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老子是世界最早的环保人士

(2021-01-21 10:36:03) 下一个

老子是世界最早的环保人士

 

 

中国古代一向没有没有环保的名词,但是相同於环保一词可能就是不要破坏风水。譬如当滿清政府建造中国第一条铁路时,当时百姓抗议的原因就是铁路破坏风水,而在满清末年时代、许多西方人士与中国的海归留学生都认为破坏风水是迷信,並不认同建造铁路是一项破坏风水问题。但是事过境迁、而近年来、当青藏铁路首次通車时,许多环保人士抗议此鉄路是破坏环境,而很多中外人士也同意是一件很大的问题,因为促使当地的羚羊不能归乡生育下一代。当然.后来就挖出一条通道让羚羊可以返乡就解决此问题了。其实,破坏环境就是破坏风水,因为风与水就是环境的最重要的部分。老子在二千七百年前就知道大自然对百姓的重要性,就主张道法自然德者守柔朴,与无为而治,因此我建议我们应该称老子是世界最早的环保人士。

 

 

老子是周朝的史官,覌察天象是他的聀責,故他是由覌察自然而领悟到效法自然柔与朴为我们人生的准則,进一步而形成保护自然的旡为而治的政治哲学。老子《道德经》著於2700年前,后人将此书分為八十一章,而全书都是以道法自然为精神与宗旨。《道德经》可以分为三部分去研究与阅读:第一部分是讚美道的微妙深远,而又感嘆道的不干涉万物的正常生长。第二部分是述說柔弱、无欲与无为之益处,而有德的人应该以此为自己的生活准则。第三部分論述为政之道应該维护万物的自然发展与尊守无为的原则。

 

因此、他对大自然的爱护可以分为三部分,理论部分,人生部分、与国策部分。在《道德经》中,老子敍述:

 

(一)理论部分(道法自然部分):宇宙的真理是不可能以人类的言语描述岀来的。此真理是看不见、聼不着、也摸不到的。而此道理在伟大的上帝旦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大道的对待宇宙间的万物都是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大道是依据那些规律而运作呢?很简单、道只是依据大道自身的规律运作而已。这就是老子的名言:道法自然

 

(二)人生部分(德者柔朴部分):为了维护此宇宙的宁静与不被破坏,所以老子眼中:人的生活应该清静与知足(即柔弱与朴素),自己生活应该维持虚静以修养自己的心性,对事物不强求不霸道,对一切奢侈品无享受的欲望。在社会生活中、应该以敦厚的态度与人相处,不与人相争。如此的生活态度就不会奢侈浪费,不会到处喧耀任何物质的享受,也不会浪费世界的有限物资。假如全世界的人们都过着如此清静不浪费的生活的话,就不会导致现在的全球暖化与海水上升的问题,而且现在世界上的其他动物也不会因此而灭种。老子对人生的名言多如牛毛,最令人深思的一句话:柔弱胜刚强。

 

(三)国策部分无为而治部分):《道德経》书中所说的“圣人”是不同于儒家的“圣人”,此书中的圣人就是国家领导人兼品德高尚的人。因为以品德高尚者作为整个国家的领导人的话、他的言行与一举一动都是为全国各地人民的榜样,各处的人民都以他的思想与行为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准则。在春秋时期、没有今日的电脑网络、没有电视与手机,一切信息靠人民的耳语传播,也没有今日的综艺节目,所以可以模仿的对象仅仅是集中在很少数的人而已。圣人的日常生活是恬静朴素,与人和睦相处。此种生活方式简单不求奢华,不浪费自然资源,全国人民都如此生活,天下万物自然受到保护,不会受到伤害,也可以说是万物欣欣向荣。所以《道德经》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笔者在此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词句以证明他在二千七百年前就拥有今日环保的意识的词句,他的美丽的词句流传到今天仍为全世界爱读《道德经》者朗朗高声的背诵。而且、在这些美丽的词句者、我们也可以了解他的柔弱无为的高深哲理。笔者于此将《道德经》中的言论分为三部分列举干下:

 

 

(一)理论部分-在《道德经》的开始、老子就很清楚地告诉大家:在追求拥有之时、自己以为自己是万物的母亲,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破坏大自然。举例说明:

 

  • CH1:宇宙的本始,原本没有任何名字的。而有了人类以后、为了人类的私慾与发展,就如人类是万物的母亲一般,为万物都取一个名字。所以当人澄澈清新、毫无私慾之时,就可以领悟出宇宙本体的奥妙,就会拥有爱护大自然的心境。当人一直追求拥有的私慾之时、就会没有限制地追求科学研究的边缘,在迷迷茫茫中破坏大自然而不知。[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笔者注:徼=边缘。

