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24)应邀参加省研讨会,异地上课求真求实1985年10月15日,湖北省教研室负责指导语文教改的教研员张良谟老师通知我,将于11月6日至11日在沔阳(现在改名为“仙桃”)举行省中学语文研究会会员大会。让我带300份《初中试教总结》赴会,还要准备借沔阳的学生上一节公开课。10月30日,省语文教研室雷秋山主任就我的示范课教案提出建议,嘱咐我一[
阅读全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23)因材施教,面向全班,分层指导,注重个性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体现在他[
阅读全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22)因材施教,发现潜能,引导学生成才1985年秋季开学前,时任校长李水生明确表示,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继续按原来老校长袁福的六年规划进行,但必须拆掉原初中实验班,重组高中实验班。按学校例行规定,从高分到低分平均分配成七个班以后,由班主任抓阄。李培永抓到的那个班就是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当我把学校的决定和我[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119)用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学校教育教学逐步走上正轨,1979年,我也因缘调回母校——湖北省著名重点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不必说省重点中学教学环境及资源之优势,也不必说择优录取的莘莘学子之聪明好学,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置身如彼,正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引自《礼记·学记》。”知[
阅读全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21)抓住机会,创造条件,因材施教1985年9月开学后,初中实验班的许多学生和家长继续找李水生校长,强烈要求参加高中实验。孙燕的妈妈多次找李校长反复请求说:“我和孩子她爸爸都是学理科的,他爸是研究、设计船舶的高级工程师,我一直是医生。我们原来是希望孩子学理科,将来接我们的班,但是自从她进了初中语文实验班后,就特别喜欢学[
阅读全文]
闲话人生(238)武昌通湘门外难以磨灭的记忆(武昌通湘门,源自网络的图片,从城外于1906年拍摄的相片)通湘门,顾名思义,就是湖北武汉通往湖南的门户,在老武昌城的起义门与大东门正中间,位于张之洞路东端,中山路南段。1906年为粤汉铁路通车而开,所建火车站即名通湘门车站。现在的武昌火车站正是在通湘门外那里建起来的。八十年前通湘门铁路外,只有我们李家[
阅读全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20)
北京名师张必锟,文言诵读传真经
1985年9月21日上午第一二节课,北京名师、人民教育出版社《文言读本》特约编辑张必琨老师,应邀来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语文实验班,上诵读示范课。
张老师教学生诵读《子鱼论战》(听课笔记):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谁能告诉我这三段文字有没有分工?(计伟举手抢答,正确)。
请[
阅读全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19)
被迫另起炉灶,重组高中实验班
1982年4月,华中师大一附中老校长袁福,得知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将于9月在全国推出一套分编型语文改革教材,这是建国以来改革步子最大的一套语文教材;教育部通知各省、直辖市教育厅局组织两所城市、两所农村重点中学进行教材改革实验,第一轮试教从1982年9月开始至1988年7月结束[
阅读全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18)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青岛会议结束后,我立即赶到北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招待所住下,马上就打电话给章熊先生,约定第二天上午十点去北大中关园章先生家。(1985年暑假笔者在章先生家听他讲语文教育教学和语文高考命题)
见面时,我比较详细地汇报了三年来教改实验的情况后,章先生充分肯定我总结的“三敢三爱”,即《[
阅读全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17)初中刚毕业的学生,参加高考语文单科测试1985年6月28日,武汉市开始“中考”,三天后结束。7月6日,我接到省教研室通知,让我们初中语文实验班的学生,于7月7日上午九点,到华师一附中高考考场参加高考语文单科测试。教研员张良谟老师亲自来考场监考,试卷交华中师大高考语文阅卷点阅卷。张老师来学校时,顺便通知我,人民教育出版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