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前面说到“和平集会”、以物易物,交换的纪念章和半导体元件都是小东西。大的也有,而且是房子。那时,当你路过某房管所的时候,就会看到门前有一些人,和颜悦色地认真倾谈。与换毛主席像章不同,人数少得多;与交换零件不同,不仅都是中年人,竟有女子点缀其间了。聚集的方式也不是几十上百人摩肩接踵,而是三三两两交头接耳。探讨互惠互利、你情我愿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攒(cuan,北京土话:拼装)矿石收音机听社论”之说,即便当年也是尽人皆知的托辞。好在那简陋的设备听不到远处的东西,所以没有多大政治不轨的嫌疑,上纲上线到“革命意志消退、玩物丧志”也就到头了。但也确有高人,组装短波收音机,为的是“偷听敌台”,这可是文革时的一项大罪。如海外反动势力的对华广播:莫斯科广播电台、美国之音和台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和“毛主席像章”一样,可以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以物易物、比类交换的,还有半导体零件。当年,北京东城区灯市口从“基督教青年会”到“红星”电影院之间的街区,有一排店铺。其中之一,是一个半导体器材商店。这个商店的门口,从早到晚聚集着一些年龄约在小学高年级到高中生那么大的男孩子。一边交流制作矿石收音机的经验,一边交换零件。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文革期间,因政治需要而起却迅速形式化了的东西还有一样:毛主席像章,简称纪念章。因为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没有铸造像章的资格。过去也有毛主席像章,没太被人当回事。早期的纪念章,大小不过酱油瓶子盖大小,有个边,里面铸着毛泽东侧面的头像。“文革军兴”,需要更上层楼地特立毛主席的绝对权威,各种辅助个人崇拜的工具都用上了,毛主席像章就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前面几节说的是文革时北京“顽主”的服装、派头。他们刻意显示其“大院子弟”出身,期与“胡同串子”划清界线。然而,“形势比人强”。那十年,如官方所说:整个中国社会大分化、大改组、大动荡、大转变。没有哪个阶层和利益团体稳坐钓鱼台。小孩子也是一样,虽然从未跟随过主流,但他们也因“老兵犯错误”、上山下乡、林彪事件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0-12 08:02:38)
前面,衣帽服装一一提及,下来就到鞋了。北京土话里也有:“脚上无鞋穷半截”之说。其意,“无鞋”不是光脚,而是要有一双好鞋,不然,衣服、裤子多么讲究也是枉然。但是,文革、尤其在早期,人们普遍不讲究,穿鞋就更随便。即便上文中的“顽主”鞋子也颇将就。比如,冬天最“飒”(相当于九十年代之后的“酷”)的装扮:头戴羊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罗贵波(1908~1995)外交部副部长、“八大”中央委员。文革初期的外交部位于东交民巷原“六国饭店”。一个冬日,副部长先生携夫人李涵珍离开外交部、安步当车下班回家。突然后脑遭受一击,瞬间头顶发凉。原来,戴着的皮帽子被一骑着自行车急速掠过的青年一把抓去了。北京市公安局也在这条街上,离事发地点仅一箭之遥。于是,老罗不免就近报案、警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先来个“提要”:这里的“老兵”、“新兵”,不是入伍先后的老兵、新兵,而是文革初期两个阶段的红卫兵。“兵”带“儿化音”,读如“兵儿”:“老兵儿”、“新兵儿”。“片汤兵”一语,则“儿化音”在“片”不在“兵”——“片儿汤兵”。不按北京土话读,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等级观念之所以那么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多半与那个时代尚武的气氛有关。军队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系统。令行禁止,威严而又震慑,小孩子望而生畏又跃跃欲试。那时,毛主席号召“全国学人民解放军”。既然学,当然先捡容易上手的——标志,就是现在的所说的“包装”。或曰:先求形似,再说“神似”的事吧。其实,刚解放的时候,京津卫戍区部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文革伊始,先是“停课闹革命”,待到“复课闹革命”,就有新规矩了。如:校门口站着几个人,检查每个学生有没有带齐三样东西:《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章,是红卫兵的还要把袖章戴在左臂。没带齐的:回家去取,毫无商量余地。《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语录》又称“红宝书”,早在文革前就被雷锋奉为“粮食、武器、方向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1]
[22]
[23]
[24]
[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