 

  • CH5:整个宇宙之间,万物的生长与灭亡,一切人间事情的成功与失败,如同一座风箱一样,是一开一合,一收一放才能运作,是不偏于任何一方的。正同宇宙是大公无私,顺从万事万物之自然而然去发展。这一个天理、可以包容太虚而无穷无尽的。一旦运行后、则是生生不已。[原文:天地之间,其猶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笔者注:橐籥=风箱。

 

(二)人生部分-为了维护大自然的不被人类破坏,从长期观察天象与记录周朝历史的史官老子就体悟出一套特有人生哲学。此套哲学含盖范围非常广,包括:甲)自己独处时的虚静修心。乙)对于物质的享受、应该养成清静知足的心态、与保持自己外型的柔弱朴素。丙)社交方面是无争的与人敦厚相处。举例说明:

 

甲)虚静修心-维护大自然不受污染要从个人作起,第一步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心情、不受外界的物质诱惑。而不受诱惑的最有效辦法就是修心、努力的使自己心境虚静,也就是俗话的修心养性。

 

  • Ch16 :老子的哲学是希望大家修练到心中极度的清静,如此才可体验天理的包容与大公无私,如此才可以使万物宁静的生活与延续下去。[原文:致虛極,守靜篤,万物並作,吾以覌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靜,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全,全乃公,公乃天,天乃久,没身不殆.

 

乙)柔弱与朴素(与内心清静与知足)-在爱护大自然的前提下、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优先考量。既然我们要常常培养自心的清静、最简易的方法就是切断自己奢侈的欲望,只是保持着最低的生活水平,換句话就是只求自己的生活、以朴素的外表与人相处,心中保持清静与知足。

 

  • CH12 –人间的一切色香味、与其他物质的诱惑,都可以使人心发狂。所以人应该捨弃一切的享受,仅仅安飽就足够。[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CH19 -人间的日常生活应该穿著简单、生活朴素。並且尽量真诚与灭绝人间的慾望。[原文:見素抱朴,少思寡欲。]

 

  • CH46 -人不知足的话,就永远不会觉得滿足,人的慾望也就无穷无尽了。如此大的欲望则会消耗地球有限的资源,並且造成空气污染与水源污染,造成人类不可衡量的灾难。[原文:禍莫大於不知足,禍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丙)与世无争-既然生活的一切仅求简单朴素,对于一切人间的繁华视为天上的浮云而已,毫不羡慕。如此的心态对待现在社会的人事关系,就是一切不争、不与人计较,老子在CH28CH56告诉我们:

 

  • CH28-自己宁愿处于劣势,与人无争,让他人得利。如此的纯朴,久而久之、自己积蓄足够的德行,世人则以朴素为荣。[原文: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总之、周围的人效法,都以朴素为荣,大家不浪费世界的有限资源,都以保持周围的环境为第一优先,所以老子是古今中外鼓吹环保的第一人。

 

  • CH56-老子的理论是:真正的道是不能由言语述说岀来,而多言者往往是不了解纯真的道理。所以老子教我们培养心境的方法是:清心寡欲、诚信善良、与世无争。也就是:不为世俗的商品所诱惑,不求名利、不与他人鬥争,如此就可以心中清静,进而可以悟出真谛。保持心中清静进一步就可以保持世界的洁净,没有空气污染与水源污染,可以达到真正的环保。[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笔者注:玄同=了解玄妙的真理。

 

(三)国策部分-《道德经》中的国策部分含盖广泛,所以笔者将此部分为七节如下:甲)天下自定论,乙)圣人的修身与养身,丙)无为而治之道,丁)用兵之道,戊)宗教覌,已)圣人慈俭不争,庚)老子的烏托邦。说明如下:

 

甲)天下自定论-依照《道德经》宗旨的道法自然的理论,就是:天下万物都是自生自灭,背后並无任何主人控制一切的生灭。因此、万物自己就决定自己的命运,特别称此为天下自定论。虽然它是由道法自然的理论延申出来,但是、在此天下自定论则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与政治的无为而治的哲学中的橋樑,故笔者特别提出此理论。

 

