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145。超级厚黑学之二十四

(2005-05-25 08:10:47) 下一个

 

作者:郭知熠

 

 

 49    再说刘邦

 

 

笔者曾经在第三章中讨论骗金刚的时候说过一段话,有朋友S君对这段话提出异议。我们先将这段话摘录如下:

 

对陈胜吴广装狐狸叫的事,《史记》作者司马迁明白指出是骗局。而刘邦斩蛇之事,司马迁以为是真事,至少没有说明这是刘邦玩弄的骗局。而笔者以为,同样是道听途说的故事,司马迁将一个当作真事,而一个当作骗局。谁能说历史是完全公正的呢?这说明了司马迁也有趋炎附势之嫌疑。”

 

S君认为,从《史记》来看,太史公并没有刻意美化刘邦。比如对刘邦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描述,绝对没有“趋炎附势之嫌疑”。

 

笔者以为,S君的话自然是有道理的,也是完全正确的。笔者在其它的时候,也指出过,太史公乃正直之人,决不会蓄意讨好某人而歪曲历史。但笔者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并不是责备太史公的为人,而只是责备太史公的偏袒倾向。这种偏袒倾向的形成并不是太史公有意造成的,而是他在无意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对于古人来说,皇帝是真命天子。因此,刘邦夺得天下,做了皇帝,他就是真命天子了。可是他却出身卑微,怎样解释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最后能够做皇帝呢?那么,在太史公看来,他必有神迹。因此,太史公就会将与刘邦相关的传说都作为真事记下来,而与别人相关的传说,太史公首先在心里就不相信它是真的,所以太史公就告诉你那是假的。比如说关于陈胜和吴广的传说,自然就是假的了。笔者只是想说明,从这个角度来说,太史公有“趋炎附势之嫌疑”了。

 

谢谢S君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笔者在这里先澄清一下。我们再来言归正传。

 

对于围绕着刘邦的一些神话传说,笔者不相信它们都是真的。因为有些传说非常荒诞不经,你无法相信它们会是真的。传说刘邦的母亲是因为与龙交配而生下他,简直让人无法想象。读者诸君,如果你能想象出一个究竟来,就请原谅郭知熠先生贫困的想象力吧!据说,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有一次去找刘邦母亲的时候,发现她在一大泽岸边,看见蛟龙骑在她的身上与其交配,后来怀孕生下刘邦,真可谓无稽之谈。

 

自然,绝大部分的神秘传说,都是刘邦所使用的骗金刚。刘邦要起事,当然需要神话传说来使得人心归附。因此,刘邦杜撰出斩蛇之事,还有什么白帝和赤帝之子之说。但刘邦显然利用了这些传说来招摇撞骗,他还把军队的旗帜都用红色,以此表明自己是赤帝之子。

 

超级厚黑教主说,刘邦出身寒微,不如此就无法收买人心。如果人心归附,星星之火,也可以成燎原之势啊!刘邦在这里正是用骗金刚来得到用金刚。

 

不过,笔者觉得关于刘邦的某个传说,有可能是真的。这就是吕公对刘邦的相面之说。笔者的推理是这样的,如果吕公不觉得刘邦有异相,他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因为刘邦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而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一个年长的人不会对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感兴趣。据说,吕公的老婆对这桩婚事很不满意,怪吕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邦。她很后悔没有把女儿嫁给沛县县令,因为沛县县令曾很想娶她的女儿。

 

如果吕婆真得把她的女儿嫁给了沛县县令,相信她后来会把肠子悔青。这恐怕就是世人所说的嫌贫爱富吧。谁能够想到刘邦有一天会君临天下呢?虽然吕公不知道刘邦会在有一天成为皇帝,但他能预测刘邦之富贵远超过一个沛县县令,看来吕公的面相术也并非虚妄。

 

但显然刘邦的父亲没有觉得刘邦会有富贵的一天。看到刘邦不务农事,刘太公心里非常着急。因此,常常责备刘邦。据说,刘邦称帝后,有一次大宴群臣,刘邦不无自豪地对刘太公说:“当初您觉得我不会务农,不经营产业,比不上二哥刘仲。如今,和刘仲相比,谁的产业更大呢?”。于是,满朝文武哈哈大笑。

