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推己及人,不一定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未尝不可。
“知者动,仁者静。”或许孔子由此体会,不能当作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普遍原则。
“知者乐,仁者寿。”无根据的臆测,把主观愿望说成结论,这种做法流传后世,遗害非常大。
比如,&ldqu[
阅读全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先以敬而远之,答“知”;以“先难而后获”,答仁。这是孔子自叹列国对自己都敬而远之,并自勉“仁者先难而后获”。
[
阅读全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神秀、慧能,孰上孰下?刘邦不务正业,朱元璋当过和尚,起初都是不入流之辈,成功之后被儒人奉为“龙”。子曰:“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武则天却当上了女皇。“孔子西行不到秦”,儒者视秦为虎狼之邦,秦人却统一了中国。世界之奇妙就在于各等样人都有机会成功。
[
阅读全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将“之”字实化再看:知酒者不如好酒者,好酒者不如乐酒者。
往好了说有,李白斗酒诗百篇,固然符合孔子之言,但竹林七贤只有七位,酒鬼却有百万千万。一理论如果往好了说逻辑上成立,那么反之,往坏了说逻辑上也必成立。比如“致良知”,往好了说,甚至佛祖释迦摩尼都符合王阳明的理论;[
阅读全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理当如此,非事实如此。现实是人之生也曲,直之生也幸而免。以子路为例,在孔子门生之中,子路可谓“直”。“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敢不悦孔子,可见其直。正因其直,所以才不能幸免。幸而免者如魏征,遇上了唐太宗。再举现代之例,彭德怀,也是[
阅读全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诗经》中的君子都这样,窈窕淑女配文质彬彬,美哉美央。然而,按这个标准,黄帝、炎帝、舜、禹、武王,都够不上君子,而宋玉、鲁肃可谓典范,范进比大禹——显然太野——更近君子。
文质彬彬,修养好并不等于成材,儒家的问题就在于把修养跟成才等同,而且为了使这个理论成立,[
阅读全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他希望人人有仁心,按道义行事,彼此彬彬有礼;具体怎么做呢?简化为行动就是忠恕。人人都如此,那么就可建立君子之国,大同社会。
现实与理想之间连一条线,孔子认为,这便是正道。我们只能说大方向如此,而实际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不是直线而是波动前进。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所谓的正道,可能跟理想[
阅读全文]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孔子对卫灵公说,您手下没有能力突出的人,倒有不少小白脸,这么下去,我看卫国够呛啊!
孔子可能自以为说得够委婉了,可是卫灵公听了,肯定刺耳,特别是他老婆南子又是有名的骚货。
孔子有见识,但上来就挑人家不是,总归不好。有人会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没错!但人都爱听赞扬的话,[
阅读全文]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过谦就假了。人情贵真,贵自然。如,抱柱之信,卧冰尝粪之孝,皆过激行为,后儒鼓吹此类东西,忘了子曰,过犹不及。
[
阅读全文]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朱熹注曰:“持身以灭明为法,则无苟贱之羞;取人以子游为法,则无邪媚之惑。”
澹台、子游可谓迂君子,朱子把美好愿望当可行之事,更是自欺欺人。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每个人都有缺点,为政不能以洁身自好为要。
比如,吴起用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