  • CH34-万物都依靠大道的自然规律而生长,而不任意干预。万物都靠大道的滋养而生长、但是、大道並不以为是万物的主宰。[原文: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 CH37-道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而不用任何机智,所以道是无为。但是万物也可以自行演化与成长,所以道也是无不为。治理国家的侯王、如果能夠遵循这个原则,万物就会各自变化。在万物自行发展的过程中、假如有人欲的私心干扰万物的发展的话,我就用纯朴的真理来鎮压这个私欲,如此、私欲就会压制。假如可以用平静的心压制私欲的话,天下就会自己安定了。[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乙)圣人修心与养身-虽然天下万物都会自己寻求安定,但是、圣人(国家领导人与品德高尚者)是为百姓所效法的模样,所以先要修练自己的心性。而且圣人的身体是日理万机,不能疲劳过度、使身体受損,所以也要懂得养身。老子建议的修心与养身方法如下:

 

  • CH48修道的人、每天减少私欲。努力减少私慾,当私欲完全没有时、就不会破坏自然了。領导者以无为治国的话,万物就会依随大道而自然成长了。一个领导者得到人民的拥护、就是因为他不扰乱万物的自然成长。[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損。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笔者注:所以很明显的、圣人修道的目的就是可以保持自然的不被破坏,而在春秋时期的老子将此环保的不作为叫作无为

 

  • CH50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要修道,更重要的是保持自己身体健康。而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如何保持自己的健康呢?是一门大学问。在此章中、老子提出一门简易的方法。以今天的术语解释此简易的方法就是不怕死。[原文:盖闻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兵甲。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丙)无为而治之道-无为而治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环境不被破坏,因此、国家的领导人要以身作则,自己的每日的生活方式、包括所有的食衣住行育乐都要尽量节省不浪费,以保持地球上的有限资源,这些有限的物资一旦耗尽就无法挽回。当一个领导人以节俭的生活方式展现于全国人民之前,全国人民都会效法这种节俭的生活方式。再进一步、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民都效法的话,生活的细节都效法圣人的节俭不仅可以保持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还能保护其他生物的生长,大家都生活于一个美丽的地球上。

 

  • CH57-在上位的圣人、顺应自然而无为的话、人民就自动受到教化。圣人内心清静与生活平静的话、人民就会自动純正。圣人不多管闲事的话、人民就会渐渐富足。圣人心中没有慾望的话、人民效法就过着简朴的生活。[原文: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笔者注: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重要理论。

 

  • CH64-所以圣人心中没有慾望,也不重视任何人间的宝物。圣人只是努力修道而不追求人间的知识、如此就可以挽救众人离开大道所犯的错误,如此的作法、可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故圣人不敢有所作为。[原文: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注:复=挽救。}

 

丁)用兵之道-战争会破坏现状,引起排水问题与垃圾问题,所以老子痛恨用兵与战争。他认为可以避免战争的话,则一定要避免。因为战争的兵荒马乱,破坏了农田、也扰乱农人的正常作农事时间,所以农田变成荒草一堆。而且任何战争一定会杀人与死人,两国人民產生仇恨后,就会產生报仇之心,永远不得安宁。而且战乱之后、一定造成粮食不足,人民到处都寻找可吃的食物,也造成严重的卫生问题。

 

  • CH30-尊守大道的国君、不会用武力去称霸。因为圣人治天下时希望天下可以归于平静,在军队所到之处,正常的农作物都不能耕种,只剩一堆野草。两军作战之后,一定会有飢荒之年。[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兇年。]

 

  • CH31-作仗的武器、是一件不吉祥的工具。所以武器不是有道的君王的工具,只是在没有其他辦法的情况时才用,他的一切政策以和平与安静为上策。即使是战胜了敌人后也不要去吹嘘(注:美=吹嘘),假如得意忘形而到处去吹嘘的人、只不过是一名嗜爱杀人的屠夫而已。一位嗜爱杀人的屠夫,就不会为天下人民所拥护。[原文-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戊)宗教观-老子的宗教观很简单,只是不求死后可以免除人间所作的罪孽。因为人们的浪费世间的有限的资源,造成无可弥补的水源污染与空气污染,这种行为应当被环保人士认定是一种极大的罪孽。而老子在CH62告诉我们:大道是不能容忍这样的污染的罪孽。

 

    •        •        •        •        •        •        •    CH62-古人为什么尊重这个大道呢?並不是为了:有求必有得,有罪就可以免了吧!因为大道不允许人们有求必应,大道也不允许人们犯了错误可以免罪。因此大道就是天下最贵重的道。[原文: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已)圣人慈俭不争以平天下-国家领导人要拥有三个重要条件:一要慈爱人民与万物,第二要生活节俭不浪费,第三是不争权奪利。有慈悲之心才能将世间的财富平均分配,将多余的东西分配给穷人分享。在CH70中、他更以圣人只是穿着简单的衣服,但是心中高尚的有如怀一塊玉在心中一样。

