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科克遇刺事件) “怎么说”永远比“说什么”更重要

(2025-09-16 06:56:34) 下一个

由罗琳阿姨的一条仗义执言想到的。

各位好,前两天看到《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阿姨发的一条状态:

“如果你认为言论自由只属于你而不属于你的政治对手,你就是虚假的自由主义者。如果相反的证据也不能改变你的信念,你就是原教旨主义者。如果你认为国家应该惩罚持不同意见的人,你就是极权主义者。如果你认为政治对手应当受到暴力甚至死亡的惩罚,你就是恐怖分子。”

罗琳阿姨这段话没有一个字提到查理·科克遇刺的事情,但是很显然,她这个节骨眼上写这段话,就是奔着查理·科克遇刺案去的。

不得不佩服罗琳的勇气,因为在西方文艺圈那个左派占主流,科克遇刺后很多人公开幸灾乐祸背景下,在公众人物因受到刺杀威胁都谨言慎行的当下,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非常有勇气了。

当然罗琳其实一直是个很有勇气的人,在英美的政治光谱中,她不是右派,恰恰相反,她是左派,这个你看《哈利波特》的小说也能感觉到,曾经发表了许多女权主义的观点和发言。

但是,大约几年前吧,LGBT极端者号召用“来月经的人”指代真女人,以“防止变性为女、或心理认同为女的人被歧视”。可能只是身为作家,看不惯自己的左翼朋友这几乎是要搞《1984》里那套“新话”来代替标准英语了。罗琳说了几句“女人就是女人,不是什么‘来月经的人’。”之类的话。

常识吧?是常识。

不过分吧?是不过分。

但就这么几句话,罗琳居然被她曾经的左翼盟友们“除你左籍”,甚至“除你人籍”了。《哈利波特》演职人员集体杯葛、或发文声讨她,与她划清政治界限还不算,她的地址等个人信息还被开盒到网上。有LGBT支持者直接到她家门口去示威,甚至发出暴力威胁。

此后罗琳就不算西方标准意义上的左派了,因为她不够左。

当然,罗琳没怂,此后干脆跟极左刚起了正面……

其实我一直觉得,把罗琳开除左籍的西方极端左派这个群体是个挺奇葩的存在——一方面,他们似乎比西方右派更喜欢谈爱与宽容,要求平等、甚至特别优待弱势群体、少数族裔、性少数派、非法移民、异文明异宗教人士等等。但是另一方面,一旦遇到别人反对他们,他们立刻撕下爱、宽容和平等的伪装,号召对反对者执行暴力,或者对其反对者遭遇暴力幸灾乐祸。

这种无底线和双标在近年来的历次事件中一再呈现,罗琳遭遇的那次是一例,此次科克遇刺,又再度呈现了这个规律。

说起科克遇刺,跟大家分享一下最新的信息。

据纽约邮报报道称,一名执法部门消息人士证实,泰勒·罗宾逊正与一名变性伴侣同居,后者正在从男性转变为女性。

犹他州州长斯宾塞·考克斯则表示,初步调查显示,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的谋杀嫌疑人泰勒·罗宾逊“深受左派思想的灌输”。罗宾逊家的一个家庭成员表示,罗宾逊近年来热衷于政治。

我曾经在案发第一时间所写的《他的死,让我对美国很失望》一文中大体判断说这起事件应该是由美国的左翼激进主义分子搞的,有读者批评说这个结论下的太草率武断,更有一些人揪住这一点对我那篇文章口诛笔伐、攻击谩骂。

但现在真相渐渐水落石出了,请问到底是谁“罔顾事实真相”呢?

当然我也不指望所谓“自由派”朋友们认账,虽然最看不起川普的“Fake news”,他们一定觉得所有证明罗宾逊是极左青年的新闻都是“Fake news”。虽然嘴上反对以肤色、出身、家庭给一个人的观点定性,但他们却认定一个出身保守右翼之家的青年凶手就肯定是个右翼。

因为前文我说过了,双标是极左的一大特点,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这是只要他们觉得一个人坏,就毫无心理障碍的号召甚至直接对其动用暴力。

我前两天的文章中因为疑似说了几句科克的好话,有读者非常愤怒,一再在留言里刷屏,重复科克对俄乌战争的观点言论,“科克居然说俄乌战争是乌克兰、泽连斯基挑起的,你对此不愤怒么?”

