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嘉慶上位,從他當兒皇帝時就面臨著國庫日緊,兵疲民窮的窘境,至死未曾改觀。嘉慶雖然再無力對外擴張,但戰事卻越來越緊。原因就是經過上幾代皇帝的搜刮,農民們已經是走頭無路了,能正常生活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歷史的劇情開始重演,農民大規模起義開始了。終嘉慶一朝,滿清一直在為撲滅白蓮教、天理教等起義而忙亂,大量的軍費支出使原本就捉襟見肘的國[
阅读全文]
下面補充一下滿清初期承繼其先祖基因之領土擴張行動以及在中期以後不得不終止擴張。順治一朝在多爾衮的領導下統一了中原,這對滿清走出關東是決定性的一步。這一步的順利主要得利於以下幾點,第一、明王朝已經被李自成等的農民起義所瓦解;第二、明王朝剩下的軍隊群雄無首,而吳三桂歸降滿清使其能不戰即破關而出,直擊京城;第三、大順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
阅读全文]
浙江錢塘人張賁於順治十四年因順天鄉試案之牽連流放尙陽堡,十二年後再遣戍寧古塔。他有一首《聽友人談徙所事》詩:“當年阿骨啓東京,斷磧殘碑見古城。想象金元眞盛世,從來衛霍枉窮兵。荒原北望天應盡,弱水東回海自橫。嘆息徽欽無返駕,吾徒懷土總多情。”阿骨即完顏阿骨打,漢名完顏旻,金朝開國皇帝。詩中在上京的斷壁殘垣中建構金太祖建都後的輝煌[
阅读全文]
寧古塔的其它官員不但也爭相聘請這些文人教導自己的子弟,而且還對其十分照顧,依照其能力,盡量安排。若是可從事耕墾的,則聽任他們開墾土地;對於有經商能力的流人,也積極鼓勵其從事貿易活動;更有那被官員相中而聘爲幕僚,可參與當地的軍政事務。偶遇災年,當地的官衙對流人也能做些“解衣推食,得免飢寒”,“以米相餉,翳桑餓人,幸免溝壑”[
阅读全文]
文字獄從滿清入關伊始就啟端,並越來越嚴酷,到乾隆朝是全面開花,不但整人,還利用四庫全書的編撰以清理天下圖書。當今天的漢族子孫對乾隆的“文治武功”贊不絶口之際,很少有人對乾隆毁滅漢文化的罪過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當時朝廷假藉整理文獻之名,表面上是籠絡讀書人,實則是爲了消弭士民排滿之情緒;借求書之名,禁燬反清和有礙之著作,大量的古籍匯[
阅读全文]
有人談到滿清處置文字獄案過于酷烈,我以爲其論斷是正確的,只不過應該加上清初這些案件所針對的是江南文化精英,也就是目標就是針對的漢族知識分子。《明史輯略》文字獄案皆爲江南之人,殺戮過甚,而同是丁酉科場案,順天鄉試死刑七人,但相隔兩月的江南鄉試案是死刑十九人,由此可見滿清對江南漢族人士的嚴酷打擊是非常明顯的。滿清入關後,對漢族地主階級[
阅读全文]
關於鼓勵八旗人員入關這一點在前面已經提到了,其後果是造成了關東之盛京轄區的人口大流失。但對權且利用投靠滿清的漢人這一點至今尙未見到學界或媒體有更深更廣和有水平的論述。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爲不管什麽時期的改朝換代,不管是漢人自己内部的爭奪,還是外族侵入,在最初接管國家大政之時,利用的都是原來朝代的官員,滿清也不例外,入關後很快就實行[
阅读全文]
人參冠之以“寶”説明珍貴,由此則引偷挖之人蜂擁而至關東。《柳邊紀略》中載:“凡走山者,山東、西人居多,大率皆偷採者也。每歲三、四月閒,趨之若鶩,至九、十月閒,乃盡歸。其死於饑寒不得歸者蓋不知凡幾矣。而走山者日益多,歲不下萬餘人。凡走山刨薓者率五人而伍,而推一人爲長,號曰山頭。”偷挖人參者陆行騎馬,水路駕獨木之舟,成群結夥[
阅读全文]
滿清統治者雖起於莾野,不想對華夏之文化卻習之甚速,龍椅尚未坐熱,旣詔令督修地方志,這是否與完全接納漢人以爲統治華夏之用,亦或想表示滿清入主中原也是正統?但其目的帶有承自前代,開新朝之氣象,確是非常明顯的。關東的地方志最先開始修撰的是《鐵嶺縣志》,资料記載為“康熙十六年奉旨修志,當年成書”。現今通常的文章都是照搬此語,實際上這部[
阅读全文]
滿清最早流放到東北的“罪人”大多都是入關後所接收的明朝官員,這些人很多在明代就是科舉入仕,後歸順新朝,又都是以“言”犯禁,因此文化素養都相當高、文字功底也相當厚實。比如張春、李呈祥、魏琯是明進士,有的還是翰林,季開生是順治六年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李裀是舉人考授官職。這一點也可從他們留下的詩文中得出結論。“一叢寂寂自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