 

  • CH67-圣人有慈悲心、所以可以勇敢行事。生活节俭、所以可以广泛地利用再生物、很少废物。不与他人争奪名利,所以可以成为领导。[原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        •        •    CH70-老子的大道是非常简易的,但是、众人只是不願意去了解而已。虽然了解大道的人很少,所以效法我的人就宝贵了。圣人心中怀有大道、所以心中就如怀有宝玉一样,但是他仍然很节俭、而且穿着很简单。[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 CH77-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譬如颱风,是由高气压的空气向低气压流动而形成,是自然现象。但是、今日的殖民主义則是剝奪穷苦地区的物质或勞力、以供富人使用。譬如阿拉伯国家的石油运输到富有的国家使用,东南亚国家的橡膠运到富有国家作为汽车的輪胎。这些行为都是損不足以奉有余,不只如此、还造成当地的严重污染问题。所以在2700年前、老子就说圣人要具备三项宝贵的条件:慈、俭、不争。[原文:天之道、损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見贤。]

 

庾)烏托邦-因为老子著重在保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所以在老子的烏托邦中就具有环保与无为的好处。环保的好处就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俗,每天无忧无虑的生活。圣人又效法天道的大公无私、不偏不倚的对待百姓与万物,所以在《道德经》的最后一章的结论,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CH80-在此烏托邦中,全国人民安居乐俗,而且与隣国和平相处,即使有警察军隊武器装备、也无需使用,人民爱护自己的生活的土地、虽然有舟船与车輿,也不去乘用而离开他们的家乡。[原文: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 CH81-在《荘子》书中、发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学,称之为天人合一,就是人道与天道完全契合。此章的结论就是:人效法天的利于万物而不居功的心态,因此圣人治理国家就是为而不争。《道德经》中、真正的意思是:圣人不仅不与他人争利,也不要与天相争。东方哲学是劝教所有的学者与科学家不要征服万物最后成为世界的主人,而西方哲学卻是全力发展科学达到人定胜天的愿望最后人类成为宇宙的主人。[原文: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讨论〗

 

《道德经》的宗旨是希望我们要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莊子悟出这一点,故在《荘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就是说:悟道者都随时可以觉得天地的大美。当我们的心中怀念大自然的美丽、我们就要随时注意不要去污染这个世界,自然就随时都拥有环保的观念。当然、在2700年前、並没有任何的环保观念,老子仅在《道德经·CH64》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所以、很明显的,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完全维护此大自然的万物、让万物不受伤害。

 

在书中CH1、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異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话文:当人的心态清澈、即不追求物质的享受、常常心存的大道、就可以领悟宇宙本体的奥秘。而当我们的心态贪婪、追求物质的享受、常常心存的人道,就会没有限制地追求物质享受与科学研究的辺涯。两者都是出于一处,仅是名字不同而已,而且都称为玄。有无相互运作,就可以得到道的奥妙了。]

 

但是、人类並没有利用人的智慧去追求而到达玄之又玄与众妙之门的目标。又在西方的人文主义与资本主义结合下,尽性地追求物质享受、追求科技创新与发展。老子预计人不可能永远处于不追求物质享受状况,虽然我国一直追随着老子哲学的指导,一直不全力的发展科学,但是不幸的、在鸦片战争时,就败于英国的舰隊。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全球各国都尽力去发展科学,其结果是使得大家都尽性地追求物质享受,导致此世界走近科学研究的边缘,这正是今日全球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科学家所处的困境就是:是否要继续Al的发展、如此继续发展的话、人类将大量的失业。但是、Al今日的发展、已经达到煞不住的地步,已经是不归路,一年或两年内、完全自动的电动车已经完全商业化。

 

DrHarari 在他的三本书中、预测在Al时代、所有学生的教科书将完全改变,将不会再读现在教科书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等,将来人类的生活会完全改观。而且、人类的食衣住行与育乐都是由国家供给,人类工作的定义会完全改变,工作的定义不再是朝九晚五。笔者在此深信:杜维明先生在《儒家思想》书中的学习做人将会重新调整成为在Al时代的人生目标。请参考我的博文〈儒家的做人之学〉: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013/202011/3864.html

 

做人之学也含有《中庸》所谓之成己成物,此成物也是含有环保的意义。故笔者预期在未来的Al时代,老子的不破坏大自然观念将会成为全世界的人民所共识。因此、他的《道德经》也会为世界的环保人士的圣经。而当时的人们也会天天感到老子烏托邦的美丽,老子地下有知,一定也会欣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