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琐记之:手抄本长诗《决裂 – 前进》

(2013-10-13 07:30:33) 下一个

前面几节说的是文革时北京“顽主”的服装、派头。他们刻意显示其“大院子弟”出身,期与“胡同串子”划清界线。然而,“形势比人强”。那十年,如官方所说:整个中国社会大分化、大改组、大动荡、大转变。没有哪个阶层和利益团体稳坐钓鱼台。小孩子也是一样,虽然从未跟随过主流,但他们也因“老兵犯错误”、上山下乡、林彪事件等等而见多识广,其做派中的军旅色彩很快消失殆尽,并迅速“堕落”,混同于普通的地痞流氓了。外表,他们“倒追”文革前“老炮”(旧式流氓)的装束。只有口吻还是那么狂妄,姿态还是那么优越。

 

约在七十年代初期,有人做了一首记述这个过程的长诗,在北京各部队大院、部委宿舍中传抄。诗的题目是《决裂 - 前进》,采取对话体裁,一个走正统革命道路,劝诫那个沦落的“老兵”,抒发各自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终因话不投机而分道扬镳云云。

 

这首诗的基本情况已不可考。提到它的“文化大革命中地下文学”的研究者也不多。所以,作者是谁?有说名叫王靖、一名彭忆东;全文多长?有人说约七百行,目前能看到的约百行;且错字病句触目皆是。

 

从断简残篇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作者站在玩世不恭者一边,让他尽情发挥。虽然不是什么好诗,却因直言不讳、恬不知耻,真实记录了一代干部子弟的颓废之态。让后人看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的另外一面:那些根正苗红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其实不仅从来没拿革命当回事、且最早背叛其阶级和父兄。陈寅恪不是主张“以诗证史”吗?这首诗里体现的人性本能、政治无能、革命失败……颇有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意义,而具史料价值。

 

这里将采集到的、描写他们穿着打扮变化的部分转抄如下,供一哂。

 

朋友,你曾经那样的英姿飒爽。

黄军装、红袖章

在金水桥头,

在长安街林道上。

可是今天……

 

今天又怎样?

同样是英姿飒爽!

这头上,是“四联”理发师的精创。

开士米的围巾更使我风流高昂。

告别将校呢、

我换上雪花呢的中式服装。

长街阔步

为市容增光。

 

这鞋,请你仔细看:

它尖、

它扁、

它亮、

它翘、

它窄!

 

这五寸裤腿的线条,

正显我妙龄正当。

我把它熨得像刀刃一样。

它使我在人流中穿行,

所向无敌、无人敢挡。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