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否认王菲在圈钱,而且圈得不怎么负责任,不怎么专业,她这次圈钱的资本是名气和多年来累积的造神的气氛而不是歌喉。去看现场会的人与其说是去听歌,不如说就是去看王菲,看活的王菲。活的王菲的活体展示,或者活体告别仪式还有人去看,毕竟也说明了她的魅力。
王菲歌喉的 “婉转与空灵,直达人心”是不容否认的,模仿过谁不重要,因为她属于是华语歌坛和华人的。其实我更看重王菲的歌的歌词的某种诗意。演唱会上王菲本人选择的歌绝大多数不是早期带有香港抒情流行乐味道的那些歌曲,王靖雯时代的流行乐,而是被窦唯和北京摇滚改造过的那些歌。这些从曲风到词风带着颓废,无奈,矛盾,慵懒,梦呓,反叛的歌,是从王靖雯变回王菲以后的王菲内心认同的审美特质和价值取向。
骨子里,王菲是“北京”,而非“香港”的。这个北京,是压抑和躁动同在的北京,是窦唯,何勇,张楚在红磡体育馆满场乱跑,狂呼乱叫所代表的那个放肆不羁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 那个八十年代的激情被骤然终结以后,经由摇滚短暂释放的北京。一个废墟一般的“垃圾场”,不知道还“有没有希望”。然而,“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却又已经无关希望,而是一种彻底的宿命了。
王菲实际上是带有反叛的北京摇滚精神的——也可能是内心本来潜在的反叛后来终于被窦唯等人引爆,也带有摇滚人的所有缺点和病态,所以她五毒俱全,私生活混乱,或者,客气一点,叫活跃,或者,她只是在不停地寻找。因为这种紧张和反叛,她会在成名后抛弃香港流行乐产业强加给她的艺名,拒绝他们的规训。也因此,她会突破,尝试作词,作曲,各种风格。她的歌里充满分裂,空虚,迷茫,和颓废。她不会规规矩矩地六年里天天练声,像外界期待的那样。要把王菲当成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算是找错人了。
她不想和观众互动。说起互动,很少看演唱会的我,在1998年左右看过一场齐秦的演唱会,嘉宾是齐豫。齐豫是一位有才华,值得尊重的歌者,但是那天的“互动”却让我失望到至今难忘。齐豫在台上热情地说,你们这座城市很干净,昨天下了一场雨,连地上流的水都是清的。全场尴尬地笑了,因为这是一座肮脏的城市,地上流的水从来不会是清的。
今天我仍然觉得齐豫是优秀的,但同样觉得,与其有这种言不由衷的“互动”,千篇一律“XX的朋友大家好!”倒真不如闭上鸟嘴,只唱歌算了。
假如王菲那么虚假不负责任,她大可以像林青霞,赵薇,甚至巩俐那样老大嫁作商人妇,但是无论她的情感经历如何曲折,她也没有做过这样的选择。
只不过,在音乐里再叛逆,精神世界里再出世的人,也是要面对现实的。而且,精神越高端的人,有时候对金钱和物质的需求就越大,因为前者必须由后者来支撑,而且,即使才华用尽,精神坍塌,只要不破产,金钱就忠实地躺在哪里。所以,金钱太重要了。不是她王菲是否能“抵御金钱诱惑”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人想过去抵制金钱这个最忠实的朋友。有钱,你可以叫“颓废”,没钱,就只能叫“潦倒”了。
还有孩子。她可以不要婚姻,却不能不要孩子,而且也和普通的母亲一样担心女儿学坏,要扶持她女儿窦靖童上路。孩子一哭,可以把最“出世”的人都拉回凡俗的地面。
在信仰上,再热衷于吃斋念佛的人,也绝少在世俗的现实生活中真正抵制自己的欲望,有时候无非把吃肉换成吃虾而已。贪欲越强,企图心越大的人,还越喜欢拜佛,可能是一种心理平衡或干脆就是自欺欺人。
对于被神化和某种程度上自我神化的王菲来说,这却比较麻烦,因为她已经给人留下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假象,一旦公然出来圈钱,暴露自己世俗的贪欲或需要,还用大不如前的嗓音,就会造成心理落差。但是,这是没有客观标准的,爱者恒爱,恨者恒恨。就像歌,画,一切艺术,它们传达的情感或美感,和接受者有关。感受到了,就有,不能感受到,就没有。
王菲是存在于所有过去专辑里的王菲,她的魅力并不能完全由学院派的专业标准来定义。她不能符合所有人的期待,但仍然是优秀和独特的。
------------------
最后,我还想补充的是,一个歌者,他/她和普通听者真正的关系在于他/她是否在听者的人生里起过某种作用,是否陪伴过你,是否成为某种灵感的来源和自我疏解的渠道,而不在于他/她是否在技巧上如何无可挑剔,专业上如何无与伦比,为人处世上如何尽善尽美---这样的专业歌唱家很多,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让你觉得和自己的人生有相关性。
最后的最后,其实,人并没有那么简单。有的人外表颓废,内心是认真的。有的人什么都一本正经,其实骨子里是个混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