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141。超级厚黑学之二十三

(2005-05-17 13:27:04) 下一个

 

作者:郭知熠

 

 

 

48   千古一帝秦始皇

 

我们在上一节里讨论了吕不韦,并且也在那里提到了秦始皇。在这一节里,我们来专门讨论秦始皇。鉴于有人把秦始皇称为“千古一帝”,我们这一节的题目就叫做“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在吞并了六国后,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中央集权,是秦始皇吸取了周朝灭亡的教训后,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在秦始皇看来,周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各个诸侯国强盛,而中央衰微的结果。诸侯国强大而不听周王朝的调遣,而诸侯国之间又连年发生战争,导致周朝最后的灭亡。当然,这是很有道理的。周朝之亡也正是诸侯国强盛,且不听周王朝调遣的结果。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笔者在这里多扯几句,请读者诸君忍受片刻。世人一般都盛赞秦始皇废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笔者实在是不敢苟同。

 

我不知道人们究竟是基于哪一点来称赞秦始皇的郡县制?如果是基于保证江山长久的话,那他们就大错特错了。秦始皇正是基于为保证江山长久而实行郡县制,所以秦始皇在这个问题上是大错特错了。

 

为什么说秦始皇在这个问题上是大错特错呢?

 

首先,事实无情地证明了秦始皇错了。秦始皇本希望其秦朝江山传至千秋万代,可惜秦朝江山传至秦二世就实际上灭亡了(至于到子婴,也没有坚持几个月,可以忽略不计)。如果秦始皇实行分封制,秦朝江山决不会这么快就灭亡。也许有人说,秦朝江山灭亡是因为野心家赵高以及秦二世的缘故,而与郡县制无关,真的是这样的吗?在笔者看来,秦朝灭亡既与秦二世和赵高有关,更与郡县制有关。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逻辑上的理由。为什么郡县制有可能使得王朝顷刻倾覆,而分封制不可能?在笔者看来,如果实行分封制,社会就被分成了三层。而郡县制下的社会实际上只有二层。分封制下的第一层自然是“王”,他统治着一切。第二层是各个诸侯,这些诸侯可能有成百上千。第三层才是实际上的小民。

 

作为分封制的“王”,他事实上不太需要担心第三层的叛乱。因为第二层会为他把叛乱剿灭。而且叛乱的范围很难达到全国性的程度。小民的叛乱几乎是不可能的。假设在某一个诸侯国内,有小民叛乱,该诸侯国会设法扑灭。其它的诸侯国也会伸出援手,王朝自然也会帮忙。小民的叛乱是永远不可能的。

 

因此,在分封制下,“王”所担心的仅仅是第二层,即某个诸侯国。但一个诸侯国要统治全国确属不容易。首先,王朝必须失去势力,其次,这个诸侯国必须足够大,足够强盛,有统一全国的力量。这些在王朝建立伊始,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分封制下一个王朝决不可能在第二代灭亡。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第二代之“王”昏庸有如秦二世,也不可能使得王朝灭亡吗?在笔者看来,即使第二代之“王”昏庸有如秦二世,也是不可能灭亡的。因为各国诸侯或者是王朝的直接功臣,或者是“王”的直系亲属,他们多少对王朝有感激之情,他们与王朝的命运连在一起。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诸侯国的存在能够有效地防止象赵高这样的人控制所有的权力,愚弄主子。

 

至于王朝太久,诸侯国发展不均匀,而“王”又无比昏庸,有可能导致王朝的倾覆。但笔者的观点是,王朝决不可能在建立伊始就被倾覆。同样,我们在隋朝也看到完全类似的例子。隋朝江山到第二代就被灭了,固然有隋炀帝的原因,更与没有实行分封制有关。

 

在郡县制下,用以缓冲矛盾的第二层被抽掉了,只剩下了第一层和第三层。小民的暴动就可能直接导致王朝的覆亡。如果君王无道,不管是王朝建立伊始,或者是王朝建立已久,都有可能使得王朝覆亡。中间的保护屏障随着第二层的消失,也就消失了。

 

所以,超级厚黑教主说,比较一下分封制和郡县制,在自动地保证王朝长久这样一个目标上,分封制有明显的优势。我不知道为什么自秦以后的所有朝代都没有采用分封制。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也许绝大多数人都象秦始皇一样思维,因为直到现在,几乎所有的史评都认为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加高明。认为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是秦始皇极其成功的一笔,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功绩。可是,在教主看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是秦始皇一生中最大的败笔。此败笔之大,恐怕比秦始皇修阿房宫还要大十倍!没有这个败笔,秦朝江山不会亡于秦二世之手。

