(她)容易产生一种主观想象,从而加强自己的情感强度。这个过程就可能使得主体的神圣感通过爱情的虚拟框架向对方进行渗透。

 

尽管爱情的嫉妒有时是一种不健康的情感,它对主体可以达到身心折磨的程度,甚至可能使得悲剧发生。但必须承认,在爱情中的人实质上是有很强的嫉妒心的。这是人性的本质的自然流露,是我们所无法否认的。

 

爱情产生的另一种催化剂是双方短暂的分离。如果你对对方已经有了好感,那么,有时候对方暂时离开你会加深你对对方的感情。因为主体实质上已经接受了对方,主体进入了彷徨阶段,很容易地,主体的情感会慢慢地向对方渗透。主体的爱情虚拟框架已经有了固定的指向,这建立起了一种稳定的联系。而当客体离开主体时,这种稳定的联系被割断,主体会因为不习惯而思恋客体,从而意识到自己与客体的这种固有联系。

 

这种分离能够达到爱情催化剂的目的在于主体和客体已经建立了某种固有的联系。如果主客体之间并没有这种固有联系,分离不仅达不到爱情催化剂的作用,而且有可能破坏爱情。

 

另一方面,即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已经建立了固有的联系,双方分离的时间最好不要太长。我们在前面说过,寂寞是爱情产生的催化剂。主体和客体的长期分离可能导致主客体寻找新的安慰以摆脱寂寞。那么,什么是主体和客体分离的适度期限呢?在笔者看来,这个适度的期限应该是以主体和客体还没有习惯于分离的生活为度。

 

也许这种分离的技巧更适合于夫妻之间感情的再培养。笔者一再地听到许多婚姻问题专家对这种技巧的推荐。笔者以为,这种分离的技巧对爱情的产生也是有增进作用的。

 

爱情产生的第五种催化剂是来自外界的阻力。适度的外界干涉无疑是爱情产生的最好的催化剂。笔者听说过很多故事。男女双方因为某一方或者双方的家长反对而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加深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有一个男子,他的家庭出身不好,这在那个讲究家庭出身的时代是非常不利的一个条件。但一个女子爱上了他的才华,偏偏要嫁给他,却遭到了女方家庭的反对。可是,这个女子不肯屈服,最后还是与这个男子结了婚。这说明外界的干涉有时候反而是爱情产生的催化剂。后来,这个男子一直不肯原谅女方的父母,坚决不肯登女方父母的门,虽然这个女子早就原谅了她的父母。

 

另一方面,过度的外界干涉也许会扼杀爱情或者造成爱情的悲剧。过度的外界干涉有时候可能使得主体因为灰心而完全放弃。这种情形是属于知难而退的那种。这种情形下外界干涉扼杀了主体的爱情。很多人可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考虑,无法忍受外界的压力,最后选择放弃爱情。当然,这种外界压力的感觉也是依赖于主体的。有些压力对某些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恐怕就是无法翻越的火焰山。事实上,很多人甚至因为人言可畏,而轻而易举放弃自己一生的爱情。笔者以为,这种做法实实不足取。

 

另一些时候,在强大的外界干涉的情况下,主体仍然不肯放弃,但又不得不放弃,那么外界的干涉就有可能造成一些爱情的悲剧。

 

我们所熟知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就是因为过度的外界干涉所酿成的。因为祝英台的父母己经决定把祝英台嫁给知府的公子,以趋炎附势。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悲剧也就无法避免了。他们只有一死才能化为蝴蝶永远在一起。至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是过度的外界干涉所造成的。林黛玉无法忍受贾宝玉与别人结婚这样的事实,因此,烧毁书稿,郁闷而死。爱情的悲剧往往是因为过度的外界干涉所造成的。

 

因此,尽管外界的干涉能够增加爱情产生的机会和强度,但毫无疑问,过度的爱情干涉将对爱情有不好的影响。这种过度的干涉或者消灭了主体的爱情,或者酿造人间又一出爱情的悲剧。

 

爱情产生的另一种催化剂是浪漫的情调。爱情是浪漫的产物。即使爱情在本质上是世俗的,但爱情在表现形式上确实是浪漫的。浪漫的情调对于爱情的产生毫无疑问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完全不具备浪漫情怀的人是一个让人所无法忍受的人。因此,过于传统的教育在有些时候对于孩子的成长并不总是有利的。

 

浪漫往往使人感动,因为它是没有被预料到的。在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红与黑》中,那位贵族小姐之所以在于连要杀死她时被感动,是因为于连这种粗暴的浪漫行为。于连因为要得到她的爱情,不惜要杀死她。而这位喜欢浪漫的小姐却因此而深受感动。她觉得于连爱她都到了要杀她的地步,可见爱情之深。我们也因此可以看出这位贵族小姐其实是一个极端的浪漫主义者。极端的浪漫主义者需要浪漫,就象我们需要空气一样。他们是天真的,是带有某种邪恶性的,是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的。

 

当然,笔者不是在这里提倡为了达到浪漫的效果,而去以杀人威胁对方。这种伎俩也许仅仅能运用在那些极端的浪漫主义者的身上,仅仅能够运用在那些自大和狂妄的贵族小姐身上。而对于正常人,笔者相信,它是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的,甚至是会引起对方的极度恐惧的。显然,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策略,如果仅仅为了达到浪漫效果的话。

 

 

但浪漫的原则确是必要的。浪漫原则的表现形式不一定是这种极端的形式,而完全可以是一种虽然是出乎于对方的意料之外,但对对方毫无伤害的形式。笔者听说过一些非常具有创造性的以表现浪漫的例子。据说某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在毕业典礼上,极其出人意料之外地拿出他预先准备好的条幅,上面写着“请XXX嫁给我”的字样,借以向公众公开他的爱情,使得他的女朋友非常感动,马上答应了他的求婚。还有某一所大学的一位大学男生,为了公开地表达他对某一个女生的爱意,跑到这位女生所住的宿舍下,用蜡烛点亮了“XXX,我爱你!”的字样,一时大出风头,而这位女生,在听到一片叫喊声后,飞快地跑下楼,向这位男生幸福地奔去。

 

由此可见,浪漫的行为往往有助于爱情的产生。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浪漫行为的例子。这些例子之所以能够有效地产生爱情,是因为对方的行为打动了主体的心。不过,在笔者看来,这种极端的浪漫形式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因为对方仍然有可能拒绝,而使得自己承受失败的后果。如果你能够承受这样的后果,你也许应该运用这样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无疑是在最大限度表达了你的真心。如果你无法承受失败后所引起的难堪,你可以采取更加含蓄的形式。孤注一掷是需要勇气的。

 

除了这些稍微极端一些的形式外,浪漫的情调和气氛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营造。单独的户外活动,同看一场电影,花前月下等等,都应该算作浪漫主义的一些表现形式。

 

为什么浪漫的表现可以促进主体爱情的产生呢?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爱情在表现形式上是浪漫的缘故。爱情需要引起主体心情上的感动,如果是震动自然更好,特别是主体在爱情的选择过程中犹豫不决的时候。浪漫的表现,浪漫的感觉,使得主体的神圣感能够向爱情客体渗透。神圣感所鄙弃的是正常,是一般,是无特别,是千篇一律。神圣感所鄙弃的也是庸俗,是世故,是世俗,是无聊的日复一日的生活。而浪漫的过程打破了这一切,因此,神圣感就有机会向爱情这个领域渗透进来。

 

我们在这里结束第七章的讨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关于爱情产生的渗透理论。虽然没有完全展开,但这个理论还是容易被了解的。笔者在下一章里对这个理论进行一番自我评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