 

刘邦寡居的大嫂也很鄙弃刘邦。刘邦经常带一些狐朋狗友到她家,使她不胜厌烦。她对刘邦也很不客气。笔者不知道刘邦称帝后,对他的大嫂会说些什么话。我想,也一定会嘲笑一通吧。据说刘邦是一直记仇的。在取得天下后,刘邦对他的亲戚大加封赏,唯独不肯封他大哥的儿子。究其原因,是因为刘邦不肯原谅其大嫂。后来,刘太公只得出面相劝,他大哥的儿子才被勉强封侯。

 

超级厚黑教主说,世上的人看人,多只看他的现状,而不看他的发展。即使是父母兄弟,也不能幸免哪!叔本华的母亲自以为大小是一个作家,瞧不起叔本华,而叔本华说,今后你的名声的传播都是因为我的缘故。果不其然。如果不是叔本华,几十年或者上百年之后,有谁还记得世上曾有过如此的三流女作家呢?

 

综观刘邦的成功,还得归功于刘邦的用金刚。刘邦曾说过他自己有著名的“三不如”: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督粮草,他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刘邦说,这三个人,是人中之英杰。他用了他们,所以取得了天下。

 

有一个关于刘邦知错就改而用人的故事。在刘邦进军咸阳的途中,路过高阳。有一个名叫郦食其的老人来见刘邦。据说刘邦正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很不高兴,责备刘邦说:“如果你想消灭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老者。”听了这话后,刘邦立即起身道歉,为郦食其设坐。最后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还将他封为广野君。

 

 

超级厚黑教主说,正如刘邦自己所说,刘邦本身没有多大本领,而他为什么能夺得天下呢?在于他的用人,在于他的听劝谏,在于他驾驭人的本领。

 

在韩信攻下齐国后,韩信派使者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韩信的理由是如此就能镇住齐人(不失为一个好理由!)。当然,这个韩信也很有意思。他不敢公开地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但又想当王,就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笔者不知道如果刘邦真给他这个封号的话,这个“假齐王”究竟算不算“王”?

 

刘邦当然大发雷霆,张良和陈平急忙暗示刘邦。刘邦一下醒悟过来,连忙说:“他妈的!大丈夫定诸侯,做就做真王,干嘛做假王?!”。可见刘邦转舵之快。于是,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对于刘邦来说,韩信要当齐王,他实质上没有办法制止。如果他拒绝,韩信就会倒向项羽一边,刘邦就会失去一个得力的同盟者。果真如此,刘邦就几乎没有办法得到天下了。张良和陈平看到了这一点,暗示刘邦,刘邦即使非常愤怒,也只得忍气吞声,最后还要讨好韩信,因为刘邦还需要继续使用他。

 

因此,一个人要成大业,有时还得舍弃一些利益,给别人一些好处。这样,别人才会死心塌地地跟随你。也就是说,在使用用金刚的时候,还得准备有一些牺牲。

 

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刘邦用人,刘邦驾驭人,并不意味着刘邦不防人。刘邦的防金刚是无时不在的。即使对于赤胆忠心的萧何,刘邦也没有忘记他的防金刚。

 

萧何被刘邦称为“三杰”之一,是因为萧何对刘邦夺取江山的关键作用。萧何不仅向刘邦推荐了韩信,还是刘邦整个楚汉之争的“根据地”。萧何坐镇关中,及时地向刘邦提供粮饷和补充兵员。没有萧何的全力以赴,刘邦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刘邦夺取天下后,论功行赏,萧何名列第一。

 

但对于萧何,刘邦时时都有防备。在刘邦与项羽相持不下时,刘邦曾多次派人回关中慰劳萧何,这使萧何有些迷惑不解,不清楚刘邦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后来有人提醒萧何:“汉王多次派人来慰劳您,恐怕是对您在关中不放心,怕您借机反叛。如果您将您的亲戚和儿子都送到前线去,汉王就会对您放心了。”萧何照着做了,才消除了刘邦的猜忌之心。

