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自1922年2月2号JamesJoyce的Ulysses在巴黎的一家小书店正式开卖到今天,已经过去整整100年。对于Ulysses,评论界的原话是,这本书,为现代文学史写下了新的一章,把爱尔兰整体文学水平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每个人都知道,Ulysses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Joyce是一个革命家,他给世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文学革命…… Ulysses的最后一行,是“Trieste-Zuerich-Paris,1914-1921[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自幼是被爸爸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坏小孩。记得到10几岁上中学了,回家发现他在午睡,会包往地上一扔,冲过去坐身上(如果不是坐到头上的话),然后哈哈大笑得意地看他又急又气手脚乱动又不舍得真打我——我妈妈就会笑着骂我们:没大没小!到吃饭的时候如果我在说什么感觉他没在听,会身子一歪胳膊肘支到肩膀上把脸掰过来,毫不迟疑表示不满:你听见我说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原来跟平等开玩笑说,我以后写什么都叫“跟着平等说XX”,因为他选的题目总能给我一些思路。这次他聊到AI,我真的是在书架一抬眼眼就发现了这本书。忍不住笑出来。学术界喜欢把BraveNewWorld和1984放在一起比较——两本都是生活在20世纪前期的人想象几十年以后人们日子的书,不过在我印象里,好像中文舆论下的BraveNewWorld没有1984声誉那么高。因此,这本书的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记得刚出国的时候,还是买电话卡到公用电话亭打电话,一分钟一分钱。20年过去,人在物也在,哪里隔了什么悠悠岁月的距离,不过是在镜子前眼一闭再一睁的差别。不同的是当年的电话亭,变身今天的公共书架。我每次路过,都会进去看一下,有喜欢的就拿走——也把孩子们不再看的童书放进去过不少(有时候看完了的想起来也会放回去)。能记得的,是拿过一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出国的第一站,是哥廷根(Göttingen),一个德国的北方小城。当时差不多就是这个季节,终日阴雨绵绵——又不是正经的雨,打伞就有点没必要,而且雨丝飘啊飘的,也不是一把伞能挡住的。挡不住的,还有老城市特别的历史感——你站在那里,看到古人看到的,感到古人感到的,听到古人听到的。如果多留意一点,还能发现的,是古人留下的痕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那个视频,我都没看完——看两句就知道,这不是我做的——还不如我自个上树呢 我不炒中国菜的,不会,也炒不好。我最害怕中国那种葱花炝锅一类的,菜一倒进去那一声巨响能给我吓得飞出去。 而且我们孩子不吃炒熟的菜,生的吃。不过孩子们吃我做的本地菜。 第一个,不知道怎么翻译。有人说是土豆泥,我觉得不是,我们叫Kartoffelkas。为什么我觉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这本书是土豆提起来,他给的中文翻译是,铁皮鼓,那想来中文是这样译的,不过我肯定德语直译应该是“锡皮鼓”。发表于1959年,作者GünterGrass是199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同名电影,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必须老实承认,电影和小说,都不是“好看”的那种,很闷。特别电影,是我当年学德语时被硬塞给的第一部德语故事片(之前都看简单的说明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原来在国内上学的时候,每星期会拿出一个晚上去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翻遍新到的各类报纸杂志。当然,说翻遍夸张了一点,因为有些题目我是从来不会碰的。记得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他天生对什么都感兴趣,我回,我正好相反,能吸引我多看一眼的真是少到不能再少,别人再说好也是别人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是有一份报纸,我一定会自己买——南方周末。那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好的电影,我想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令人代入感非常强的,你坐在影院,银幕亮了演员开始动开始说话开始做事,你的思路也跟着说话跟着动跟着做事,仿佛打在主角头顶的那盏灯,它到哪里你到哪里,电影完了灯灭了你的思路也跟着重新归位,皆大欢喜(或者怅然不已),回家——该干嘛干嘛。另一类呢,电影尽管已经放完了灯灭了,人也回家了,然而思路仿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跟朋友聊天说到度假,我开玩笑说,如果想不好去哪里,有两个地方永远是上上选——第一是意大利,第二是克罗地亚。随便走随便看,闭着眼睛挑都不会失望,特别是对有小孩子的家庭——吃得好,有阳光沙滩,也不需要再多追求了。夏天去的是Lignano——订旅馆的时候才发现广播里形容的“欧洲人民今年度假异常狂热”毫不夸张。因为带孩子,只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