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为了强调儒家文化的实践工夫的重要性,子思和当时的儒家弟子们,就在《中庸》的CH2告诉我们:君子笃守仁道,所以随时都循中庸之道作人行事,唯有将仁道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悟出《中庸》在CH20-26的形上主义的道德思想。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的生活中,以孔子的仁道为准则,才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孔子的要求。先将CH2的原文和白话译文登上,再讨论之:〖中庸CH2[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中庸》第一章的第一节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后,第二节再教导我们要以“慎独”为修养工夫。在第三节就告诉我们,如此随时有“良知”存放心中,在儒家思想中,孔子的仁是几乎相同于孟子的良知,也几乎等于《中庸》在CH20后的“诚”。以此“诚”来反省监督我们的喜怒哀乐,而且让喜怒哀乐都合情合理的表达出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中庸》的第一章中,书中提出一个儒家思想中特别醒目的修养方法:就是“慎独”。在《中庸》之开始,子思就将上天与人的本性结连之后,又鼓励众人应该循此本性而去作人处事,这就是正道。而且更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众人遁此正道修养本性。如何修养自己的本性呢?子思在此提出一項基本工夫“慎独”,他的慎独是与曾子在《大学》一书的慎独是相当[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中庸》的第一章是全书的精华。为了減少读书时间、朱子建议此章最好分为三节去研读。朱子在《中庸》的CH1的第一节,解释为:“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意思就是仁道是源自上天而禀赋于人,而这个仁道是我们自身具备而不可分离的。我们都知道孔子鼓励他的学生笃行仁道,他的弟子中之一的曾子,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孑说:&ld[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们都知道“当仁不让”这句成语,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句话是孔子鼓励学生努力实践仁道而说的。论语卫灵公篇有记载,子曰:“当仁不让于师”。由此可见,当时的孔子是要学生笃行仁道,在行仁道的同时,学生们会发现此行仁道的动机是由心中发生的,再进一步,他们更发现此仁善之心,是天生就俱有的,在战国时期的孟子,就称为“良知”。而且此[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中庸一书,自从战国时期,孔子的嫡孫“子思”与两人的弟子所作的。但是在汉唐时期的中国势力强大的时候,大家並没有付于青睬。一直到唐朝末期的李翺提出此书的伟大处,才引起北宋理学先驱的爱怜,可以说是冷冻了一千多年。到了南宋时朱子(熹)更把中庸与论语、孟子、大学三书放在一起,统称为四书。到了明朝,将“四书”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即使是许多现代的中国人,也不容易简单地介绍与说明给欧美的朋友。若以一本书要包含中華文化的话,当然,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会指向“论语”。但是论语是早期的孔子教导学生的言语,只是儒家思想一部分而已,並不包含老莊思想与中国的佛教思想。假如要以一本书可以代表我国的儒道佛思想的话,则一定是“中庸”这本书了。因为中庸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中庸一书虽是儒家的作品,但是内容隠含道家与佛家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一部集大成的国学书籍,中国人应该以此书自豪,理由是它含有今日的道德形上学思想,在卄一世纪的末期和卄二世纪的初期,会成为此世界人类必读的无神主义的的圣经。何故?因为此卄一世纪的世人,已经对有神论宗教的怀疑,已经讨厌无谓的宗教战争和由宗教引起的恐怖组织的活动,世人的心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老子在他的道德経的最后一章CH81中,建议守道者在此花花世界中,圣人遵循大道时的行事原则:1、作一位不多言的智者。2、作一位不爱辯论的守道者。3、作一位了解自然大道的智者。4、无私无欲。5、盡其力量为大众服务。6、效法“上天”的大公无私,圣人为人与处世态度应该与人无争。先将道德经CH81原文和白话译文登出,再讨论:〖道德经CH81原文〗1、信言不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国家中,一切随順自然,领导人以身作则,对善者(守道之人)与不善者(不守道的人)都一视同仁,如此可以推广全国百姓都循归自然为原则去作人行事。全国人民皆守道的时候,无为而治就可以事半功倍了。所以在道德经CH79中,老子就如宗教家一样地劝人随遇而安。他的劝人方法非常特殊,他劝人:1、不要结大怨,如此就不必去调和大的怨恨。2、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