 

后来,淮南王英布被逼造反,刘邦领兵亲征。临行前,刘邦数次派使者问萧何准备做什么,使得萧何生疑。有人对萧何说:“如今您的功劳天下第一,而且深得人民爱戴。皇上是对您不放心哪!如果您能强迫压价多买一些私田,使得人民怨恨您,皇上就不疑心您了。”萧何只好从其计,自愿毁其清名,刘邦果然高兴。

 

读者诸君,作为皇上,刘邦却希望臣子做一些害民的事。你是否觉得很奇怪呢?一般人为了其江山牢固,要求臣子有爱民之心,为什么刘邦不愿意萧何如此呢?这是因为萧何的名声太好,对人民有感召力的缘故。因为刘邦在外,萧何有什么动作,刘邦鞭长莫及,所以,刘邦希望萧何做一些坏事,以消除他的影响力。

 

超级厚黑教主说,当好一个臣子,有时候是很难的。萧何如果不爱民,他就得不到人民的爱戴,刘邦就不会重用他。但如果他太爱民,又会功高震主,使得刘邦又猜忌他。如此,同一个人需要两样的性格,既不能太好,也不能不好,这叫那些赤胆忠心的人,着实为难哪!

 

有人因此而攻击萧何,认为萧何不值得同情。萧何只要自己忠诚就够了,何必向刘邦妥协,自毁自己的清名呢?又有人说萧何太世故,是官场的“痞子”。其实,笔者觉得萧何是值得深深同情的。他自毁清名实在是万不得已。萧何这样做既是万不得已,也是他唯一正确的选择。

 

有些人也许会说,他既然猜忌我,我干嘛要表示清白?甚至不惜毁坏自己的名声?如果要求死理,确实没有人能够反驳。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忠臣,你没有反叛之心,为什么又不肯让主上消除他的怀疑呢?姑且不说主上的怀疑,可能造成你的灭门之祸。即使就忠心本身来说,你让主上一方面在战场上担心,一方面又担心后方,二心都不安,你的忠心又在哪里呢?

 

超级厚黑教主说,从这个意义上说,萧何是千古难得的忠臣。为使主上放心,不惜使自己受辱。这种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很难再找到的。

 

至于刘邦的猜忌,也就是他的防金刚,笔者也觉得情有可原。比如在楚汉之争时,萧何坐镇关中。如果萧何反叛,刘邦就会腹背受敌,而且关中易守难攻,刘邦如何不担心呢?如果是你,又将如何呢?除非你是一个糊涂虫,你才会对关中局势的发展毫不上心。因此,刘邦屡屡地派人去“慰劳”萧何,以确信萧何没有反叛的举动。人之常情,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我们再来谈谈韩信。韩信在楚汉之争的晚期,对天下局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韩信助汉,天下就归汉;如果韩信助楚,天下就会归楚。据说蒯通曾劝说韩信,叫他谁也不助,这样就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可韩信却偏偏说汉王待他不薄,他不能见利忘义。以至于被吕后所擒时,韩信大叫后悔,后悔没有听蒯通之言,招来杀身之祸。这个时候再后悔当然是毫无用处的了。

 

我们从韩信这里究竟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

 

笔者以为,韩信没有听蒯通之言,自然是大错特错。他本可以独立称王,却偏偏要俯首称臣。可是,他不知道他独立会无祸,附人就必招灾的道理。如果他独立,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会想拉拢他。如果他帮助一人灭掉了另一人,他自己恐怕也无法保住性命了。

 

超级厚黑教主说,韩信哪韩信,蒯通明明给你指出了阳关大道,你却偏偏要向鬼门关里跳下去。到时后悔又能怨谁呢?

