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我们开始上作文课。老师布置一篇作文,让大家回家做,主题是当时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我们找来报纸,从上面一段一段的抄。作文里出现的词句“阶级斗争新动向”“温良恭谦让”“用心何其毒也”不知道什么意思,都是抄来的。三年级的时候我的作文写作出现了一个拐点,那次老师要我们写一篇中阿兄弟友谊的作文。事情是这样的:隔[
阅读全文]
这句话一直在我的头脑中,到哪儿也赶不走,没事的时候就冒出来。很无聊是不是?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班里同学传看一本儿童画本,里面有一则彩绘故事,说的是美国黑人兄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个叫汤姆的黑孩子,用一只小铁桶去水龙头下打水,没有交钱,遭白人警察的殴打。汤姆没法子,只好转去河边取水。河水是黑的,受到严重的工业污染。看到汤姆在取河[
阅读全文]
过去年代里,手艺人是有五作之分的,这五作是木工、瓦工、漆工、石工、圆作工。前面四作好懂,唯圆作大家不一定明白,是指专做马桶、水桶、米桶、浴盆……的。原以为这些是木工的活,想不到这竟是两个互不搭界的行业。木工是木工,圆作工是圆作工,木工是不做圆器的。圆作工我小时候叫“箍桶匠”,这门手艺作为一种职业,现在不再有人传承了。旧[
阅读全文]
几年没有回国了,病毒还在流行,国门还没有打开。不知现在老家街上的招牌还是不是以前的样子,上下两行,上面是中文,下面是拼音。就像下面写的这样子:太湖广场商业城TaiHuGuangChangShangYeCheng金阿胖面饭店Jinapangmianfandian没人会关注这样的配置有什么问题,有何不可?你看不都是这样写的吗,中文加拼音。大概跟我做过编辑的职业习惯有关系,老毛病了,我对文字表达敏[
阅读全文]
老浦是国营江南轮船货运公司的驾驶员。老浦当驾驶员的时候,社会还处在这样一个年代,人们在大街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国营”的样字——国营幸福食品店、国营惠民烟酒批发站、国营向阳物资回收中心……老浦工作的单位正是这些“国营”之中的一个,属于极普通的部门。
老浦还有一张极为普通的中年男人的国字形脸,脸色酱红,那是常年在水[
阅读全文]

“美孚”这个词我在多处遇见过。电影《创业》里,外国佬用文明棍敲着空油桶喊“没有美孚,你们中国将是一片黑暗”;老上海的海报上有“美孚火油公司”的旧广告;国外的连锁店Mobil加油站,我查过词典,Mobil是美孚的商标。“美孚”如此引我注意是因为姑姑曾把一种煤油灯叫“美孚灯”。后来当张老师在课堂里指着图片告诉大家,这叫&ldquo[
阅读全文]
是吃的,是往嘴里去的。是一种野草,毛毛絮絮,没有什么味道。
是什么草的花吗?毛毛针,我记得这个名字,到底写成什么才是对的,毛?茅?榛?蓁?没人告诉我。
它在我的记忆深处藏着,一藏藏了50年。
50年前我在查家桥的田野寻找过。我看见阿珍从田野归来,手里捧一把毛毛针,一根一根的塞到牙缝里,嚼烂,咽下。
阿珍已经50年没有见面了,如果见到阿珍[
阅读全文]
文革时期,老人家经常发表最高指示,隔三五天就来一条。
指示一到,游行队伍集结在一起,举起彩旗敲锣打鼓上街报喜。咚咚呛,咚咚呛。好像这些队伍早就准备好了随时准备出发的,反正最高指示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发表,一说来指示了,操起锣鼓家伙,说上街就上街。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提一张纸,红底黑字的写着指示的内容。
真是一个激荡人心的时代啊,四海翻[
阅读全文]
好像孩子养下来就该打的,好像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个年代的人有不少共同的记忆,其中就有打孩子。那时的孩子没现在宝贝,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大院里男孩一堆堆,女孩一堆堆,到了吃饭的时候各回各的家,跟一群散养的鸡似的。一堆堆的孩子多到踢脚绊倒,你走路的时候,一不留神就会被脚下的孩绊一个跟头。我家三孩子,在那时的家庭不算多的,有一个叫“[
阅读全文]
微信群里转发来一张照片——南京大学老校门外景。照片上老校门的大门水泥门柱上一左一右写着一条巨幅标语,左边“团结紧张”,右边“严肃活泼”。显然这条标语在那里已经有年头了。我在这门口进进出出整三年,怎么就没注意到校门外面还有这么一条顶天立地的标语呢。我相信,要是不看照片,问南大的学生,校门口写了啥,保险一大半说不出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