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博文
驰驱甘入棘荆地(陈独秀,1879~1942)“众星点缀之,相远难为明。”陈独秀陈独秀,早年从事革命,在安徽组织过岳王会,民元后,担任过都督柏文尉的秘书长。后在上海办《青年》杂志,再改名为《新青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的一个重要决定,就是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院长)。陈独秀也将《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移至北京。他在北大,先后聘了鲁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努力造几颗小晨星(中国科学社)“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胡适曾进过紫禁城和已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见面,写了《宣统与胡适》诗,其中说:“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的一个少年的心。”这个少年,或许是他自己,想跳脱宫墙、礼教的约束,去做出格的尝试。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的第一部新诗集。其中的《尝试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和而不同强哉矫(胡适,1891~1962)“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胡适十一世纪波斯学者OmarKhayyam的Rubaiyat《鲁拜集》,最流行的英译本是由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EdwardFitzGerald译写的,由波斯文、拉丁文、再到英文,实在很难说,到底还剩下几分原义?或更多的竟是译者的再创作?1920年,任教于北大的胡适,译《鲁拜集》的一段,送给即将赴美国留学的罗家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争回青岛方罢休(五四运动,1919)“可是赛先生姗姗来迟,德先生没有拿到签证。”周有光徐世昌(1855-1939),号菊人,在清末当过东三省总督,是袁世凯的至交兼谋士。1914年5月,袁世凱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次年袁公開推行帝制,徐以局勢難ト求去。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又起用徐为国务卿,徐任职仅一月即力荐段祺瑞继任。徐世昌因处事圆滑,被称为“水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薄海潮流要左倾(《新青年》,1917)“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李大钊,河北人,字守常。毕业于天津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4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当时日本的首相大隈重信,正是早稻田大学的创立者。李大钊以留日学生总会之名向国内发出《警告全国父老书》。1916年,李大钊回国,创《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龙蛇无数起飞鸣(北洋军阀,1916~1928)“九派龙蛇将起陆,一时鹰犬亦登台。”连横从1912年至1916年,中国是袁世凯当家做主。由1916年至1928年北伐成功之间,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各据一方,北方政局以北京为中心,而由皖、直、奉系相继掌控,形成武夫当国的军阀政治格局,一般称此为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黎元洪被选为临时副总统,不愿到北京,以兼[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收拾山河谁与问?(蔡松坡,1882~1916)“吾国人心之伪,足以断送其国家种族而有余。”蔡松坡1999年,黄遵宪作《己亥续怀人诗》二十多首,最后两句曰:「国方年少吾将老,青眼高歌望尔曹。」并自注指“李炳寰、蔡艮寅、唐才实。”被他青眼相望的蔡艮寅,当时才18岁,就是后来的蔡锷将军。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3岁(1895年)中秀才。1897年入长沙时务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惜少唐家李世民(袁世凯,1859~1916)“千古英雄曹孟德,百年毁誉太史公。”袁世凯袁世凯,字慰庭,少年时有诗句“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以潜龙自居,志在逐鹿中原,可说是少有大志。辛丑条约之后,1901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巡警制度的人,也支持创办实业、发展商业,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举世谁为鲁仲连?(南北议和,1911~1912)“我今欲展回天策,无奈汉儿不肖多。”宋教仁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己愿让位于袁世凯。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联名致电内阁、要求「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当时宗社党的领袖良弼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且看革命起雄兵(辛亥革命,1911)“七日泣秦终有救,十年兴越岂徒然。”黄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过《现政府与革命党》:”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厂也。……  革命党何以生?生于政治腐败。政治腐败者,实制造革命党原料之主品也。 ……彼其迷信革命之人,固一国中多血多泪之男子,先国家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