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11)写作试教初步,爱写多写会写1983年9月14日,湖北省教研室语文室雷秋山主任对我说:“省教研室决定,将于11月26日在武汉召开《中学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专题研讨会。到会代表将有300多人。”他希望我好好总结一下前段的经验,认真准备一堂公开课。回校后先与指导我试教的汪厚铎老师商量,汪老师说:“我的意见是总结一下写作试教[
阅读全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10)试教要改革教学方法,关键在搞活课堂教学第一次全国实验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试教工作会议,在河南省洛阳市开了十天。国正先生在开幕式后作报告,重点讲实验教材的特点和执教老师要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法。定远先生的报告详细介绍了这一套实验教材的编写过程、原则、体例;单元教学的特点及建议。章熊先生的报告讲《“段[
阅读全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9)洛阳会议班门弄斧,试教鼓励学生质疑1983年暑假,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召开洛阳会议之前,我写的《试教初步》,总结了第一年执教《阅读》和《作文·汉语》(1986年修订版更名为《写作》)的具体做法及初步效果。在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编印的内刊《试教资料》(五)发表了。该所所长张定远[
阅读全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8)试教初步开头难,迎难而上抓关键1982年6月,袁福老校长拿着湖北省教研室的一个通知找我谈话,他说,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新编了一套实验教材,教育部要求各省市选两个城市重点中学和两个农村重点中学参加第一轮改革实验,他希望我能挑起这个担子,代表华中师大一附中,作为湖北省的实验学校,参加全国第一轮语文[
阅读全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7)跟班学习教材教法,夯实课堂教学基本功1979年9月1日秋季开学,在安大庭校长倾情全力支持下,没有拿到“调令”的我,先行回到母校工作。一边教学一边“跑”调动手续。那一年,湖北省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谭爱旭老师负责组织全省几所重点中学试教中央教科所编的语文改革教材。华中师大一附中执教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的是刘友三老[
阅读全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6)商调受阻,贵人相助当我拿着“商调函”去武汉市教育局人事处办手续时,却遇到了麻烦。人事处长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同志,她说:“你想调到省重点中学的愿望很好,但是,华中师大一附中不归我们管,我们不同意。你可不可以考虑调到武昌实验中学,那也是省重点,也在武昌,我们也可以分给你一套住房。我希望你去我们教育局管[
阅读全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5)街头邂逅王场长,诚恳邀我回母校王仕良场长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办农场的场长。他高高的个子,体魄魁梧,不仅懂农活,尤其善于管理到农场劳动的学生,与学生干部关系特好,团支部、班委会的成员到了农场都听他指挥。我只是当年受他指挥的学生干部之一。从1965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名落孙山之后,到1979年春节期间路遇王场[
阅读全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4)幸遇贵人引路,边教边学起步我和安大庭校长相识在武汉市水厂路中学。大约是1976年9月开学前,安校长从武汉四中教导主任任上,调到水厂路中学当校长。在与教工见面的第一次大会上,书记请他讲话,他简单说了几句,现在也想不起来他说了些什么。他到学校好长时间,很少在大会上讲话,常常在教学楼巡视,有时伫立在教室门口看看正在上课[
阅读全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3) 参加考研未能如愿,受教名师终生得益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已经有两个女儿了,大女儿5岁,小女儿2岁。当时,我想再圆大学梦,实在是因为备考时间太短,准备不及,只好作罢。但是,上大学之心不死。与爱人反复商量,决定马上开始准备,1978年直接报考研究生,去试一试。当时,武汉市水厂路中学只有初中班,教学工作没有什么压力;爱人全[
阅读全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2)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之卷二·画诀》中写道:“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还有中小学语文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我家里只有一本族谱,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