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德”到底是什么呢?孔子没有明确定义。朱熹说,“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理前加个“义”字,以强调有别于道家之“德”。道家所言“道、德”可认为是形上之理,“道生之”指普遍之理(general);“德畜之”指具体事物之理(specific);“物形之”指依理成物;“势成之”指环[
阅读全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曾参说是“忠恕而已”。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是的话,孔子就不会对子贡再说一遍了。
对上“忠”,对下“恕”,上下贯通就是“忠恕而已”,曾参的理解只在应用层面,是浅薄的,而且子曰,“吾道一以贯[
阅读全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混到这份上,本来心里就够窝火的了,子路又不知好歹,当面质问。孔子面子上下不来,情急强辩君子固穷,过后自知话说的太猛,瘦驴拉硬屎之意明显,所以找个机会又解说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
阅读全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面试不过,也只得走了。
当初兴兴而来——“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而今悻悻而去——“子之迂也!奚其正?”子路一语中的。
后儒解说,治国以礼义为本,军旅为末。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
阅读全文]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叛逆、欲速是少年情;用旧眼光看人,拿老礼框人,是老人心。眼见后生可畏,又心知逝者如斯夫,孔子自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以学为乐,“三年有成”之壮心不在矣。
孔子之教虽有进之退之,但总[
阅读全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里跟老婆孩子发脾气,景不同情似也。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也是个有七情六欲的人。
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比原壤之行无礼百倍,孔子气得背地里大呼大叫,却不敢劝;老朋友稍有一点失礼之处,他就敢打。
软的欺硬的怕,人如是,动物亦如是,[
阅读全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孔子理想中的风流人物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诗经》中所描绘的男子多是这个样子,孔子爱《诗经》,就去模仿君子范儿,“侃侃如也”,“誾誾如也”,[
阅读全文]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孔子重“礼”,就说礼好。而当时的现实是,周天子再怎么好礼,诸侯也不会易使了。礼也好,法也好,想要贯彻实施,都需要一定的权势来强制执行。势在,能礼却齐侯;势不在,就桓魋拔树。
再比如,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
阅读全文]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清至今时隔不长,顺治皇帝是出家了?还是为情而死?到今还是个悬案。上古之事,岂可全信?孔子尚礼,故凡是有利于说礼的,尧舜禹之典,他都美化说之。后人迷信孔子,遂有太史公一边倒都按孔子说法写《史记》。《[
阅读全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俗语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跟荷蒉者之语是一个意思。关键在自己,若自己不在乎,也就没什么难的了。问题是,你退,人进,人是群体动物,争是必然的。孔孟说仁义,老庄讲无争,目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