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博文
(2018-06-17 05:36:35)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为学态度谨慎,对没把握的事,少说或“不语。”故弟子疑其藏私。孔子答之。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两句联系起来,可见子贡话的话里即含有疑孔子有所保留之意。 我觉得,此句说明圣人也是人,他与门人也有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6-16 07:31:47)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一般很谦虚的,这是第一次说自己有德,我想他是被逼急了。急不择言,才露出他心底里的骄傲。试想,人家说他“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他坦然接受;有人问禘,装不知道,说,“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又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明摆着是知道,而且对当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6-15 08:07:4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夫子言“必”,不虚不枉,犹恐有异,补加说明,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再看孟子言“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不知宋襄公半渡不击之事乎? &ldq[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6-14 06:12:09)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还有前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都是说孔子对理解不明不透的东西不乱讲;“子之所慎:齐,战,疾。”是不乱行。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审慎的为学作风。孔孟对比,“仁者无敌”便成了胡吹。殷失败了这是历史事实,而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要么,孔子看错了人;要么,孟子的仁者无敌之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6-13 04:54:05)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生而知者,本能也;如,哭、笑、吃奶等。孔子说的知是指后天学习得到的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不言创新。他以好古,知礼得名。“礼”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不鼓励创新,新等于不懂,便是俗人,甚至蛮夷。 中华民族、礼仪之邦,说出来,就有一种优越感。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6-12 05:26:41)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路爽直,不答,因他知道达官贵人来请教完了,拍拍屁股走人,谁都不用他的老师。子路对此不解、不忿,又无处发作,故不答。孔子自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也非虚言,一个人可以在发愤执着的过程中得到很大乐趣。爱因斯坦演算方程的时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6-11 05:31:26)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朱熹把“雅“解释为”常”,“诗以理情性,书以道政事,礼以谨节文,皆切于日用之实,故常言之。” 现在认为”雅言“指官话。讲解诗、书,举行典礼的时候用官话,一本正经。 这是孔子崇古、重礼之表现,重礼是他的思想脉络,崇古是他的精神基础。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6-10 05:11:54)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高就高在,说话有分寸。“可以无大过矣”正可谓是对“易”恰如其分的解说。 按儒家一贯的逻辑,孔子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圣人,连他老人家学易之后,都不能知天文晓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那么,魏伯阳、郑玄者流,把《周易》解得越来越玄乎,就不但不应推崇,还更应该值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6-09 05:34:20)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也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他又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人欲本天生,“灭人欲”其实是逆天理。当然,纵欲也不成。糖好吃,吃多了就会发胖,会减寿。 “富贵于我如浮云”,跟“精神胜利法”一样,都是人的自然欲望无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6-08 08:27:46)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孔子说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听其言,观其行,我看这两位迂腐得很。 两位有什么善行呢?1,让位;2,阻武王伐纣;3,不食周粟。 1,[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31]
[32]
[33]
[34]
[3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