 

司马迁曾总结秦亡之教训,他不仅责备了秦始皇,责备了秦二世,甚至还责备了子婴。他对秦始皇的责备,主要是他的残暴。他说秦始皇在取得天下后,没有仁慈之心,丢掉了信义,没有象周朝一样,以仁义治天下,所以秦朝很快覆亡。

 

可惜,太史公不明白的是,这只是秦朝短命的第二位原因。而最主要也是最隐蔽的原因却不是什么仁慈不仁慈的问题,而是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可是,司马迁对这个最重要的原因却只字未提。后人也就跟着一起瞎起哄。还把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看作他的最大功绩!岂非黑白混淆?

 

司马迁甚至说,如果秦始皇能够顺着商,周开国之君的道路,制定政策,即使后代出现昏庸之主,也不会立即倾覆。显然,司马迁所指的政策是指仁慈的政策,而不是指实行分封制。而事实上这个政策应该是分封制。

 

超级厚黑教主说,不实行分封制是秦朝短命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隋朝短命的最主要原因。世人看王朝的覆灭,找到了第二位的原因,于是把它当作第一位的原因。却忽略了真正第一位的原因。真是舍本求末啊!

 

超级厚黑教主又说,最令人跌破眼镜的是,世人把秦王朝覆亡的第一位原因当作秦始皇一生中的最英明决策。郭知熠先生不得不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这个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也许笔者还需要对为什么说不实行分封制是秦朝短命的第一位原因作一点总结性的说明,以加强抵挡顽固分子的进攻。在这里,笔者陈述四点理由:

 

1)。如果秦朝实行分封制,即使秦王朝在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出现昏君,秦朝也不会灭亡。

 

2)。是否实行分封制是秦始皇完全能够控制的,而是否在他死后随后的几代中出现昏君是他所无法控制的。如果他实行了分封制,即使他随后的某代出现昏君,他的江山照样不改姓。但他实行了郡县制,他的江山一旦出现昏君,就有可能改姓。事实上,他的江山在第二代就玩完了。

 

3)。在秦始皇之前的周朝,商朝都实行分封制,而郡县制是秦始皇的创造。因此,秦始皇是始作蛹者。对此,秦始皇应负主要责任。

 

4)。实行分封制还能有效地防止权臣篡位。即使是汉朝,如果实行了分封制,王莽就很难甚至不可能篡夺汉朝江山,建立新朝。在秦朝中,如果是分封制,赵高就不可能大权独揽,随意地左右秦二世。

 

我们再来具体地讨论秦始皇的八大金刚。

 

秦始皇由太子继位,应该算是很顺利地作王的。在他小的时候,有吕不韦辅佐。直到他平息嫪毐之乱,可以看出秦始皇的英明和遇事时的沉着,以及他的准金刚。看准时机,引诱嫪毐叛乱,然后一举灭之。平息嫪毐之乱后,秦始皇又及时地免除了吕不韦的相位。这样他夺得了统治的绝对权力。

 

因为嫪毐之乱,秦始皇迁怒于他的母亲。因此,将其母派兵看守,不许她回咸阳。以子囚母,即使母有错,也是大逆不道的事。因此,朝中劝谏者不乏其人。秦始皇大怒,将劝谏者一律处死。前后杀了二十七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残暴的一面。秦始皇是有黑金刚的。

 

顺便说说秦始皇的黑金刚。我们在上节中说过,秦始皇逼死其亲生父亲,是秦始皇黑金刚的表现。不肯赦免其弟长安君,从而逼死他,也说明秦始皇为了其地位的稳固,不顾一切。据《史记》记载,在秦军灭了赵国之后,秦始皇还不辞劳苦,亲自跑到邯郸,将以前欺负他们母子二人的所有仇家统统活埋。可见,秦始皇的报复之心太强。显然,这个人是得罪不得的。后来,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没有成功。秦王震怒,立即疯狂报复,命秦军加紧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就难逃一死了。

 

我们还是回到秦始皇囚母这件事上来。在秦始皇杀了二十七人之后,齐人茅焦冒死劝谏(这个人真算得上大智大勇!),向秦始皇陈说利害,说如果秦国有流放太后的名声,恐怕各国诸侯知道后,背弃秦国。秦始皇为了社稷的原因,原谅了其母,亲自与茅焦一起迎太后回京。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为了能够最终夺取天下,不愿失去他的信金刚。而看准这个时候准备夺取天下,也说明秦始皇有对天下局势之准金刚。