再重复一遍,作为一个同样同情乌克兰的人,我当然对科克的这个论点感到愤怒。但是观点不同,是可以争论,彼此斧正、修改的,“真理越辩越明”,科克本人就是这么一个倡导进行辩论的人,他的巡回演讲主题就叫“来驳倒我”,鼓励不同观点的美国青年学生上台与他辩论。可是反对他的人,那些自居左派、鼓吹爱、宽容与平等的人,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鼓吹使用暴力,并在科克死后也觉得他“求仁得仁”“死有余辜”。

只要这个人观点与你不合,只要这个人“不正义”,不使用暴力非法侵害他人的底线就可以不遵守,人的生命权就可以不尊重了么?

我觉得这种思想其实已经非常接近在20世纪历史上酿造各种人间惨剧的反乌托邦了。而这些反乌托邦,很不幸,又大部分都是极左搞出来的。

我想尽量在论述中一碗水端平,但不得不承认,对“不适用暴力,不鼓吹暴力”这条底线,西方左派比右派确实更不愿意遵守。有人现在说科克是极右,但你去翻一下科克此前的所有演讲,你会发现他虽然观点有些很激进、甚至涉嫌歧视,但他没有任何一句话是对反对者煽动和鼓吹暴力的。

你有一个观点,我也有一个观点。我越来越明白,这些观点怎么表达,其实比你我持有什么观点更重要。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因为只要不使用暴力、不鼓吹暴力的底线守住了,观点无论多么偏激、错误,是可以通过辩论来彼此纠正、调和的。诚如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所说,“就让真理和谬误在苍穹下自由战斗吧,看看谁将获得胜利。”

但是假如有人从一开始就不打算遵守这个底线——你敢反对我,我有枪我就弄死你,我暂时没枪,你被别人弄死了,我也觉得你死有余辜,欢呼雀跃。那么这种人,恕我直言,他们与历史上那些真实的暴君其实也没什么区别,无论持什么样貌似平等的观点,他们内心深处其实都住着一个小暴君,一旦权力的放大器把他们的内心放大,他们将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如出一辙的。

而恕我直言,对于这个底线的遵守,左派的确是比右派更难做到的,因为左派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结果正义”,而右派最看中的是“程序正义”。对“结果正义”的强调很容易蜕变为对程序和底线的不遵守。

所以左翼不等于鼓吹暴力革命和敌我斗争,但的确这种论调更容易出现在左翼群体中,而一旦出现并盛行,就是现代文明的癌症。

当然,即便如此,左翼精英中,也有罗琳这样的人,有马丁·路德·金牧师那样的人,后者有一段与今日罗琳主旨相似的名言:

“手段代表着正在形成中的正义和正在实现中的理想,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标。因为手段是种子而目的是树。”

同样作为遇刺者,马丁·路德·金牧师和科克一样喜欢与反对者辩论,而提到辩论,我学生时代打过辩论赛,想当年的时候,我一直觉得这种从西方古典时代传承下来,在中世纪被列为七艺的辩论很神奇。

因为打辩论赛的时候,老师是不会让学生自选论题和观点的,比赛的两队执行的是抽签制——比方说我一个北方人,觉得豆腐脑就是应该吃咸的,加糖简直就是邪典,但如果我的辩论队抽到的观点是“豆腐脑得吃甜”,我就必须以这个观点为中心寻找论据、组织材料、并在辩论中为该观点辩护。

我记得韩寒曾经在他的某本小说里猛烈地吐槽过这个事情,曾经的我也觉得这个规矩太特么缺心眼了,一点都不自由,让我对辩论一点热情都没有。

但最近几年,耳闻目睹了许多号称“自由派”的人士很多真实行迹,我突然理解了辩论赛为什么要这样搞。

还是那个问题,训练你怎么表达主张,比你主张什么,更重要。

辩论赛最至关重要的两个目的,第一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怎样以最好的逻辑去组织论据、表达观点,并在观点遭遇质疑的时候见招拆招,进行反驳。

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训练学生守住底线——辩论场上吵得再脸红脖子粗,你不能转移话题,不能人身攻击,不能搞诛心之论,更不能发出威胁、鼓动暴力。一旦怎么搞你就铁定输了。

