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出生在70年代中期的70后,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初期基本上是在八十年代度过的。
存在于我记忆中最早的电影是1982年的《少林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电影本身,而是当时的气氛。去看的那个傍晚,电影院的广场上似乎是一片人群,等退票的和票贩子。大人说,票贩子把票卖到了惊人的十块钱一张。那时不到10岁,但是电影的情节记得不少,特别是和尚们双臂平举提水桶,和烤狗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看到最后,记得了一句文绉绉,不过很好听的“汝今能持否”?后来又有了一系列的武打电影,《武当》,《少林俗家弟子》,《少林小子》,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傍晚,全家人去看的《少林寺》,以及电影院前黑压压的人群。
那时每年的儿童节,小学会组织看儿童电影,以至于我一直怀疑,中国的儿童电影是不是每年拍一部,专门在儿童节放。全校学生进了电影院,吵成一团,黑暗中,电影院的人用手电光警告我们。从此,我觉得用手电光(须是粗大的手电)晃人是件非常权威,令人仰慕的事情。我记得像这样看过的电影有《红象》,《闪光的彩球》,《飞来的仙鹤》。其中,我最喜欢《飞来的仙鹤》,因为电影里的东北平原和大平原上的仙鹤给了我很大的想象空间。当然,最优秀和难忘的电影还是《城南旧事》。
记得当时有一个电影院,开辟有一个小厅,专门放各种国外经典电影,唯一记得的是《仲夏夜之梦》,不过我确实看不懂。
到了初中以后,在一段时间里,我放学以后经常在电影院里消磨一些时间,有时候是和一个同学,一个好脾气的胖子,而且莫名其妙地看了很多属于成人的电影。其中有一部电影叫《绝响》,是一个老音乐人的故事,特别舒缓,沉郁,而且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有韵味的广东地方特色。还有一部电影叫《怪圈》,我想可能我当时碰上什么就乱看什么,其实这部电影是描述几个中年女人的生活和心态,不过我居然也看完了。还有一部电影叫《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讲述一个在公共汽车上见义勇为的人,被小偷杀死了,他的灵魂回去一个个地采访和拷问当时不对他施救的冷漠的乘客。现在,我想,这样主题的电影恐怕再也没有人能拍得出来了。
还有冯骥才小说改编的《神鞭》,刘晓庆,姜文演的《芙蓉镇》,潘虹演的《末代皇后》,贾平凹小说改编的《野山》;还有《黑炮事件》。直到后来看到了《红高粱》,非常被它的摄影震撼,比如,深蓝的天空下黄色的土门,一直静止在那里。
还有一部印象深刻的电影, 是艾芜的小说改编的《南行记〉,那种山间马帮的匪气和野性,让我产生无限遐想。
有一些电影是全家人在晚饭以后,一起去电影院看,看完慢慢走回家。假如是大白天,电影结束了,从黑暗的电影院里突然走回到光天化日之下,我会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
后来也知道有《晚钟》和《一个和八个》等很难看懂的电影。几年前,在香港沙田文化中心闲逛,看到有《晚钟》和《一个和八个》的DVD, 就买了,不过还是觉得比较晦涩。那次还顺便买了许鞍华导演,张曼玉主演的《客途秋恨》。
对八十年代很红的一些日本电影,并没有什么印象,可能没有看过。不过,我记得苏联电影《红帆船》和《机组乘务员》。《机组乘务员》很有意思,因为它表现每个乘务员工作以外的私人生活。
印度和巴基斯坦电影在我看来是差不多的,情节夸张,而且,动不动就唱歌。
初中的时候开始经常看录像,甚至竟然糊里糊涂看过不少琼瑶电影。尽管懵懵懂懂,却暗暗觉得《聚散两依依》里的吕秀菱特别漂亮。学校似乎组织看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我觉得这两部电影都很精彩,不过并不知道演皇帝是梁家辉,而且梁家辉还因此获奖,一炮而红。
八十年代结束了。刚进入九十年代后看到的印象最深的电影,就是空前绝后地齐聚秦汉,林青霞,张曼玉的《滚滚红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