 

秦始皇起用李斯也值得为人称道。吕不韦死后,其尸体被吕不韦的门客偷走。秦始皇找不到吕不韦的尸体。于是,秦始皇大怒,在全国范围内下逐客令。逐客令是要将其它国家的一些人逐出秦国国境外。其中时任客卿的李斯也在被逐中。李斯写一封信给秦王,意思是说,秦国能有今天,是因为各国贤人辅佐的结果。如果逐客,客人将被敌国所用,而想为秦国效力的人也无法出力了。秦始皇大悟,于是终止了他的逐客令。因此,在这里也说明了秦始皇的信金刚和用金刚。

 

超级厚黑教主说,秦始皇这个人虽然固执,虽然残暴,但一旦他觉得他的残暴妨碍了他的统一大业,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洗心革面。从茅焦和李斯的劝谏,到秦始皇知错就改。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其实算得上一个明君。很多君王为了自己的脸面,不肯认错,一意孤行。秦始皇在这一点上比他们岂不强很多倍?

 

后来,李斯又推荐大梁人尉缭给秦王。从秦始皇对尉缭的态度,我们其实可以看出秦始皇极强的用金刚。

 

尉缭见到秦王后,觉得秦王有虎狼之心,刻薄少恩。虽然秦始皇极其尊重尉缭,甚至衣服和饮食,都刻意地与尉缭相同,并时常长跪向尉缭请教。可见,秦始皇为了其用金刚,不惜降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可是,尉缭仍然看出秦始皇是一个残忍之人。尉缭认为,秦始皇为了特殊的目的,委屈自己,日后得志,天下皆为鱼肉矣!

 

于是,尉缭趁机偷偷逃走。秦始皇知道后,立即派人追赶,强留住尉缭。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始皇用人都到了卑躬屈膝的地步。这也是秦始皇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超级厚黑教主说,任何人成功,都必须要有用金刚。秦始皇如果真的逐客,他就失去了用金刚。果真如此,秦始皇恐怕无法完成其统一中国的大业。秦始皇在使用用金刚方面,其实是很不简单的,其它的君王也是几乎做不到这一点的。可以设想,如果不是秦始皇的诚恳最终感动了尉缭,尉缭会为秦国服务吗?尉缭觉得秦始皇刻薄寡恩,起初不愿为秦始皇所用,而最后在秦统一全国后仍然逃走,可见尉缭对秦始皇成见之深。但尉缭终于愿意帮助秦始皇统一全国,你可以想象秦始皇在这里下了多少功夫!恐怕不比刘备的三顾茅庐逊色多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尉缭的计谋正是我们在前面的章节里提到过的反面用金刚。秦国需要破坏其它国家的用金刚,使它们无法联合起来。尉缭派其弟子往返于各国之间,用重金去收买其它国家的奸臣,如我们提到过的郭开和后胜之流。同时,采取远交近攻的谋略。将六国各个击破。当然,尉缭也是一位极杰出的军事家。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刘备请诸葛亮和秦始皇请尉缭之区别。

 

在刘备请诸葛亮时,诸葛亮心里其实是愿意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上说,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其实是言不由衷的。我们在前面说过,若诸葛亮真是如此,他是不会和管乐比来比去的。因此,刘备只要有一点恒心,也就是恒金刚,他就能够达到目的。何况刘备屡败之人,这个时候已是求贤若渴呢?

 

而在秦始皇派人追尉缭时,尉缭心里并不愿意。他深深地了解秦始皇的为人,知道他刻薄寡恩,所以,尉缭后来并不想为秦所用。这一点有点类似于曹操和徐元直的关系。尽管曹操希望徐元直能为己所用,但徐元直却终身不肯为其设一谋。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很难强迫另一个人为己服务。但秦始皇却能在尉缭不愿为他服务的情况下,仍然使尉缭为他效劳,可见秦始皇的不简单之处。秦始皇为了他的用金刚,可能会不顾一切啊! 

