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战》还没上映,导演已经把自己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他们应该知道:先学历史再拍戏,别把观众当傻子。
电影可以有视角,但要有史学基本功与情感分寸,别把严肃的历史当成史诗包装的背景乐。若抱着圈钱的如意算盘,只会弄巧成拙遭到群嘲。
预告一放,舆论翻车大家好啊,我是德先生,今天咱们来聊聊电影《澎湖海战》。
由郑保瑞执导,易烊千玺、王学圻主演的《澎湖海战》刚放出预告就被推到风口浪尖。官方宣发体量大,话题却变成“满人打汉人值得歌颂?”的群嘲。
电影号称讲康熙年间施琅攻台,结果观众先看到了“叙事立场”的问题,还有剧情设置不合理……演技是槽点,剧情更是问题康熙帝是易烊千玺演的,这个演员经常被嘲声音与气质不合,演了很多片子观众对他的吐槽特别多,导演可能想着他流量大,让他带一带票房。这种“颜值+流量”选角本来就引争议,但能被观众接受的前提是——叙事不要戳伤公共记忆。
可惜这片把核心人物和历史关系颠倒了,演员带的流量立刻被情绪覆盖,放大了不满。施琅:复杂人物被草率美化施琅并非简单的所谓“忠臣”。他早年涉海商与明郑势力,曾与郑氏分裂、数次易主:既有为利避祸的投降,也有被结构性政治抉择逼出的权衡。1660s–1680s 的那段海上权力斗争里,施琅从郑氏心腹到投清要员,其人格与处境都充满灰色——不是纯粹英雄,也不是彻底恶棍。学界多把他视为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对清廷的功绩在“统一台湾”叙事里被放大,但其反复易主、背主投敌的史实也不可抹去。把这样一个人直接洗白为“民族英雄”或单一正面形象,是对史料的粗暴简化。
郑成功:民族记忆与英雄地位郑成功在民间与教科书里长期被塑为“收复台湾”的象征——他驱逐荷兰、建立汉人政权,并承接明室正统的文化意义,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但是这个电影中呢,郑氏似乎是反派角色,不只是角色颠倒,更是在公众的民族记忆上动刀。历史叙事若要创新,可以有角度,但绝不能把常民心中的“忠义”随意翻牌。
满清的历史满清入关导致的社会创伤是真实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件在史料与记忆中留下血痕,这些历史也是不能去否认的。若在片中淡化或美化造成的苦难,那就是对历史受害者的再伤害。历史的复杂性需要被尊重,不是用宏大叙事一语带过。
导演的如意算盘郑保瑞想拍“宏大史诗”,投资、造船、场面都下血本,但观众并非只看场面。他们更在意史观与情感被如何处理。把施琅塑为纯粹的正面人物、把郑氏家族边缘化,等于把历史的道德账单转嫁给了观众。结果不是票房奇迹,而是全民吐槽、抵制与质疑。
《澎湖海战》还没上映,导演已经把自己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他们应该知道:先学历史再拍戏,别把观众当傻子。电影可以有视角,但要有史学基本功与情感分寸,别把严肃的历史当成史诗包装的背景乐。若抱着圈钱的如意算盘,只会弄巧成拙遭到群嘲。
作者: 德先生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