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评:数《云山墨戏图》上印鉴,至少52枚。沈仲章拟刻之“还诸人民”章,虽未钤于纸面,却当永远印在感怀者心间。]
沈仲章捐献米友仁《云山墨戏图》(四)
沈亚明
四、思念
父亲的捐画、捐文物、捐图书等,远不止褒奖状中提到的两件,他也不是只捐给文化部,还有其他机构。父亲本着这样的想法,捐给国家就是“还[
阅读全文]

沈仲章捐献米友仁《云山墨戏图》(三)
沈亚明
[宋]米友仁云山墨戏图卷(局部)
三、捐献
郑振铎见了《云山墨戏图》,自然也是大喜。
父亲对他说,你拿去吧。郑振铎说,慢!这是你的收藏品,先盖个章再捐献不迟。
郑振铎非常起劲,参谋印文什么的。父亲坚决不要留自己的名字或别号,回答说,如果要治印,就刻四个字:“还诸人民&rdqu[
阅读全文]

沈仲章捐献米友仁《云山墨戏图》(二)
沈亚明
二、“收藏”
所谓“收藏”,只是过手。
父亲得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先让徐森玉等沪上老先生“验明正身”。徐森玉见了很兴奋,书画鉴定专家谢稚柳看了,也很高兴。几位都确认无疑,这是闻名已久的米友仁亲笔真迹。
《云山墨戏图》是长长的横幅,卷起放在一个楠木盒子里[
阅读全文]
沈仲章忆陈寅恪:对空教室讲课
节选自沈亚明《众星何历历:沈仲章和他的朋友们》
寅恪先生不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而是清华学校研究院的国学导师。清华后来改制为大学,北大请寅恪先生去教过两个学期,先后开设两门课。寅恪先生的课以难著称,父亲沈仲章生性“闻难则喜”,机会难得,自然不肯放过,两门课都去听了。
第一门课的名称,父亲说是“[
阅读全文]

沈仲章捐献米友仁《云山墨戏图》(一)
沈亚明
我家有张褒奖状,沈雁冰签署,文字如下:
沈仲章先生以所藏古代名迹绘画宋米友仁云山墨戏图卷元黄公望天池石壁图轴各一件捐献国家公诸人民特予褒扬此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沈雁冰
一九五八年二月十四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盖章)
褒奖状载录两幅画,这里不谈元代黄公望的《天池[
阅读全文]
沈仲章说老北大的“吃”
沈亚明
父亲沈仲章挺喜欢谈北京大学的往事,说到过“吃”。下文从他口述笔录和我亲闻记忆中,“抠”出相关的零零星星:
父亲说,住在北大宿舍的外地学生,吃饭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校内食堂,可以按月包饭,也可以每顿现买。另一个是到校外“上馆子”,迈出校园就有不少小饭馆。那些馆子主要就是[
阅读全文]
刘天华《病中吟》另名《何适》
沈亚明
刘天华二胡曲处女作《病中吟》曾名《胡适》《安适》,知者甚众。父亲沈仲章忆中有个《何适》,似为孤证单传{#1},却是我的偏爱。本篇试以溯史梳“传”,品味寓意情境,并从语言分析角度,浅探“孤证”可倚之基,《何适》可取之点。
一、溯缘
溯史梳“传”,须先溯缘——话得从北京大学[
阅读全文]
沈仲章唐山三部曲之一:
混進大學(下)
沈亞明
二、參加高考
報了名回到廠裏,父親不敢告訴任何人。因為他覺得,自己是肯定考不上的,這次只不過偷偷演習。他每天照常上班,下班後依舊跟大家一起玩。父親年紀輕又活躍,同事關係很好,各種工餘活動都有他的份兒。
他早晨與幾個朋友跑步做操,晚上跟一大幫子單身漢或者家遠住廠的人聚會,拉胡琴[
阅读全文]
沈仲章唐山三部曲之一:
混進大學(上)
沈亞明
標題中“唐山”,指的是“唐山大學”。從一九二三年秋天到一九二六年夏天,父親沈仲章在那裏讀了三年書。父親對我説那段經歷時,常用簡稱“唐山”。他還介紹說,那是交通部屬下的一所大學。
粗粗瀏覽了一些資料,這所學校創建於十九世紀末,之後一再歸併、拆散、轉型,校史[
阅读全文]
重刊1940年《星島日報》專欄
國語拾零
亞貢氏
在香港,萬千新青年已在練習學講正確的國語;這是抗戰巨流之下一個可喜的現象。本篇是爲幫助這些一心想學講地道北平話的學子們寫的,打算先提出若干常用的語詞來引動興趣;借用些本地廣東話來舉例解釋,所以便“外江佬”也可以把它聊作一種方言比較來玩索而已。國語注音採用教育部公佈的“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