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说人喻道,圣人之见。然行之,聪明人总是过,愚钝者总是不及。比如,孔子主张去食存信,便是过,“民以食为天”,饥荒来了,易子而食,回归野兽本能。
人,一味束缚个性,并不好。个性彰显,张飞不读《春秋》,关羽不弹《梁[
阅读全文]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路学琴,如同荆轲击筑,高渐离练剑,未尽其才也。子路性刚,干将莫邪之才,应“学万人敌”;颜回,璞玉也,可以任孔子雕琢。孔子想要学生各个都,“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故处处束缚子路的个性,意欲化钢为玉,毁其才也。
[
阅读全文]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只要做事,就会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孔子主观上守旧,闵子骞显然很投孔子之好。
宋儒解经一味说好,“言不妄发,发必当理,惟有德者能之。”自以为“言必有中”,实则大而不当。
何为“当理”?谁是“德者”?以圣人为例,孔子[
阅读全文]
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闵子骞好好先生,无用之人也;子路个性刚直,善恶分明,易被人当枪使。
冉有、子贡,头脑灵活,可惜跟了孔子,若跟孙武学习,或可成大事。我绝无贬孔子之意,孔子教人以仁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教出来的学生,贤而无术——这是历史事[
阅读全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从逻辑上说,未能事人,也能事鬼;未知生,也可知死。“祭祖”既是事鬼,又是知死,真不知死,何必祭祖?简言之,宗教就是关于生死的学说。
孔子此言界定了儒家哲学的范围——关于人的入世哲学,去除了迷信,这是好的一面;同时,孔子也打击了刨根问[
阅读全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孔子重“礼”,认为厚葬超标,于“礼”不合,故反对;门人重感情,还[
阅读全文]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然想找接口总能找到,以孔子之智,随口说个理由,便能让人哑口无言。这让我想起辫子教授辜鸿铭,面对北大学生的嘲笑,他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辜氏的辫子论可以说比孔子的[
阅读全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宋儒解说,“若康子者,必待其能问乃告之,此教诲之道也。”孔子从没如此之傲!这种骄傲心理来自孟子。他把孔子奉为圣人,自诩为圣人门徒,然后推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种把骄傲当伟大的心理情节一直在儒人心里遗传,后儒[
阅读全文]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箴言也。孔子爱《诗》,自多体会,故也偏爱出言谨慎者,性相近趣相投也。
?然而,交流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得个人能力。孔子闻齐欲攻鲁,问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
阅读全文]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孝是优点,就个人来讲,可以说他是个好人。孔子的思路是,人人都成好人,则社会大同。大方向是对的,但想要人人都成好人,则过于理想化,儒家思想言大而不究实际的毛病就在这里。现实是,在家,昆弟不一定听闵子骞的;于社会,“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人民也不跟着孔子走。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