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车企或者机构热衷于把火源扔出去,那我们就知道——这车,不是为安全设计的,而是为他们责任回避设计的。买车人,请用认知选车;造车商,请先拿出应有的安全,别拿“弹射电池”忽悠人。
火遍世界的电车实验
大家好啊,我是德先生,今天跟大家聊聊电车。最近,一个“火”出了圈的实验让整个汽车圈目瞪口呆——国内某“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演示了一项所谓新技术:电池热失控时,直接把电池从车底弹出去,飞到3~6米之外。
视频一出立刻被骂惨,你丫车里是安全了,可弹出去的电池如果爆炸,砸到旁边车辆、行人怎么办嘞?还有万一旁边是油罐车呢?整条街跟着陪葬嘛?这是创新吗?更像是把命留给自己,把灾难弹给别人,把公众安全当空气。
弹射技术:典型的反智
这项技术的逻辑很简单:车要着火了?别灭火,扔出去再说。问题是现实道路哪来那么多“安全弹射区”?停车场里、隧道里、高速路上、加油站旁……你敢保证电池不会砸到车、人、店铺,甚至油罐?
更荒唐的是,这种高风险动作没有配套的责任体系——误弹怎么办?砸伤谁赔?砸到加油站算谁的命案?
它不是安全技术,而是“不让自己负责”的技术,把风险从车主头上甩到整个社会头上。
现实惨痛:小米 SU7 的连续事故
再看看国产电车这些年的表现,真让人笑不出来。小米 SU7 半年多发生了三起引爆舆论的事故:
一、三月事故:撞护栏后起火,车内三名女大学生被烧死。
二、成都事故:车辆失控翻滚起火,几十名路人拼命救人,车门却死死打不开,司机被困火海。
三、最近一起自燃:又是“突然起火”,又是无法及时脱困。
车门打不开、电池易燃、救援困难……基础安全都没搞明白,就敢玩“电池弹射”,这不是讽刺,是讽刺本身。难怪有人调侃:“原来雷军给车做的不是起跳功能,是怕自家电池飞出来找别人麻烦。”那其他没“起跳”的车怎么办?靠祈祷不会自燃?靠运气车门能打开?
低配认知配得上日后经历
再来说说某些“国货护卫队”。如果你追求高性价比、买个小米手机来用,那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家赚钱也不容易,买个一两千的手机也挺好,电车也舒服省油钱。
但如果你把低配车当“国产超跑”,把低配手机当“国产苹果”,那你要认清一点:你遭遇的问题,正好配得上你的认知。电池质量不过关,车身结构不过关,车门打不开,电控失灵——这些不是“黑国产”,而是事故一次次摆在你眼前。
别被“豪华车门把手”“智能大屏幕”忽悠了,真正要命时,你要的不是屏幕清不清,而是门开不开、火烧不烧、能不能活下来。
安全不是弹出去的
弹射电池,这听起来像未来黑科技,但更像一种危险的权宜之计。真正的道路安全,不是靠弹出电池完成的,而是提高电池跟电车本身的质量
当一个车企或者机构热衷于把火源扔出去,那我们就知道——这车,不是为安全设计的,而是为他们责任回避设计的。买车的你,请用认知选车;造车的你,请先拿出应有的安全,别拿“弹射电池”来忽然人。
作者:德先生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