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个消息虽然不大,却也是让人思考的。在所谓的“中国热”(我从来不认为存在什么“中国热”,完全是国内媒体忽悠国内受众的,即使存在,那也是在我们这些华人当中自己热)之下,斯坦福大学在北大设立的,供该校学生学习和交流的中心停办了,因为自开张以来,招生人数连年下降,难以维系,只能停办了事。
业内人士众说纷纭,当然不是像&ldquo[
阅读全文]
作为出生在70年代中期的70后,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初期基本上是在八十年代度过的。
存在于我记忆中最早的电影是1982年的《少林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电影本身,而是当时的气氛。去看的那个傍晚,电影院的广场上似乎是一片人群,等退票的和票贩子。大人说,票贩子把票卖到了惊人的十块钱一张。那时不到10岁,但是电影的情节记得不少,特别是和尚们双臂平举提水桶[
阅读全文]
作为思想家的顾准的思想贡献已经成为一个没有太多讨论余地的话题,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曾经已经算是被过度讨论了。
1952年2月29日,上海市税务局局长顾准在上海市委市委大会上突然被宣布撤职。他被指控为“一贯地存在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自以为是,目无组织,违反党的方针政策,在思想上,组织上与党对抗,虽屡经教育仍毫无改进。”这件事非常奇怪,因[
阅读全文]
这是我一直自问的一个问题。现在我觉得,答案就是:我没有任何资格。
刚刚看到关于贾樟柯的一篇文章,促使我把一些想法记录下来,我觉得贾樟柯的访谈里说了一句很棒的话,大意是:在命运的面前,其实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前几天在朋友FB点赞的一段视屏看到,英国威廉王子安慰一个五岁女孩说,我,也失去了我的妈妈。我想,这也是一个例子,因为在命运的力量[
阅读全文]
![](https://ssl.gstatic.com/ui/v1/icons/mail/images/cleardot.gif)
最近读到一篇谈周恩来的网文,对周恩来基本上持否定态度,称周是一个“伪君子”,其中提到刘少奇和周恩来一度结盟,后来周恩来这个拥有巨大实力的人在关键时刻无耻地背叛了势单力薄的刘少奇。
我最不能同意的,就是这一点,因为不能认同存在一个刘少奇和周恩来之间的政治同盟。
周恩来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可以称为中共“留法系”里的佼[
阅读全文]
难以否认王菲在圈钱,而且圈得不怎么负责任,不怎么专业,她这次圈钱的资本是名气和多年来累积的造神的气氛而不是歌喉。去看现场会的人与其说是去听歌,不如说就是去看王菲,看活的王菲。活的王菲的活体展示,或者活体告别仪式还有人去看,毕竟也说明了她的魅力。
王菲歌喉的“婉转与空灵,直达人心”是不容否认的,模仿过谁不重要,因为她属于是华语[
阅读全文]
为了逃避冰雪,我拖家带口(当然也没多少可拖,连鄙人在内就三个),一路向南,想找个比较温和的地方呆两天。
开了五个小时的车,到了一个很乏味的州府城市。这座城市自从1970年以来,人口就持续外流不止,到现在,仿佛空城一座。宽阔的大街,稀稀落落的车辆,不过我向来不爱热闹,所以并不在意。
其实这里还是有不少有趣的地方的。有时候,本来期待不高的[
阅读全文]
刚刚看完了DeathbyChina,感觉“致命中国”这个翻译太文绉绉,而且有点容易引起歧义,有点好像是要弄死中国似的。其实这部政治纪录片是想说,美国再这样下去,迟早要“被中国弄死”,或“死在中国手上”。
影片一开头,就是很煽情的采访,沃尔玛的抢购,人人都买了中国制造的产品,等等,这里完全不提及其实早就已经不是秘密的事情:中国在生产[
阅读全文]
其实,泛泛地说美国喜欢中国菜是不对的,因为美国人只是喜欢一些经过“改良”,或者干脆叫“改劣”了的中国菜。这些中国菜有几个共同特点:甜,酸,半脆。要达到半脆,就必须油炸,再拌上汁,所以,传统中国菜的种种招式,到了美国,基本上只剩下油炸了。
原因是一般美国人的口味,一喜欢油重,二喜欢食物干和脆。所以假定请美国人吃饭,你可以做[
阅读全文]
“上不上名校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这个观点,我部分赞同。如果对于纯粹做学问的人来说,或者就做学问本身的环境,条件,导师的水平和人脉,学校声望之类,一流名校还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首先,绝大多数的人并不是纯粹做学问的,其次,即使是做学问的人,一旦工作了,也都是琐事缠身,应付各色人等,做出各种判断。在这些时候,名校毕业的人,在处理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