 

秦始皇的防金刚也是非常强的。他会牢牢地抓住自己的权力。我们在上一节说过,秦始皇为了夺取权力,哪怕是对他的亲生父亲也不手软。

 

秦始皇一直不肯立太子。在笔者看来,这也是他贪恋权力的一种表现。立太子就意味着有一天他要放弃自己的权力,所以,秦始皇不愿意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说,秦始皇对权力的迷恋达到了畸形的程度,就象他对长生不老之术的妄求达到了畸形的程度一样。

 

比较一下秦始皇和秦二世,他们父子两人对权力的观念是大相庭径的。秦始皇把所有的权力都抓到手,而秦二世却放心地让别人代理他所有的权力,以至于最后丢掉了所有的权力,随后连性命也丢了。

 

超级厚黑教主说,一个君王如果不行使自己的权力,总有一天他会丢掉全部的权力。秦二世不行使自己的权力,对权力的放任达到了可怕的程度。因此,有一天秦二世失去权力就毫不奇怪了。而秦始皇时刻抓住权力,所以他能掌握手中的权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一件事可以间接地说明秦始皇对权力的控制和他的防金刚。在大将李信伐楚失败后,秦始皇起用老将王翦代替李信。王翦要秦始皇给他六十万大军伐楚,而六十万大军占去了秦国的绝大部分兵力。在秦始皇为王翦送行时,王翦特地请求秦王(后来的秦始皇)将咸阳几处很好的田宅赐给他。秦王爽朗地答应了。到达函谷关后,王翦又遣特使向秦王索要其它的一些田园地产。

 

也许有人会认为王翦是一个贪图小利之人。其实不然。王翦是在使用他的防金刚。因为他对秦王的本性非常了解,他知道秦王对权力的控制欲,以及生性多疑的性格。王翦用此法只是为了消除秦王的猜忌之心,使他能够顺利地完成伐楚的使命。

 

超级厚黑教主说,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秦始皇的权力欲以及他的防金刚。同时,也说明了即使是忠臣,有时候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历史上有些人攻击王翦过于世故,深谙为官之道。其实王翦的全部目的只是为了消除秦王的猜忌。如此,王翦又何过之有呢?

 

超级厚黑教主又说,虽然秦始皇的权力欲很强,猜忌心也很强,但他为了统一大计,毕竟让王翦统率了六十万军队。说明他在关键问题上还是有用金刚的。让一个人带走全国几乎所有的军队,如果是你心里也不免会打嘀咕,万一这个人心怀叵测怎么办?我们能说秦始皇没有用金刚吗?

 

总之,秦始皇这个人是很难评价的。我们不能象很多史学家一样,完全地否定他。在笔者看来,秦始皇在并吞六国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可以受到指责的。他的各大金刚都很齐备,其用金刚尤其令人佩服。秦始皇的主要功绩应该是对全国的统一。

 

在全国统一后,秦始皇犯了两个主要错误:一个是实行郡县制,一个是不顾信金刚。他不顾信金刚的方面比较多。比如修建阿房宫,不顾民怨去修长城,著名的焚书坑儒,以及不停地寻找长生不老之法等等。

 

至于秦始皇使天下一统,其功绩自然是有的。但笔者觉得秦始皇夸大了他的功绩。秦始皇觉得他的功绩盖过三皇五帝。如果再以秦王称之,则埋没了其功绩。另外,各国的诸侯都妄自尊大,自封为王。秦始皇觉得继续称王不足以表明其尊贵。所以,秦始皇要重新改称号。最后,秦始皇定下“皇帝”的称号。以至于后来的各个朝代都沿用“皇帝”这个称号,一直到民国。

 

秦始皇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曾经巡行过很多地方,并在山上刻字颂扬他的丰功伟绩。《史记》记载,秦始皇登完泰山并封禅后,下山时,突然风雨大作,秦始皇只好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为了纪念这棵树护驾有功,秦始皇还郑重地将这棵树封为“五大夫”。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的荒谬之处。

 

比较一下秦始皇和刘邦。其实,秦始皇的功绩并不比刘邦大多少。刘邦打败项羽,以少胜多,并不比秦始皇吞并六国容易。但我们在谈论帝王们的功绩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觉得秦始皇的功绩远远地胜过刘邦。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秦始皇自己大吹大擂的结果。秦始皇觉得他功劳盖世,因此,到处刻石记其功绩,使得后人谁也不敢小瞧秦始皇的功绩了。

 

超级厚黑教主说,纵观古今的帝王,秦始皇是其中自我感觉最良好的一个。相比之下,绝大多数的开国君主都没有他的感觉好。他建立起了一个帝国,也建立起了他的自信和狂傲,也就在无形中形成了他的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这种感觉导致他后来失去了信金刚。因此,他所受的诽谤也非常多。暴君的名声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讨论过的,秦始皇在夺取江山的过程中,其实应算得上一个开明的君主。他失去信金刚只是在他统一了天下之后。所以,我们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秦始皇是一个开明之主,在第二阶段秦始皇是一个暴君。这就是教主对秦始皇评价的二阶段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