至于为什么要抽签选论题,这其实是在模仿我们出生前的“蒙眼法则”——假设你并不知道自己的处境、背景和因之持有的立场,让你去感受不同立场者的逻辑思辨过程。

所以正经的逻辑辩论赛,不仅仅是在锻炼逻辑,更是在锻炼遵守底线,锻炼宽容。

而这种训练,我觉得很多此次论战中的很多“自由派”朋友怕是很少受的,说不过他们马上选择刨对方祖坟,扒出科克曾经对泽连斯基发表过什么不敬的言论,曾经怎样反对乌克兰,说你现在同情他,就是同情俄罗斯,就是xxx……

对此,我还是那个问题——一个人,因为生前有我们认为错误的观点(只要这个观点不是以暴力威胁和强迫他人),他死就活该么?言论自由和非暴力的底线就不需要遵守了么?你就支持对他的肉体抹杀么?

这是通往地狱之路。就像我前天文章写的那个问题——如果今天“他支持拥枪,他被枪杀就是‘求仁得仁’。”“他骂泽连斯基,他被枪杀就不值得同情”这种逻辑成立。那么明天,你可以用这种逻辑去强迫所有人改变自己的观点,甚至进行个人崇拜。

你怎么说,比你说什么更重要。

结尾还是想谈回JK罗琳阿姨,小时候我看完她的《哈利波特》七部曲,我最大的疑问你知道是什么吗?

是斯莱特林那个学院培养了那么多邪恶的食死徒,简直就是魔法世界里的反动大本营,大战结束之后,英国魔法部居然没有下个文,直接命令霍格沃茨把这个学院取缔掉。

亦或者不取缔也行,作者(虽然那时候罗琳阿姨其实很左)还在文末特别写了一段哈利劝他的小儿子,反对对斯莱特林这个学院的歧视。为什么?

其实我们再更深的想一层,你会觉得更有意思——在第七部小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伏地魔所率领的食死徒已经在英国魔法世界权势熏天了,控制了魔法部、也控制了霍格沃茨,面对葛莱芬多学院,这个反对他的大本营,伏地魔居然也没能(更准确的说是没有能力)去取缔掉这个学院。

为什么?

为什么马尔福家族这种人战后没有被清算,还让他们的儿子上霍格沃茨?

为什么哈利的小儿子会担心自己被分到斯莱特林去?而不是像某些“自由派”人士想当然的认为的那样,保守派家庭的儿子一定极右,那进步自由派出身就根红苗正?

在遵守程序正义这一点上,现实中很多“自由派”就是伏地魔或者说可能还不如伏地魔。

真的,我对这个问题想了很久,想到最后我唯一能说服自己的结论,就是JK罗琳阿姨她生活在英国,她所生存的那个国家,那种文化,让她想象不出一个世界,只要一派得势,就能自居以正义为名,把对方斩草除根、赶尽杀绝的。因为某些东西在她看来是底线,底线到哪怕伏地魔也要遵守,或者不得不遵守。

所以当罗琳因为对LGBT语出不逊而被白左们开除左籍并人身威胁的时候,她可能会觉得这个麻瓜世界居然比她笔下的魔法世界还要魔幻——有些幻想世界都守的规矩,有些人居然不遵守!

“夏虫不可语冰者,拘于时也。”罗琳阿姨还是见识浅了,她终究是没有见识过白左这个物种的多样性。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得知昨天的伦敦有近百万人走上街头,悼念查理·科克、捍卫言论自由,伦敦上空放着那首《奇异恩典》。

有人说这场活动的另一个主旨是“反对非法移民”,这不好,这表现了英国正在借这个事件急速右转。

但我却看到,这场数万人参与的游行,至少没有发生打砸抢、没有对少数族裔的攻击与仇视,没有煽动暴力。

我觉得——不,我要像罗琳那样勇敢的说出来——我说,这就比西方那些口号无比政治正确、但搞到最后变成大型零元购的游行要强太多了。

英国毕竟是英国,文明的免疫力正在生效。英美文明在经历它回调的转折点。

而手段是种子、目的是树。怎么说,永远比说什么更重要。

科克的主张是“回归常识”,衷心祝愿,常识能回归文明世界。

全文完

 

 

 

作者:海边的西塞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枪迷球迷 回复 悄悄话 不仅“双标是极左的一大特点", 左派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 倾向于目的正确就可以不择手段。而且左派自我感觉良好, 认为他们的目的高尚。 既然如此, 使用暴力实现“高尚”目的就理所当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