 

读者诸君,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似乎笔者在这里所提倡的标准相互矛盾。一方面笔者在颂扬萧何的“愚忠”,另一方面又在怂恿韩信的反叛。而“愚忠”与反叛自然是互相矛盾的。

 

其实,这个矛盾只是表面的。这是因为笔者的基本点不是基于某种一般的道德,而是基于个体的成功原则,是基于我们所讨论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英雄人物是如何成功的。对于有些人也许“愚忠”能保证他的成功,而对于另一些人,只有反叛才能保证他的成功。

 

萧何“愚忠”,因为他能忍别人所不能忍之事,他能为了主上分忧而不惜舍己。所以,萧何“愚忠”值得赞颂。因为如此,他没有什么祸患。他本身没有个人野心,他甚至为了主上而甘心自己受辱。

 

可是,韩信就不同了。韩信崇尚王位。在刚刚打下齐国后,就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会因为用金刚的缘故,暂时容忍。但大敌一除,刘邦岂能再容忍?项羽一死,韩信就会成为刘邦的最大心病。刘邦先改封韩信为楚王,缩小他的封地,而后又借口降他为侯。如果韩信能够忍让,或许还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何况韩信完全不能忍让呢?韩信不仅不肯忍让,而且在优势尽失的条件下,策划造反。这表明韩信和萧何是具有极端不同的性格的两种人。

 

因此,韩信是应该反叛的,不过不是在项羽被消灭之后,更不是在自己被削成侯爵之后。韩信不听蒯通之言,在最不该反叛的时候反叛,岂不是自找死路?因此,韩信在这里是没有准金刚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刘邦不厚道。一步步逼得韩信造反。但笔者说过,这是刘邦的防金刚。谁都希望自己的臣下没有造反的实力。何况刘邦知道自己的太子过于懦弱,他如何能够留下韩信这块心病呢?即使韩信忠心,刘邦也还是不会放心的。

 

超级厚黑教主说,如果你的势力达到了与主上能够抗衡的程度,你实际上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反叛,一是隐退。否则,你的下场一定和韩信一样。

 

这一节已经写得很长了。我们再来简明地讨论一下刘邦的八大金刚以结束本节。刘邦起事,并在被推举为首领时没有太推辞,表明刘邦具备准金刚。萧何和曹参都因为怕灭门之祸,不肯接受沛公之位。在被项羽封为汉王后,刘邦伺机出巴蜀,定三秦,利用其他人的叛乱与项羽争天下,同样表明刘邦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对局势的准确把握度。

 

刘邦的用金刚我们已提到了很多。刘邦不仅具备用金刚,而且还离间项羽君臣之间的关系,使得项羽怀疑范增,这说明他也有反面用金刚。至于刘邦的防金刚,是非常特别的,我们在本节前面已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刘邦的黑金刚表现在很多方面。在逃乱时将其亲生子女推下车,平定天下后杀忠臣,这些都是其黑金刚的表现。至于厚金刚,刘邦在项羽威胁要将他父亲刘太公烹食的时候,居然还说他与项羽是结拜兄弟,要项羽将刘太公煮汤之时,也分杯羹给他,可见刘邦脸皮之厚。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也提到过刘邦的恒金刚。和项羽相比,刘邦的恒金刚也比项羽强。至于信金刚,刘邦一向注意自己的声誉,夺取关中后不烧杀掠抢。可项羽坑杀秦之降卒二十多万,使得秦地人民没有不恨他入骨的。进关中后,又火烧阿房宫。其实,刘邦取得天下的最重要的二大金刚就是用金刚和信金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和项羽相约以鸿沟为楚汉之分界线,然后罢兵息战。可刘邦听张良和陈平之言,又向东进以袭楚兵。照道理说,刘邦失去了他的信金刚。这是否说明刘邦东进是错误的呢?

 

非也,刘邦东进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正是这次东进,刘邦才一举大败项羽,使得项羽自杀,从而平定了天下。因此,我们说信金刚的重要性只是对手下和大众而言的,而不是对敌人而言的。刘邦对项羽不必讲什么信用,因此根本没有必要死守其信金刚。这也使我想起了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来。

 

最后,我们用刘邦著名的《大风歌》结束本节: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原载于《华夏快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