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照相馆》说南京会战:你能想象,一个贫弱农业国家为抗战求存有多么努力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写完《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持续深入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然而,越是了解历史太多,每天接触大量日军暴行图文等等,她抑郁困惑淤积难解,竟以自杀告终。为此,我非常理解。长期研读战争史和国际政治,尤其专注南京会战和南京大屠杀这段往事[
阅读全文]
《南京照相馆》电影热映,造成两个现象。一个是不成熟的骂与恨。一个是成熟的分歧与误会。其中,当年指挥南京会战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也为这部电影开篇叙述“逃跑”,于是被人们各种解读,成为骂与恨、分歧与误会深度纠缠的历史人物。其实,为历史或思考、或激动,均与道德无关,纯属认知养成和历史常识的不对等的标志。于是,我想以这篇文章,以[
阅读全文]
引言。历史难免被情绪、立场、价值观等等耽误,如是胡适先生笔下各款风姿摇曳的“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次出场,总是擦脂抹粉,俗不可耐。其实,极左极右叙事都是擅长将历史“打扮”俗气,却又猎奇、狗血,往往更能够刺激读者偏听偏信,从八卦奇闻中去窥探所谓的历史……前几天,我在《卢沟桥事变88年纪:从冲突、停战、政治博弈、再到全面[
阅读全文]
近期,纪念抗战胜利80年之际,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成功卷起一波愤怒,尤其看到很多相关小视频,有很多小孩子看完电影泣不成声,认为南京大屠杀是我们的国耻。然而,南京大屠杀究竟是谁的耻辱?无疑,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历史上侵略者强加我们的一场浩劫。然而,在文明史上,南京大屠杀并非受难者的耻辱,而是日本军国主义作为侵略者、施暴者的耻辱。如论国耻[
阅读全文]
题记,又到七七事变纪念日,浏览网络,感慨很少看到关于抗战的文章,偶尔有了几篇,也是大词叠加口号,忽然想起总应该有人去写去读那些日子吧。或者是我,或者是你。为我们族群的那段苦难的历史,也是我们自己的历史。谨以此文敬赠我们父辈、祖辈、曾祖辈的抗战。橡树,2025年7月7日。现在,再看七七事变,确实存在偶然与必然。一直以来,中日等院校学界都在探[
阅读全文]
本文来源:网易/慈翔大行本人非历史学家,但因为创作南京保卫战题材长篇小说,而关注、研究那段历史长达八年,在刚刚完成拙作初稿、正谋求影视化之际,得悉出了部《南京照相馆》,遂欣然去看了。我的印象是,这部电影视角新颖,构思巧妙,故事精彩,泪点不少,一些情节相当感人,将真实历史照片场景,复原为影片的内容,看得出来,编导确实下了不少工夫,在国[
阅读全文]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溃逃,实为历史讽刺。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及远东格局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于是,我们可以在故纸堆里寻觅,或者可以得到一些新的感触。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随后,日军诬陷东北军,攻击东北军主要军事基地奉天北大营。就此,张学良麾下数十万东北大军一路不战而溃。到次年2月[
阅读全文]
对于中国人来说,南京大屠杀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为了让后代记住这段历史,必须尊重这段历史,不容对其进行篡改和演义。最近热映的《南京照相馆》这部片子,我并没有去看。因为在这之前放映的几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子,里面都有过多虚构的成分,看后让人深深失望。果然,这部片子放映后,引起关于历史问题的许多争议。作为一名长达八年的南京大屠杀研究者[
阅读全文]
题记: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在写抗战系列文章期间,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知是谁的一些人,往往以上帝视角鸟瞰历史,轻佻留言蔑视国军抗战,尤其伤人伤心……希望此文能够让更多人知道一个农业弱国对一个工业强国的八年抗争的不易,能够尊重自己族群的抗战英烈,仰望自己族群不朽的抗战史。1946年5月,抗战胜利,上海名流数十人联名向政府请求确定每年8月8日[
阅读全文]
现在的年轻人,能谈论抗日战争懂得抗战意义并以抗战为荣的,已越来越少了,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这场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性实无与伦比,他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年轻的一代为什么要如此健忘呢?看到林思云马悲鸣等人的一些文章,对抗日战争的描述,其基调多是否定,其口气是嘲讽的,读来真让人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这不是对待这段我们付出巨大牺牲也取得光荣胜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